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述评论文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述评论文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述评

许振光,王昭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海南 三亚)

摘 要: 长期以来,女童教育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推动城乡教育均等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一些专家和学者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少数民族女童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主要通过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研究的科研立项;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等相关方面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来展示我国女童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

关键词: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述评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学者开始关注女童教育。为了保障女童享有合法的受教育权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和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女童接受教育权利的计划。由于女童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长期以来女童教育问题都是教育界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现阶段我国女童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问题,文章对我国少数民族女童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希望引起更多的教育者关注研究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以便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科研立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等重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开展大规模扫盲等成为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妇女接受教育均等化也成为了一项重点任务。但是,这个时期我国女童辍学率和失学率较高,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女童失学现象还非常严重,这严重影响到义务教育政策的普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推动女童教育的重要意义,其中一部分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提高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率、消除教育性别歧视以及推动教育公平等方面,并在科研课题研究方面有所体现。

在国家“八五”重点课题规划中有周卫等主持的关于“西部四省区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该研究主要对西部四省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影响少数民族女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推动教育公平和消除性别歧视的措施。此后,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的科研数量逐步增加,在“九五”期间的重点课题规划中,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质量与效益研究”课题研究较有影响力。这项课题由甘肃省教育所张铁道和青海省教育所王振岭等共同完成,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探讨了开展女童教育的时代意义。“十五”期间,在关于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课题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甘肃省教科所马金玲主持的课题——“西北三省区特贫困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深化实验研究”,该研究分为学校校长、教师及社区有关人员两个层面,重点解决甘肃省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女童教育问题,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总体质量具有启示作用。沈惠在主持的“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有效准备行动研究”项目中提出,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入学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府的保障政策作用不明显,二是女童家长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和影响较为严重,女童上学无法获得观念上的支持。此外,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教育课程模式化现象较为严重,脱离了女童的已有实际经验,导致接受教育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采取推广民族课程和开展双语教育等方法。除了上述的研究以外,裴勇俊主持的“回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教学特殊性研究”、甘肃省张家川县负责的“少数民族县提高女童入学率行动研究”、田继忠主持的“西北穆斯林民族女童教育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等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关于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的方法

早期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研究方法大都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但是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一部分研究成果中出现了田野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定质化的研究成果。例如杨红在《拉姑女童的选择》研究中采用了田野调查法,以拉姑族45名女童为调查对象,展示了其接受义务教育的全过程,探讨了教育过程中文化再生产现象及拉姑族女童的特殊性。1敖俊梅在《关于少数民族女童学校教育特殊性的初步分析》中以少数民族女童的入学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等形式探讨影响少数民族女童接受教育的各种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环境特殊性、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与习惯以及语言文字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目标及任务、教育制度及办学形式、教师状况、女童状况、学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设备及条件等。2赵燕在《箐口村哈尼族女童教育调查研究》中以云南省箐口村哈尼族女童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查阅和借鉴统计数据、文献资料等,全面展示了哈尼族女童接受教育的现状。研究指出,哈尼族女童教育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在校女童比例偏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思想影响、社会性质与分工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大政府干预、改变家长观念、选择适合的教育发展模式。3丁月牙在《民族村寨家长的女童教育观分析——基于凉山彝族L乡的调查》中通过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当地女童教育观进行研究,发现彝族家长的女童教育观是教育观和女性观的结合,具有实用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等双重特征,研究最后建构了立足于村寨现实环境的家长女童教育观解释模型。4

根据相关标准[1]对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治愈:症状和体征彻底消失,恢复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肌内恢复Ⅳ及以上;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肌力提高2级,基本恢复语言功能;好转: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肌力提高1级,改善语言功能;无效: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开始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三 关于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内容方面

在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的内容方面,大部分研究都以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为主。例如潘正云等在《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中指出彝族女童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入学率低、流失率大、合格率低;地方政府强制采用不当手段保入学率;基层教育部门和教师垫支学生书本费现象;教师队伍建设举步维艰以及教育事业发展投资不足等问题。在研究中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各级党政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彝族女童教育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寄宿制学校和双语教 学;给予民族地区优惠的民族教育政策保护民族教育正常发 展。5王春玲在《甘肃女童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一文中系统梳理了甘肃省女童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以此对影响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6。其中甘肃省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取得的成绩包括入学率显著提高、社区群众观念更新、多种办学形式、政府重视、生产力水平提高、教师合格率提高等。王兰在《东乡族女童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中分析了东乡族地区的女童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并探讨提出了改善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其中,东乡族女童教育现状包括入学率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增加等。制约当地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地理、文化传统、社会习惯、教育管理等。提高女童教育水平主要通过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法规宣传、加强宗教管理、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等。7

四 关于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角度方面

在社会研究视角方面,蔡宝来在《论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历史成因和文化背景》中指出,女童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而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无非是其中的原因之一。8还有一些专家和学者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在女性视角方面,娄晓悦在《浅论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从妇女教育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女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妇女群体的社会参与度9。陶瑞等在《对撒拉族女童教育状况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中采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新时代撒拉族女童教育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影响撒拉族女童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撒拉族女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而且还需要增加以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为基础的家庭教育。10在多元文化视角方面,姚琳在《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女童教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向》中指出,文化的多元化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接受教育层次较低的主要原因,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存在交流和碰撞,影响到少数民族女童的文化认同。雷湘竹在《广西瑶族女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中指出广西瑶族女童教育的问题的原因“男尊女卑”性别文化依然在瑶族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女孩读书无用论”成为女童晚入学及辍学的主要原因,就业中的“性别偏见”使女童教育再遇挑战,“性别刻板印象”以及较少关注女童情感,是造成女生学习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11

在诸多关于国内女童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中,以地域划分为研究视角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并且研究地域基本上集中于我国的西北、西南等经济落后地区。在西北地区女童教育研究方面,1992年宁夏教科所牵头、青海、甘肃共同配合完成的课题——《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被列入到国家“八五”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选择了三省的部分学校作为研究对象,推动教学改革试验。通过优化教学理念及教学环境,提高学校对女童的吸引力和自主办学的活力,让民族地区的试验学校都能够获得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男女教育平等,通过开展教学试验创立一批在女童教育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学校。通过三年时间的试验,各校中的女童入学率显著提高,辍学率下降,在全国教育界实现了重大突破,试验效果良好。课题组认为,之所以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是与课题组在各个试验学校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密不可分的。这些措施涵盖国家、地方政府、家庭和学生个体,将这些要素有机融合起来。但是,这些政策效果是否可以长期保持,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是否长期有效都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五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地域方面

利用在网上收集的ATM机场景图像与模拟遮挡的人脸拍摄到的400张图像,包括遮挡人脸250张,正常人脸150张,作为算法测试样本集如下图7所示,进行对比试验。

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总体质量不高,又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国内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相关研究也都以这些地区为重点。总体上来说,现阶段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基本上集中于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诸如新疆、海南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研究数量很少。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相关的研究内容侧重于发现和总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的相关课题研究大量使用了实证研究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现阶段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由单一角度向多元角度发展的过程,研究成果和结论的针对性更强,研究结论更加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但是当前对少数民族女童研究过程中也有不足的方面,主要是研究的视角过于单一,研究过程主要集中在比较表象的现象和问题上,对女童受教育缺失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研究的还不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女童受教育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两性平等的教育理念仍将会是我们教育发展不懈努力的目标,所以应该从社会发展本身的过程当中来深刻挖掘少数民族女性教育问题的原因。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我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将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也必将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当下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问题,可以从社会、家庭、女童自身更好的剖析女童受教育问题的原因,尤其对女童自身性别意识觉醒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将成为女童教育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

新媒体平台中,微博最为典型。因此,本研究将新浪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利用Gooseeker数据抓取软件,通过对“取消计划生育”“停止计划生育”“放开二胎”“放开二孩”“单独二胎”“单独二孩”“全面二胎”“全面二孩”等与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抓取,得到2009年8月14日到2015年10月28日期间的1 980条微博数据[注]数据采集于2017年3月15日。另外,由于微博数据量极大,关键词搜索只能随机呈现其中一部分,因此1980并非是全部相关的微博量,特此说明。 。去除无效和重复数据后,按转发量进行排序,选取前500条微博作为样本。

参考文献

[1] 杨红.拉姑女童的选择[J].昌吉学院学报.2008(4):12.

[2] 敖俊梅.关于少数民族女童学校教育特殊性的初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4(3):81.

[3] 邢俊利,赵燕.箐口村哈尼族女童教育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2013(10):127.

[4] 丁月牙.民族村寨家长的女童教育观分析——基于凉山彝族L乡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4(5):67.

[5] 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0(4):140-143.

[6] 王春玲.甘肃省女童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J].民族教育研究,2005(6):67-68.

[7] 王兰.东乡族女童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7):1.

[8] 蔡宝来.论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历史成因和文化背景[J].西北师大学报,1996(5):53-54.

[9] 楼晓悦.浅论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1):20-21.

[10] 陶瑞.对撒拉族女童教育状况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7(7):2.

[11] 雷湘竹.广西瑶族女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

[12] 罗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辅导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1):278-279.

本文引用格式: 许振光 等.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述评[J]. 教育现代化,2019,6(54):250-25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4.085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性别视阈下海南黎族女童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NSK(JD)16-4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许振光,男,海南澄迈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基本原理;王昭君,女,汉族,辽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民族教育。

标签:;  ;  ;  ;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