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饶河农场小学 闵燕
心理素质即人的心理调节系统的特性,是个体心理系统的性质与水平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味着具有高尚的志趣、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荣辱观,以及刻苦、坦率、开朗、严谨等品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宣传媒体的涌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盲点”,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存在着许多急待矫治的缺陷。现在的孩子有唯利是图,处世为人中处处“我”字当头,自我感觉良好,缺乏谦让精神:有的胆小懦弱,对自己毫无信心,一遇挫折便惊慌失措,极少数还会产生偏激的行为:有的则内心孤独、冷漠,对集体、他人漠不关心、无动予衷。即使一些老师眼中的“优等生”,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提倡三句话开始。
第一句是“我能行”!
我们提倡在课堂中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扶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这是为什么?为的是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确立起自身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就常常告诫教师们:“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吧,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吧——这是教育首要的金科玉律。”这种学习的成功感,这种自我肯定的自豪感是学生再度投入学习的主要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是构建小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应鼓励他们对自己说:“我能行!”并积极设置一些有梯度的练习,步步引入,帮助他们解决。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我首先出示下列分数:
1∕2,2∕5,3∕8,1∕3,3∕14让学生化成小数。
1∕2=0.5 2∕5=0.4……(结果都是有限小数)
1∕3=0.33……3∕14=0.21……(结果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接着让学生比较讨论;“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成有限小数?你找到了什么规律?”经过观察,学生发现了规律:分母只含有2、5,而不含有其它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此时,我进一步引导提问:“为什么含有2、5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度,我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力,一定能用自己的力量理解它内在的含义;另一方面我为他们安排了一个铺垫: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吗?有了这一层理解,学生就得出:只含有质因数2、5的分母都能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是10、100、1000…,所以能化成有限小数了。而分母中除2、5以外含有质因数3、7、11……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让学生尝试判断: 9∕12,13∕22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就不难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解决。这样,学生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归纳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概念的归纳,计算公式的推导等,都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使学生感觉到“我能行”。
第二句是“你真棒”!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人的学习的异化,学生眼中只有书本、教师,而忽视了身边的学习伙伴:他们学会了钻研,学会了思考,却不知道如何欣赏周边的世界,如何欣赏他人的优点。
关心儿童,不能仅仅只关心他们的学习如何,他们的智力发展如何,还应当关心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关心他们的全部生活。同学的鼓励能帮助学生确立其自信心,充分展示课堂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优势,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学会欣赏他人,尤其是学会欣赏自己的同龄人。
在教应用题时,我曾做过实验。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35千米,照这样计算,再行几小时才能到达乙地?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不同的思路产生了不同的解答,让学生选择其它同学的解题思路,在这个式子的下面写一句话。许多学生真诚地写道“你的这一思考太精彩了,能将窍门教给我吗?”“这是最简单的算式了,值得我学习”……学生看到自己的同龄人身上的优点,看到了自己可以学习的方面,并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这样做能使他们对这世界有一种谦和、欣赏的眼光。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必定更容易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拥有健康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句是“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助你吧!”
对于未来的教育来说,培养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吸引他们的知识及时解决问题、处理危机的能力和要求他们学好知识一样重要。这种能力将在课堂学习中的互帮互学互教的环节中得到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个别学习,让他们真正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参与学习。与此对应,我也常常采用小组学习、分组教学的方式。学生交流讨论时,我鼓励他们在同学遇到疑难问题时,大胆地说一声:“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助你吧!
这一句话更适合一些学有余力、心理较成熟的优等生,他们的心理负担并不是由学习上遇到的障碍和压力造成的。从所周知,学习需要是学习动力的基本构成成分,它直接制约着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三种因素构成。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他的认知需要不难得到满足。时间一长后,他们渴望从后两种需要中获得成功感,而这两种需要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它们不直接指向知识本身。
教育者对学习者最好的帮助,是使之获得一种本质的自觉,能把人类总体的博大爱心、宏伟力量、深沉智慧,把凝固在劳动对象化产品之上的人类的普通之美,展现并传达于个体的心灵。真正做到的这一点的教学活动必然是愉快,高效、和谐、完满的。它将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心理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和发展。
论文作者:闵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有限小数论文; 学生论文; 质因数论文; 分母论文; 心理素质论文; 他们的论文; 分数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