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根本转变的几点认识_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对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根本转变的几点认识_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根本转变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宏观经济论文,管理职能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确定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依据

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是国家凭借一定的行政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行使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宏观决策、宏观计划、宏观调节、宏观监督和宏观服务等。确定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现代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这就要求国家要有一个权威部门从总体上进行组织和协调。社会化大生产水平越高就越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我国经过几十年建设,社会化生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只有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二,要适应公有制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要求。所有制形式是影响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因素,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家,国家不但要以行政权力代表者的身份,而且还要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行使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故除了具有一般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外,还要有对国有资产管理这样一些特殊的职能。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部门必须从过去主要行使直接管理职能转变为主要行使间接管理职能,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

第三,要适应中国国情的要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这些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确定和发挥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人民文化素质还不算高,经济生产长期在低水平下运行,这些都是对管理职能影响最大的因素。这决定了中国既不能只靠集权式管理,也不能只靠分权式管理,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来。

第四,要适应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某一阶段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确定所应考虑的根本因素,但就每个时期的宏观管理来说,对某一时期的形势和中心任务应予以考虑。如象长江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没有一定程度的集权管理是不可能进行的。当然,市场经济总体上要求国家管理职能向多元化、“软”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当今建设时期更是如此。

二、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基本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体制面临着两个转变:一是企业机制的转变,二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这两个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由以微观经济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建国几十年来,我们政企职责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国家既是宏观经济的管理主体也是微观经济的管理主体,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太死,造成微观经济失去活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也受到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国家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转向以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充分行使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

第二,由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采取的主要是直接管理方式,即以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为主,以直接的分钱分物及审批项目为主,政府既是宏观决策和计划主体,又是物资调运和仓库保管的主体,直接包揽了一切管理。这不仅造成政府机构过于庞杂,而且也因有决策失误而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去调节经济总量平衡,弥补市场“缺陷”,引导企业行为,采取一种间接管理为主的方式。这样,政府可以摆脱种种事务性工作,而集中精力解决宏观性、战略性及决策性的重大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由以强调“服从”为主转变为以强调“服务”为主。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以直接管理为主的方式是以企业对政府的绝对服从为前提的,为企业服务的管理职能处于次要的被动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不是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政府也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通过弥补市场不足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样的转变不仅是职能的转变,还应有工作作风的转变。

三、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具体途径

(一)坚持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建立多极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1、经济管理与质量管理并重。市场经济一大特点就是平等竞争, 竞争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狠抓经济管理,必须抓好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管理中重中之重。要从根本上、整体上解决质量问题,长期、稳定地生产出物美价廉、适销对路、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实现质量促经济发展,经济促质量保证。

2、经济效益与质量效益并重。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 质量对保证经济适度发展至关重要,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实现翻两番,质量挖潜大有可为。从全国来看,目前产品合格率平均在75%左右,假如国民生产总产值为 19000 亿元, 那么在其背后就可能隐藏着6333个亿元的浪费,而合格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63亿元。可见,质量效益是一座富金矿,正等待人们去进一步开掘,它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充分调动了一切积极性,但又把人们内心深处最自私,最自我的感情呼唤出来,使社会有了较多的欺诈行为,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提高经济效益中应注意社会效益的因素,引导行为人参与市场竞争时讲道德规范和社会影响。企业在加强质量管理,创造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和公众的最大利益,以公众利益的维护、社会文明的发展为己任,把企业利益的实现置于道德的前提下,坚持需求与道德的双重取向。

4、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并重。 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要认真运用好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和协调机制,注意掌握调控力度,努力健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好。

(二)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技术监督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

技术监督与经济监督、行政监督都是国家对经济的重要监督手段。我们在研究、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具体途径时,对实现技术监督管理职能的转变必须予以认真考虑。

1、技术监督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既监督又服务, 为发展市场经济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目的是能够理顺关系,提高效益,促进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技术监督工作要实现“两个为主”的转变,即从过去偏重直接规范企业基础工作为主,转向以规范市场行为,创造良好的平等竞争环境为主;从过去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监督为主,转向依法行政监督为主,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因此,技术监督工作今后需要加强的主要职能为:加强对质量综合管理的宏观指导和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统一管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企业、行业、政府、社会和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强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和打击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商)品的违法行为工作;加快标准化、计量和质量监督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等,把技术监督工作转变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

2、强化质量监督,实施名牌战略, 全面提高我国产(商)品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之争。然而,当前对质量问题,普遍存在领导强调,群众关心,企业家费心,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舆论界更是连篇报道,可说是全社会都在关注,但这个问题尚未取得根本的好转。诸如建筑质量低劣造成房塌人亡;危及人身安全的劣质产品时有发生;假冒种子造成颗粒无收,给政府、给社会安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等等。这个关系到严重的质量问题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行业质量监督的作用,强化综合管理职能,应成为全社会都来支持和重视的课题。

专家指出:实施名牌战略,推出叫得响,站得住,赢得消费者的优质产品,这是获得高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着。实践证明,推行名牌战略,转变质量监督职能以达到提高产(商)品质量的目标,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通过转换经济管理体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促使企业把提高产品质量变成自觉行为。同时,还要使政府行为法制化和规范化,各有关部门都应制定相关的措施和法规,把创名牌、争效益和打假治劣活动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3、抓好技术监督工作研究,不断提高技术监督管理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创立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系统地研究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及技术监督工作无疑是有益的。比如,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国有经济和公共部门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监督的同时,应着重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提供有效服务等等,都是行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和借鉴的。要研究制定一整套规范技术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有关宣传教育,使技术监督管理职能真正转变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上来,发挥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积极的作用。

(三)坚持以提高政治素质为核心,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技术监督管理队伍

1、提高政治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干部政治素质包括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勤奋敬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这也是政治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要提高技术监督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百折不挠,正直谦逊,胸怀坦诚,团结同志,公道正派的管理者。

2、培养技术监督管理人员具有战略家素质,具有总揽全局, 驾驶全局的能力,具有战略眼光和较强的预见能力。作为技术监督管理人才应树立全局观念,学会如何把局部利益,局部要求协调和统一到全局利益与全局目标上来的领导方法和艺术,能够从全局出发对局部工作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同时,要有战略预见能力,能够通过历史和现状的科学分析对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目标和应采取的方针政策作出准确决策,并且在目标和政策确定后不因暂时出现的问题和曲折而束手无策,见异思迁。

3、提高业务素质,即提高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 技术监督管理人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既是一个专才又是一个通才,特别是要有较宽广渊博的知识修养,努力成为百事通晓的人才。必须具备善于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不但能从整体变化认识到局部变化,而且也能从局部变化推测到全局变化。作为管理者,必要的专业水平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而较强的管理能力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

标签:;  ;  ;  ;  ;  ;  

对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根本转变的几点认识_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