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4)10-0010-05

       一、探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路径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内核,与意识形态一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的内涵与实质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关系及其政治法律制度所决定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做过经典的论述:“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1]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综合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三点启示:第一,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并不是所有思想都能上升为“核心价值观”;第二,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由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决定的;第三,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不能自动实现,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法律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通过制度设计、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整合多样性的利益诉求最终达成价值共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旨归。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是指在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和任务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基本过程和采取的基本方法。它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方法的抽象,是选择与运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基本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种利益和价值观并存的格局下,如何整合并形成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成员的主导性价值信仰,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它实质上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法律制度所决定的,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人民群众根本意志和愿望的体现。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飘浮在天上,也不是在思辨的云雾中,其深刻根源存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中,存在于社会主义鲜活的实践及其内在的逻辑中,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价值诉求的表达中”。[4]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路径的探寻,同样需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即“思想-制度-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就必须围绕三条逻辑主线:在思想层面,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在制度设计和社会治理层面,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制度设计、社会治理和政策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制度的供给与变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生活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广大人民群众靠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落小、落细、落实,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必经从整体上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增强思想认同的基础上,开展理性的制度设计,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均衡发展,而在利益整合的过程中,又会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体现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方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二、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维度,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底层推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国民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思想共识。思想共识的形成是我们开展制度设计、制度供给以及促进制度变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促使利益格局朝着均衡的方向演进,进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美国学者霍华德·谢尔曼指出:“一旦一种思想站住脚并占领人们的头脑,不管是作为一种辩护思想还是作为一种批判思想,它对于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制度如果其自己的思想辩护不居支配地位,那么这种制度就不能存在下去。”[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在联动关系启示我们,必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同时着力,国民教育始终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理论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路径的研究上,关于如何加强国民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极为丰富,围绕着国民教育的对象、载体、方法及其相关规律的探索和研究,极大地开拓了我们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认知。

       人脑中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的获得,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即正规系统的理论教育、亲身经历、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的影响、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四种基本渠道。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将其融入包括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在内的国民教育系统。根据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出现的新特点和新挑战来看,我们尤其需要重视理论教育和传播教育在国民教育系统中的功能性发挥。

       理论教育通常也叫理论灌输,是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教育对象系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社会对其产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的过程。理论教育旨在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题,其基本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教育要重点研究各级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学习、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和各级各类党校教育教学等理论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要重点研究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课程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课程等理论教育途径。要深入探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融入学习型政党建设之中,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融入各级各类党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讲师团和党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中的作用。要深入探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覆盖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特别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要精心打造全民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载体,要特别重视网络媒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网络媒体具有信息覆盖广、更新和传播速度快、受众广、价值倾向性显著等特点,对社会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毋庸置疑,针砭时弊、社会批判是网络媒体的本质功能,但其负面的导向作用也不能忽视。当社会成员利用网络媒体表达自身诉求成为时尚、针砭时弊蔚然成风时,会严重干扰公众的理性判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得不到真正落实,导致公共权力的正义性、合法性和权威性不断地被侵蚀、弱化甚至消解,因此抢占网络媒体的道义制高点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要深入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寓于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之中,使受众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引导和监管,提倡“尖锐而不极端”、“建设而非破坏”的批评,将网络媒体纳入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轨道上来,形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合力。

       三、寓于社会治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6]既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社会治理之中,那么社会的良性运行就会对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又往往取决于支撑该社会的制度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在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因为“效率和公平的概念对经济政策的设计以及对可能的政策结果的判断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记住,效率和公平作为分析的概念,它们本身是由制度体系定义的”。[7]对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道德及伦理评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功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则是该制度的规范性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之内,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价值诉求的均衡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制度,从其应然的制度设计上讲,毫无疑问是以建立一个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作为其核心价值诉求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域中,这些“核心价值”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8]因此“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9]因此,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中介,“核心价值”的形成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必要条件。

       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10]并且“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11]因此,制度一方面是微观意义上的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具有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制度还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经济、政治框架,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演进具有决定性影响。但目前很多学者忽视了制度对社会治理和价值共识形成的全局性影响,没有真正立足于制度作为经济、政治框架对社会成员利益关系格局调整的功能进行分析。结合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三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第一,社会主义制度是具体的,它受到一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不能任凭主观臆断作出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制度安排。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宏观的基础制度,其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还必须借助具体的体制、机制安排,形成制度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丹尼尔·W.布罗姆利指出:“当经济和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现存的制度结构就会变得不相适宜。为对新的条件作出反应,社会成员就会尽力修正制度安排(或者是惯例或者是所有权),以至于使它们与新的稀缺性、新的技术性机会、收入或财富的新的再分配和新的爱好与偏好保持一致。”[12]我们不能寄希望社会主义制度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它只能在其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当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成员利益关系格局的调整及其对社会治理的优化效应必然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进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克服急躁的心态。

       当前,侵犯人民权益、暴力执法、践踏人的尊严、公权腐败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的大面积存在,构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障碍。因此,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紧迫也最为重要的的任务是优化社会治理方式,尽快扭转制度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其回归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轨道上来。正如约翰·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13]而这需要我们立足于既有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14]在当代中国,这一确定的“前提和条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优化社会治理模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制度保障。

       四、立足实际生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5]个体思想和行为背后的动机,都与其深层次的利益有关。关于思想与利益的内在联动,马克斯·韦伯在谈及西方理性主义的独特起源时说:“鉴于经济因素的基本重要性,任何作此说明的尝试,皆必须尤其顾虑到经济上的条件。不过,因果关系的另一方面亦不该被忽略。因为,经济的理性主义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理性的技术与理性的法律,亦且(一般而言)也取决于人们采取某种实用-理性的生活样式的能力与性向。”[1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找准人民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否则单纯的“舆论宣传”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社会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充斥于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的接受有一个经验感知和理性鉴别的过程,倘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导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一定能增强人民群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革命只有对于那样一些群众来说才是‘不合时宜的’,那些群众认为在政治‘思想’中并没有体现关于他们的现实‘利益’的思想”。[17]这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式的“舆论宣传”,而是“上行下效”,顶层与底层相互联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合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当前,一方面,人民群众除了物质生活需要以外,更多的是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发展是基本途径和手段,是首要价值观,是指社会的发展,更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富强是发展的经济目标,和谐是发展的社会目标,仁爱是发展的人际或群际的目标。”[18]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权能力的提高以及维权渠道的拓宽,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侵权行为、社会不公现象的容忍度在不断下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过去30多年里创造了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的不和谐之声反而增多的原因。只有不断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价值诉求,并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利益和价值诉求的动态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必然体现出理想性与现实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也正是其实效性的重要来源。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养成,取决于我们能否创造一个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客观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收入分配、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基本权益保障以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等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标签:;  ;  ;  ;  ;  ;  ;  ;  ;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