王琳 惠媛(通讯作者)
(北戴河疗养院 河北秦皇岛 0663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标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96)以及对照组(n=96),对照组采取常规安全管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护理标识,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9.38%)较对照组(19.79%)更低(P<0.05);研究组满意度(96.88%)较对照组(87.50%)更高(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护理标识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并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标识;重症监护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313-02
通常情况下,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相对严重,护理任务繁重,患者所接受的检查操作及治疗步骤较多,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安全隐患,还会影响临床护理的顺畅性。为进一步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效能,我院对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96例重症监护室患者应用了系统性的护理标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重症监护室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19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管理方案的区别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96例。研究组中男61例,女35例,年龄为42~70岁,平均年龄为(58.22±6.78)岁,疾病类型包括损伤性疾病19例,心血管疾病23例,呼吸系统疾病24例,脑血管疾病30例;对照组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为43~72岁,平均年龄为(58.45±6.82)岁,疾病类型包括损伤性疾病21例,心血管疾病22例,呼吸系统疾病24例,脑血管疾病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管理,包括常规健康指导、饮食指导,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基础护理及对症护理,安排专人进行监督。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应用护理标识:(1)护理标识制定。科室向护理部上报所需护理标识,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统一性设计,保证标识内容的有效性、美观性以及规范性,统一标识材质、形状、颜色以及类型。(2)患者标识。以PVC软塑料为原材料制作腕带,腕带具备可调节功能。于腕带上记录患者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隔离标识等。责任护士接待患者后,进行常规入院评估,并详细询问其既往病史与药物过敏史等,做好相关记录,并将信息记录于腕带上。在护理服务开展过程中,执行双核,并与腕带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再执行具体护理操作。(2)床头标识。制定床头标识卡片,主要记录内容包括过敏史、压疮、坠床以及导管脱出情况,为护理策略调整提供参考。(3)区域标识。科室内部设置区域标识,主要包括污染区、无菌区、隔离区等。另外,医用垃圾、医疗废品以及消毒浸泡筒等也贴上相应的标识,用作区分及警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污染。(4)特殊药物标识。对于一些特殊药物需贴上醒目标识,包括注射器及延长管道上贴上不同标识以作区分,避免出现用药差错。(5)引流管标识。绝大多数重症监护室患者均需要留置引流管。可在不同类型引流管上贴上相应的标识,例如,高危引流管可贴上红色标识,要求每隔4h进行1次评估。动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可在导管上贴上标签,记录置管深度、时间、名称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药品核对错误、患者识别差错、皮肤压疮、意外伤害)发生几率。另外,以院内自制问卷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共计100分,满意:85~100分;相对满意:70~84分;不满意:70分以下。满意度=(满意+相对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当中统计学分析通过SPPS15.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当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明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9.38%)较对照组(19.79%)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护理标识主要是指在护理工作当中采取规范化文字及图像对需要进行特别警示的环节所设计的标识,其目的在于规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治疗提供安全保障。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普遍严重,且护理流程相对复杂,涉及环节较多,护理工作量较大,容易出现护理差错而带来一定程度的护理风险。因此,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过程中要落实好相关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排除潜在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支持。
本次研究当中,研究组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当中应用了护理标识,从结果来看,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与相关报道结果类似,说明通过应用护理标识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改善护理质量,使患者获得更满意的护理服务。一方面,护理标识能够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执行力与工作效率。以不同色彩、规格以及类型的标识能够辅助护理人员快速识别管路及药物,有利于提升其核验效率。这些标识也具有警示作用,能够提醒护理人员在配药、取药前后强化核对工作,按照规范化流程执行护理服务,进而降低护理风险。另一方面,应用护理标识能够提醒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感,促进各项护理工作顺利实施。
综合来看,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当中通过合理应用护理标识可提高护理效率及质量,有利于控制护理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曾梅英.护理标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4):3439-3440.
[2]沈雅荧.重症监护室护理中应用护理标识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5):55-56.
[3]赵冬梅.护理标识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3):158.
[4]张阿利,王慧,林芝.护理标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1):87-88,95.
[5]江晓君,莫清清.护理标识对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5):168.
论文作者:王琳,惠媛(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标识论文; 患者论文; 重症论文; 监护室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发生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