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械类专业的基本内容
机械类专业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不少的同学会对机械类的专业有歧视,认为机械类的专业性强、操作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等等,但是机械类专业的适用面极为广泛,比如设备维护、数控维修、环保设计等领域都需要机械专业人才的参与。另外机械类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它与其他的学科有着不少的交叉,这又增强了专业的实用性。也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同时机械类专业与其他学科还有不少交叉。
机械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别具特色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进行研习的时候要进行反复训练掌握其中的技能要点,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融汇贯通,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艰巨挑战。
2 加强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机械类专业的适用性范围就必须要求学生本身对技能掌握更加深刻,与之对应的在进行相关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综上为了能够让学生适应企业对员工的高标准,能够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学校以及教师要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使其成为技能型人才。这样一来就会为今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人才保障。
3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3.1 硬件设施齐全的教学环境
机械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动手能力操作。尤其在一些例如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质上是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控制工程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交叉机械专业,因此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涉及单方面的知识,更要了解涉及的各学科门类基础。另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同时进行,只有切身的投入到操作中才能更好消化理论知识。但就目前高等学校的教育中,大型设备短缺,实践设备购买价格过高等问题层出不穷,设备购买和更新的资金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另外仅仅将设备用于教学使用又会浪费资源。因此在设备需求方面要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企业的真是运作让学生对于机械生产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3.2 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与学生的教育具有极大的联系。尤其在像机械类人才培养中,更多的复杂技能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瞬间抓住关键点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掌握技能要点,最终实现对技能的掌握。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技能水平,一般学校可以定期举行相关的培训活动,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进行实践培训和相关经验交流,对现在机械运作一线中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有效讲解,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老师,让老师的综合性能力可以得到稳步提升。
3.3 改善教学方法
机械类专业是一门知识集中型、理论密集型的对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具有着复杂而庞大的识体系和技能应用体系。因此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简单利用教学幻灯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不讲究方式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理论知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学会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在教学环节多介绍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行业经典案例和故事, 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兴趣和归属感,让学生真正的热爱机械行业并投身在行业发展。
3.4 举办技能比赛和参观培训
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教育方法,其中动手实践在机械类专业学习中可以表现在学校时常举办一些专业技能大赛,以此来检验学生们对技能的掌握水平。主要令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学习,关注对技能的掌握情况。 另外举办相应的技能比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良好竞争环境的建立,使技能学习呈现出百舸争流的良好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多让学生接触到外面企业的新型设备,毕竟学校中教育知识体系更新的速度比不上真实企业的发展,因此多让学生参观培训让其感受学科前沿发展。
3.5 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学校作为人才培训机构,归根结底就是为企业提供人才队伍,而企业也需要人才队伍的充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靠才是双赢的局面。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可以让人才能够进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要求,是一种不错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体系强调对资源的共享,即企业要把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及时的和学校进行沟通,让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塑造合格人才队伍。而企业也要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一线的工作能够为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提供基础保障。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以应用实践为主的教师队伍,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满足机械专业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同时能够满足学生的各项培训活动,能够及时解答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思路,保障学习的顺利进行。
4 结 语
综上所述,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进行有力配合,并建立完善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并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专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薛泽和.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高地实践与思考[J].职业,2017(27):62-63.
[2]袁世先,郭伟民,杨育红.国企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7(03):8-10.
[3]王立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6(04):74-75.
论文作者:刘林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