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中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构建机制控微论文

继续教育中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构建机制控微论文

继续教育中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构建机制控微

常莉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摘 要: 通过研究国内外学分互认现状以及分析继续教育中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中存在问题:学科类型的单一化、学科类型的单一化、各层级间缺乏沟通性、权威的监督体系缺乏等,因此我们可以对继续教育模式有一个新的概念,而且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在中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哦,那么接下来就是我对其的阐述。

关键词: 继续教育;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构建

学分认定和转换在继续教育基础上对学生起到了约束作用,满足了学校各项课程的认定。学分互认与转换也是对学校管理有着重要的原因,然而我国对于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机构仍然没有完全的实行着学分互认和转换体系的机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有些教育机构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会延长继续教育的时间,所以就会耽误人才培养的时间,这样就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必要和形成,当然我们可以探讨一下继续教育学分互认与转换的实践。

地下水位下降同样会产生附加应力并引起砂性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压密沉降,上部B2压缩层以粉细砂及粉砂与亚砂土为主,下部B5、BA7砂性土以细砂为主,密实度稍高于上部B2层,且局部有微-半胶结层,因此总体上上部砂层更易于压缩沉降。

3.抗风险的能力较差。有相当部分规模猪场,由于对市场开拓不够,产品质量不高,其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同时规模猪场面临着农村养猪户和国外现代化养猪场的双重夹击,日后竞争将趋炽热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加大了劳动力成本和饲料成本,有资料分析,玉米涨10%,猪肉涨5.3%,大豆涨10%,猪肉涨7.8%。因此,必须在财务上,在管理、技术、生产和市场方面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一 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科上的单一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对其学分互认进行了实验,并且还很明显的发现,学分互认是十分的单一。目前这种学分互认主要在选修课和不重要的课程中进行了实践,相反的,在学生重要的专业课程中,仍然有一定的限制,并且得不到相应的提升。在接着,高等教育领悟对一些以前学习的研究与认证是有一些落后,这就会使高等教育领域在学分互认中没有渗透到学习中,这是教育机构的遗憾,也是国家的遗憾[1]

(二)有一些形式化

通的过对学分互认的鉴定,对于我国目前有的学分互认中发现,想要对学分互认进行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的质量是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包括:第一点,只盲目的追求学分,而忽略了其质量问题。有些学生只为追求学分,缺少了一定的学习,还有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通过学修课,所以对学分是十分随意的,所以学分互认在质量上有着严重的问题。第二点,学分里面的内容比较简单,有一些不好的被动。因为学分互认主要在选修课和不重要的课程中,所以这些课程可学可不学,学校就对其十分的不重视,那么在主修课中,学分渗透的特别少,而且没有足够的利益来吸引学生;还有学校对课程的限定,尤其是重点高中较为明显,因为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是比较强,所以他们开设的课程有些学校根本无法选到,而且又没有吸引到自己学校的学生,这就会导致一些高校丧失了对学分互认的积极性。第三点、只注重形式教育,缺乏一些实际认识。学分互认只表现在其表面,而缺少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另一点,对别的学校进行了限制,还有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同,都会导致学分互认的质量和实践有所缺陷。

(三)缺乏一些沟通

如果学校想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声誉,那么就离不开权威性的学分鉴定,这也是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的重要部分。首先,如果要让权威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定是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进行相应的制定,就是政府通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以后,规定一系列的学分鉴定体系,通过政府的这一支持,各学校就可以大胆的实施起学分互认和转换体系,而且同时还会得到家长认可,这种认可久而久之的就会传播到社会中。

通过上面我所提出的问题,继续教育中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是不容易实现的,它再困难重重的社会中,人们就起到了重要的位置,因为这种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需要人们探索和发现,建立起多种多样的学分体系[3]

(四)具有权威性的机构

从我国的学分互认所了解,为什么学分互认发展的如此缓慢,其间接原因还包括学校对其监督体系的完善。目前学分互认只存在于各大院校的联合,仅仅是依靠学校之间的合约。那么监督体系是保证学分互认的,其一,倘若学分互认在实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矛盾,那么这种矛盾就会通过院校之间的沟通而进行调解,而是监督体系又会对其进行制约和协调。可以很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其二,我们可以对学分互认进行合理的检查,这就会要求监督体系进行其质量问题的鉴定和学分是不是合格,但是学院之间缺乏的就是这种管理体系的监督,而且还没有确切的落实,所以说国家应该对学分互认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来确保所有过程是合格的。

二 建立继续教育中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

定理 1 设ρA是保积Hom-Jordan李代数(T,[·,·],α,δ)在V上的表示,这里V是由(T,[·,·],α,δ)的全体线性变换构成的空间。线性映射T×T→gl(V)满足ω([x,y],α(z))=ω(α(z),[x,y]),且ω(x,y)∘α=α∘ω(x,y)。下面定义双线性运算:

(一)创建一套完美的学分互认模式

针对对学分互认的了解,可以在不同院校建立起不同种类的学分互认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在校内,如果学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学校应该对其进行转化,学分互认应该根据学籍进行变动,从各大院校进行学分互认的合同约定来看,各大院校制定了一套完美的计划,那么其中就包括了对学分的鉴定和评估等合理的规划。在校外,学校如果要满足人们的认可,就必须对校外进行透明化。通过各种网上机构和自行学习而获取的一些证书,学校应该对其给予一些学分。当然这成绩必须得到学院的认可[4]

(二)鉴定学分互认

在对学分互认实施形式中,对于沟通问题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因为对于课程的选择中,大部分学生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科还有一些不同的学校,而且因为专业有所不同或者对于课程的兴趣程度相同而相约在一个班集体中,这种比较零散、陌生、动力的组织一般缺乏激情。那么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如何调解这种差别,就应该了解学生心中所想,通过学生的看法和建议的不同。管理人员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解释和沟通。还有一方面就是学生和教师的沟通。由于学校对选修课不重视,所以对其选修课的时间也是有一定的限制,很显然时间是比较短的,又由于每一个班的学生比较疏散,学生如果要和老师进行单独的谈话,这是比较麻烦的。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十分少的,又没有合理的办法进行全方面的教学。这就会直接影响学分互认的质量[2]

(三)设立指导与协调机构

一些高等院校很难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统一性,当然,通过各院校的合约规定,仍然无法保证其公平性、完整性、重要性,所以国家应该为此实施一套专门的协调机构。这种机构可以协调不同层次上的学分互认,也可以知道其相关的问题,从中了解其根本的问题在哪里我,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专门的政策。就目前而言,而学分互认和转换的保证就是教育机构,学分互认和转换如何有效的运行下去,当然离不开教育部门各领导的支持[5]

(四)学分互认的媒介

对于我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中,继续教育学分累计和转换的核心是一元化转化体系。在转换过程中,由国家所指定的具有价值意义上的学分作为其学分互认的媒介,国家还可以根据教育平台,对其各种证书,根据重要程度进行排列,换取它们原有的价值,让每一个学员明白,倘若想要换的这些学分,就必须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才可以得到。很明显,学分有它的支撑点,这种支撑点是“学分转换平台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是不能随随便便的替换,不应该由于利益的诱惑,而违背了教育机构的规定。在对接体系中,对全部的学习人员来说,每一门课程都有独立的帐号和密码,就是每一个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就会有相应的学分进行累计[6]。当然这种学分互认只有国家才有资格修订和决定,那么各区域只负责对其进行审核通过,这样有效的管理,会对学分互认和转换有一定的提高。

三 结语

时代在推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也是社会热门的话题,那么科技时代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核心,那么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和转换也应该有所提升和改革,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心中所想、所学,国家教育机构就应该身受其责,带领更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相信中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7]

参考文献

[1] 邓毅,胡敏.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学分互认机制问题及对策[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05):5-10+32.

[2] 朱元华,司爱丽.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14(11):239-240.

[3] 舒伟.基于区域性继续教育课程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研究[J].继续教育 ,2014(03):7-9.

[4] 刘素娟.机制设计理论视野下的“学分银行”机制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 ,2014(07):71-75.

[5] 李斌,曾青云,张坤.关于“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实践解读[J].职教论坛,2014(21):44-48.

[6] 刘华,姜为.学分互认的现状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7(02):125-128.

[7] 李攀.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悖论及改革思路[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43-45.

本文引用格式: 常莉.继续教育中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构建机制控微[J].教育现代化,2019,6(47):67-6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7.031

作者简介 :常莉,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终身教育。

标签:;  ;  ;  ;  

继续教育中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构建机制控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