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之名--论“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的艰难突破_村民自治论文

以生命之名--论“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的艰难突破_村民自治论文

以生活的名义——再谈“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的难点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再谈论文,名义论文,村民自治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3年第3期刊登了林卓玲老师的《模拟活动体验“主人”设境移情感悟“民主”》一文,文中对“村民自治”这一难点进行了突破,所以这里是再谈,以期能与“林文”为同课异构之章,成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能力、阅历、时代等因素的交织,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维上的困惑点,这些点也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难点。人教版《政治生活》第二课中的“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内容就是这样的难点。面对难点,教师要设法突破。于教师而言,解惑是我们的重要担当;于学生而言,解惑也是仁心慧举。学生的生活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难点突破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亲历,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样的考虑,针对这一难点,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课堂回放

(一)走入生活

环节1:宝贝亮相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来到咱们八班,虽是初次见面,但是已经有多个人物,从多个途径向我谈到了八班是如何如何的优秀。对八班,可以说是未见其面,先闻其名。乃至今天见到同学们,我不得不说,我已经由衷地喜欢上了八班。八班的每一位同学,对我来说都是“宝贝”。而我们的班委会成员因为平时为班级的荣光辛劳付出,更应该成为“宝贝中的宝贝”。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师:现在我们就有请班委会成员亮相!亮个相吧,“小宝贝们”(化用春晚流行语,略施调侃,活跃课堂气氛)。

问题1:班委会成员是如何产生的?

生:答略。

师:现在我们学校提出“二自”模式,即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如果把班级的自主管理看做班级自治的话,那么,自己选举班委会成员,则可以看成是班级自治的基础。

问题2:我们选举班委的过程都对应哪些选举方式?是在行使选举权吗?

生:答略。(适时提醒和纠正学生对选举方式思考的完整性和对选举权的不当认识)

环节2:倾听心声

师:有句话叫付出总有回报。可是我们的一些班委在付出后,回报他们的却有可能是误会和不愉快。平时,他们往往是以强者示人,其实,他们同样也有颗柔软的心灵。被误会最多的,要数班长和纪律委员,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好吗?(在课间通知他们就想与同学们说的心里话略做准备)

班长心声:略。

纪律委员心声:略。

师:班长与纪律委员的心声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他们,也让我们全班同学的心靠得更近。现在我提议,让我们为他们的付出,也为自己与八班美好的未来再次鼓掌!

师:刚才班长与纪律委员不约而同地都谈到了管理。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中同样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我在我们班教室后面的白板上就看到了一些班规,其中有一条是:不准玩暴力游戏。对此我很是迷惑和不解,不准玩暴力游戏,难道还能玩其他游戏吗?(有学生在座位上主动解释)

问题3:班规是如何形成的?

生回答,师总结归纳班规形成的大致过程:班委会草拟——班会讨论决定——在讨论时往往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形成班规,对所有成员都有一种约束力。

问题4:在班规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班会与班委会两个名词,他们有区别吗?

生:答略。

师总结并板书:班会≠班委会

问题5:是不是全班同学的所有事情都要在班会上讨论决定?能举例说明吗?

生:答略。

师归纳:要不要向其他同学请教问题,穿什么衣、吃什么饭,这些事情纯属同学们的个人私事,应该由个人来决定。需要拿到班会上讨论决定的,往往是涉及全班同学利益的重大事项。

环节3:难忘八班

师:同学们,咱们班自组建以来,成绩辉煌,已经成为高一年级的旗帜班级,同学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在高一结束之际,我们却面临着班级的重新组建,由于种种原因,将不得不和一些同学说再见。这个时候,我们会变得依依不舍,感情脆弱的同学更会眼泪纷飞。身在八班,一定会有一些难忘的事,有一些难忘的人。现在就让我们整理一下思绪,回忆自己在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次班会和一件小事。

师:莎士比亚说过,质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请同学们以最纯真的话语来讲述自己的难忘经历。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师:八班难忘,难忘八班!有着这么多难忘的经历,尽管我们班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会留下永恒的记忆。

师:在同学们刚才讲述的难忘经历里,有不少是关于班委会成员的,其中有友善的帮助,有真诚的感动。帮助是一种服务,感动是一种教育。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我们的班委会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的组织,同时也是能够提供教育与服务的组织。

(二)走进教材

师:刚才我们探讨了班级自治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熟悉的班级自治与我们不熟悉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校园生活思考探究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比较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

学生思考探究交流:略。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略。

教师评价总结提醒:略。

二、几点思考

(一)何为高效

课堂是一切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一切教学改革的母命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积弊,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享受成长与发展的幸福。这理应成为高效课堂的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或是伪素质教育的影响,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片面执着,把高效理解为知识与能力的高效;二是止于形似,课堂教学中将新课程理念形式化。这些都是对高效课堂的不当认识。受到这些认识的影响,一些教师普遍地满足于追求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得课堂成为知识的演练场;或是一味地哗众取宠,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导致课堂育人功能的缺失。

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并不反对能力培养的高效,甚至是应试能力培养的高效,但是反对以高效为名,行应试之实,以应试为止。高效课堂在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在高效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性思想光辉,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幸福发展。

(二)主体是谁

一直以来,师生关系往往被理解为主导主体说。但主导主体说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容易滑向“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窠臼。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凸显的“教师中心论”,还是现代教学模式凸显的“学生中心论”,都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局限性。这些课堂中地位与作用的主体是单一的,甚至是不容僭越的。

对于课堂主体的理解,我们认为主体间性理论要显得科学合理些。主体间性是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如当看守为了囚犯而固定在监狱位置上的时候,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就成了囚犯的“奴隶”,而囚犯就成了主人。课堂主体并非固定不变,常常存在着师生关系角色的转换。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应该含有师生角色关系转换的和谐。

(三)能不能慢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高效课堂应是对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而不是违背。从时间投入与效果收获来看,高效课堂或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速效,但绝不等同于速效。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有时慢也是合乎规律的高效。

在本节课的教学处理中,与学生校园生活的联系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这似乎游离了课堂,教学进程显得有点慢。但是学生的生活经过处理以后,和所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契合与转化,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有着莫大的帮助。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有态度与思想。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功夫在诗外”式的教学,学生是欢迎的,是需要适时适需地进入我们课堂的。

(四)趣是什么

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积极情绪能扩展注意和认知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而“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发学生的积极心理,使课堂因“生”动而生动。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趣,主张以趣引情促学,让学生产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从而快乐学习、幸福学习。但是有的教师未能清楚“趣”的含义,把“趣”窄化或俗化成了趣味,在课堂上极尽能事让学生发笑乃至捧腹,力图让课堂成为欢笑课堂,这是有失偏颇的。

依百度与《现代汉语词典》解,“趣”一作“趋向”解,二作“兴味,使人感到愉快”解。兴趣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据此,“趣”并非只是有趣和愉快,而是有着多种内涵和理解。阳光是七色的,兴趣也应是多彩的。课堂上,当一位学生含泪诉说悲剧遭遇时,同学们那关切的眼神和慌乱的搀扶,我想,这对说者与听者来说都是心灵的触及。这里或许没有欢笑,没有歌声,但这是课堂上久违的、不可或缺的,也是一种别样的“趣”。

(五)线在哪里

人类的知识从生活中来,由实践中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如果不能还原到生成的情境中去,也应当置于一定的生活中。这样才会让学生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才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对知识有长久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

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内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教材文字也是枯燥的。如何才能让知识活起来,这是见仁见智的思维活动。此时,我们可以牵起生活与理论之间的那根线,在课堂中结合生活中的大事件、小故事,实现学生的自然学习、无痕学习。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刻意准备的、外在华丽的、昙花式的“秀色”课,而让课堂多了一种质朴,也会使得课堂变得更加实用、常态和常青。

本课开始即引入学生熟悉和亲切的校园生活,在生活中有喜乐、有感动,甚至有种淡淡的感伤。但这些情绪可以归为积极的,会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加珍惜一起合作探究的机会。从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反应及课后的反馈来看,生活之线牵引的是理论,也牵引了学生的心绪,这种处理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因此,在难点突破中我们不妨去尝试:以生活的名义,让课堂变为一次难忘的生活之旅!

标签:;  ;  ;  

以生命之名--论“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的艰难突破_村民自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