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视角;工匠精神
语文学科是中职教育基础课程,对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贯穿语文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如何使“工匠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正视中职学校学生实际,其次要认真专研语文教材,通过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后,适当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实施可操作,实用的“现场语文教学”。
一、对工匠精神在中职学科教学的理解偏差
在许多中职学校语文教师看来,“工匠精神”只能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因为,在许多人眼里,“工匠”的最大特点是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而且还要具备高学历,高素质。往往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的结果。导致这样的认知误区,主要来自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偏差,教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偏差及教师对学科教学的定位偏差等原因。
1.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偏差
谈到“工匠”,中职学校的老师往往认为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认为我们的学生很难或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因为害怕达不到目标,所以尝试的意图往往被自我忽视,或者不敢去尝试。教师对“工匠精神”认识的偏差,难以将“工匠精神”有效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2.教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偏差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语文基础水平比较低。因此,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把过多精力投入到与教科书不相关的内容。当然,也有个别老师会认为,“工匠精神”培养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或者是学生参加工作后,在工作环境的影响下自然形成。
3.教师对学科教学的定位偏差
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语文教师一直认为,忠实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忠于语文教材的内容,是语文学科的最佳教学目的。忽视了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将中职学生等同于普通高中学生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生对教材本身的深层次理解与感悟。因此,大部分语文教师仍然习惯于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策略
作为“工匠精神”的培养,中职学校是第一阵营。如何让“工匠精神”有效地走进教室。鉴于此,“现场教学”在中职语文教育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就中职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而言,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写作质量不好等问题。中职语文工作者要实现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适应不同专业需要的实践能力,构建“工匠精神”的雏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学生主动接受“工匠精神”,需要语文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相关“工匠精神”元素。同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可操作,实用的语文现场教学。
1.整合教材区分模块
按照专业所需,对语文出版社的语文教材进行侧重调整。以上册为例,在文章编排上按文学体裁来进行分类。一到六单元依次选择散文,说明文,应用文写作,小说,诗歌和古文等。这种安排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同一风格文体的学习和记忆。然而,这种安排有一些缺点。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同样的文章重复讲解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对所选课文的深层意义和思想内涵理解有限。因此,教学之前,我会根据教材编写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重新整合所需的现场教学内容。将教学的重点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尽可能地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存在。例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科普讲解为主讲解章节时,我会着重讲解文章的逻辑结构,让学生从诸如《中国园林的风格》感受到古代工匠的伟大,从《奇妙的克隆》感受到科学的奥妙。而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园林制造的精髓上。会将“奇妙的克隆”引申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利用等。总之,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问题时,要善于发现不同的结果。
2.挖掘“工匠精神”元素
教学中,用心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工匠精神”元素。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课外经典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教授给学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内容,另一方面要聆听学生反馈的内容,努力做到教学长相。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为例,所选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果不理解写作的背景,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因此,在这些文章的教学中,我将挖掘各篇文章的一个共性问题,并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面对任何情况,必须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这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文言文教学中,着重对文言文故事本身的哲学解释。如:在学习《劝学》这篇文章时,我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举行“没有必要继续学习”的必要讨论会。如:对《师说》一文的教学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模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参与,了解学生从师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工匠精神”是当下师徒制的必然需求。在对《赤壁之战》的教学中,适当渗透学生对职场策略的学习。应用文写作教学是每个专业都应该基本能够掌握并学会运用。如:《简报》、《会议记录》、《述职报告》、《合同》的教学,除了教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外,将企业文化中严谨的工作态度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应用文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3.实施语文现场教学
所谓的“语文现场教学”是指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它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习模式。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很高的觉悟,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后自我巩固,实现知识的强化记忆与应用。然而,中职学校学生自律能力较差,除了课堂学习外,很难自觉地从事课外学习。所以,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实施有效的教学。中等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让学生学到一些适应社会实践技能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师说》,让学生感悟师徒传帮带的对重要性,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科普说明文《看看我们的地球》的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对我们的生活地球的看法,并引导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勇于参与教学。另外,中职语文课程长期以来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篇教学效果无法与片短式教学相媲美。在教学中,要善于截取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结语
职业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其他素质,把核心素质融入职业教育实践。中职语文教学视角下的“工匠精神”,要充分认识工匠的内涵,引导学生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工匠精神”是制造业国家的支柱精神。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纸上谈兵。“工匠精神”的形成来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也应承担起如何让学生自觉养成“工匠精神”行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玉枝.浅谈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7):47-51.
[2]袁文."素质冰山"视角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7(7).
[3]林勤.论技校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2018.2018. Print.
作者简介:吴方睿,男,贵州剑河人,一级教师(讲师)。工作单位:剑河县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研究方向:构建产教融合下中职文化课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文作者:吴方睿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工匠论文; 学生论文; 精神论文; 中职论文; 语文论文; 偏差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