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但不那么令人震惊--一些评委谈论了近年来小说创作的情况_小说论文

好看,但不那么令人震惊--一些评委谈论了近年来小说创作的情况_小说论文

好看,但少震撼——部分评委谈近年中长篇小说创作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篇小说论文,态势论文,评委论文,年中论文,好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评选结果出炉后,担任本届中长篇小说评奖初、终评的部分评委分别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评点参评作品,并针对近年中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评论家 们不约而同表示,中国文坛期待着给人以心灵震撼的作品的出现。

徐俊西:创新,但要警惕“粗俗化”

徐俊西对近三年中长篇小说创作一个直觉是:好作品不多。他认为当前有相当一部分 小说“形式大于内容”,看上去作家很花了功夫,形式上有创新的努力,但是过于张扬 叙事策略,忽略了小说内在的力量和意味。文学终究要以情感人,而有些小说缺乏真正 震撼人的东西,究竟想给读者怎样的审美趣味缺少表现。近期中长篇小说创作还有个不 好的倾向:故意将生活夸张化、荒诞化,乃至粗俗化。有些作品要么“贪官污吏”,要 么“享乐物欲”,要么“夸张怪异”,要么“粗俗写性”……总之非但不能起到愉悦和 净化心灵的作用,反而给人以肮脏丑陋的感觉。文学创作当然不排斥荒诞、夸张、魔幻 、写“丑”,但本质上是要挖掘人性深处美好的东西,好的文学作品应该令人如沐春风 。

李子云:中长篇普遍存在“冗长”弊病

李子云认为,此次获奖作品总体而言不够理想,比较“平”,但也有意外收获。如获 长篇小说一等奖的《抒情年代》,作者潘婧第一次写长篇却出手不凡。李锐的《银城故 事》篇幅虽不大,但整个故事非常紧凑,具有极大的历史容量。中篇获奖作家虽技巧非 常成熟,但从他们的潜力来看,作品的深度还显得不够。李子云说,在她近年有限的阅 读中,还没有一部能让她感到震撼的长篇小说,中篇有几部,如毕飞宇的《玉米》,但 因不是发表在上海的文学期刊上,所以无法获奖。

李子云认为,近年来无论长篇还是中篇,都存在着“冗长”的弊病,作品中水分太多 ,拖得太长,这其中有作家在把握作品结构上的问题,也有描写的问题。同时许多作家 为了名利,选择走市场、走“高产”的道路,这些作品往往不经过锤炼,顺势而下,缺 乏优秀作品所必须的精致和深刻。有些作品则仅仅是一堆材料,作家没有对这些素材进 行必要的整理、消化、提炼和思考,匆匆写就,这也是近年来优秀作品不多的原因。

陈思和:要关注市场对文学的负面影响

陈思和认为市场对文学的冲击体现在长篇创作上,常常表现为出版社和媒体联手炒作 ,众声喧哗,收买评委……凡此种种,使文学创作基本的价值判断丧失。往往一个长篇 小说研讨会,评论家的任务是“拿一个红包,说一堆好话”。加上传媒评论的混乱,一 部作品的好与不好得不到明确区分。长此以往,导致长篇的粗制滥造。一些颇有成就的 作家也耐不住诱惑,写长篇飞快……

他说,长篇可以直接出版,中篇主要通过杂志发表。但杂志目前都走市场,为迎合市 场,编辑通常要求作者“好看”第一。原本中篇承担的“剖析社会,提出问题”的文学 功能在丧失。很多中篇好看是好看,艺术性也不差,但不再有尖锐性和批判性,构不成 对社会的紧张关系。表面看起来是作家的责任,实际是文学期刊的责任。作为《上海文 学》新任主编,陈思和有心要把这种情况扭转过来,刊发一批有意味有深度、给人以心 灵震撼的小说;同时承担起评论的责任,以群体的力量做作家依托。

王晓明:期待更多上海作家获奖

王晓明认为,本届“上海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奖”改为三年一评,间隔三年,成绩却 不是很令人满意,应该说上海是重要的文学出版和发表阵地,在上海发表和出版的小说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学的水准,但三年时间,无论是对现实生活,还是对当代生存 世界有独特理解和独特想像的优秀作品太少;尤其上海本土作家,仅王安忆一人获奖— —当然奖未评上不意味着好作品没有,只是评奖本身多少反映了上海文坛的创作现状。 上海这样一座大城市,出不了好作家好作品,说明城市文化有缺憾。

郜元宝:当代作家挖掘自我缺乏深度

郜元宝认为,现在作家往往容易走极端,不是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就是非常 主观地描写自己的内心,能够将现实生活和自己内心对时代的感受结合起来的作品比较 少。这反映出一个问题,过去人们往往认为作家是对生活和时代理解最透彻的人群,但 现在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生活领域是作家不熟悉的,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作家们 不能在自己和时代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或体验,有些人今天写这个,明天写那个,所写 的题材之间往往没有必然的联系。

八十年代,文学界曾提出“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而现在恰恰相反,“ 怎么写”已经不重要了,而“写什么”却成为一个大问题。许多作家的写作状态非常恍 惚,不知道该写什么,抓不住适合自己创作才能、又能让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此次获奖 的作品也存在这个问题,作品的题材之间相互没有关联,总体呈现破碎状态。当代作家 的一个通病,是他们在面对自我的时候,理解不够丰富,能够表现的人类共性的东西很 少。郜元宝特别提到两部获奖作品,潘婧的《抒情年代》和方方的《奔跑的火光》。他 认为前者可以告诉人们“文学是什么”。而《奔跑的火光》则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是一个 很大的提醒,当许多作家都在写发展,写独立的都市男女的时候,方方却涉及了一个“ 愚昧”的主题。五四以来,“愚昧”一直是文学的主题之一,但“发现愚昧、挖掘愚昧 ”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深入和开掘。当代作家在“发现愚昧”这个主题上 做得不够,有些把愚昧当作是生活的原生态加以表现,有些则是以启蒙的姿态来书写愚 昧。而方方的小说在表现“愚昧”时显得非常独特,《奔跑的火光》表现了时代进步的 今天,愚昧却以一种更加日常的方式得到了巩固,如何把握“愚昧”这个主题,《奔跑 的火光》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王纪人:对几部获奖长篇的评点

王纪人认为,写“文革”中知青生活的小说有很多,潘婧的长篇《抒情年代》与众不 同,它写地下文学圈里青年男女的感情和生活经历,是自传性与诗性的结合。李锐的《 银城故事》把工商百业、风土人情写得栩栩如生,精细描绘了银城的繁华,是一部新历 史主义的小说。作者充分调动想象,把清末革命和反革命势力之间的斗争写得犬牙交错 ,叙事技巧可说是炉火纯青。冯苓植的《出浴——朔方贝子池》采用说书人的逗笑、捧 哏,写活了中国的“浴文化”。王安忆的《富萍》写一个底层女子来上海投奔亲戚,几 经辗转又离开上海,最后在家乡找到归属。小说写“乡下人看大世界”,颇有《老残游 记》的余韵。

杨扬:对参评小说的四点印象

印象之一是表现底层生活的作品增加了。从艺术上讲,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存在先天不 足的毛病。表面上看,作家是充满着激情在写作,表现上也不可谓不细腻,但读着读着 你会感到作品叙事缺少递进,好像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兜圈子,直白地说,就是文学领域 的标语口号。它能够将社会时代的问题,以文学的方式概括出来。其优势是态度明确, 言简意赅。但这类作品都容易犯道德优先的通病。作者急于用文学的方式来提社会问题 ,作道德裁判,而不考虑文学作品首先是审美的。这么多年一直在高调地倡导介入生活 、干预生活或是批判现实,对其负面的影响,思考是不够的。就像眼下流行的表现底层 生活的作品,作家意识到底层生活的重要性,这原本是好事,但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生活 体验,仅仅是从道义出发,或从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出发来创作作品,这样构筑的小说, 其实是一种浮躁。

印象之二是表现城市生活的作品势头不减。这类作品特点是艺术技法上较讲究,叙事 明快,有一定可读性。缺憾是积累少,没有厚实的东西。城市生活在文学中的表现,在 今天已经超越了物质主义的阶段,开始从各个侧面展示自己。

印象之三,职业写作显得突出。参评作品中有一些无论是从技巧,还是表现内容上, 都让人感到相当精致,如李锐的《银城故事》等,叙事上非常干净,有节制,作品中的 人物、故事,若从评论的角度看,也的确可以分析出不少东西。但从阅读感受上讲,这 些作品冲击力不强。这是在一种非常冷静的职业状态下写就的作品,与那些有所积蓄、 非倾诉不足以平息自己的写作相对照,写作成为一种真正的职业,作家不冒犯什么,技 巧是现成的,题材内容也是现成的,作家就像训练有素的工匠一般熟练,甚至是优雅地 打造出别人不容易制造出来的产品。一方面,是作品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有技巧,但另 一方面,也是越来越自我封闭,成为一种孤芳自赏的摆设。这是目前严肃的艺术小说探 索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作家、批评家寄希望于文体实验来摆脱艺术类小说愈渐狭小的 写作空间,但我想,假如不是从新的审美需要来审视小说技巧,而一味玩弄所谓的文体 实验,这样的探索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景。

印象之四是留学生文学有新的进展。陈平的《七宝楼台》、陈谦的《覆水》和禾家的 《去似朝云无觅处》都是身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的创作。20世纪80、90年代的留学生文 学除了题材之外,与国内文学相比,没有任何特别占优势的东西。但新世纪的留学生文 学开始显示出自己的特点,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的认同感,尽管人 在异国他乡,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中国文化原有的那份高贵之气,特别是那种古典诗 歌传统熏陶之下所形成的遣词造句的独特语感,使作品有一股指之不去的书卷气。

王鸿生:长篇小说表现当代生活时显得力不从心

王鸿生认为,近年中长篇小说创作整体上有稳定提高趋势,但仍感到不太满足的是: 能让人真正沉浸下去的艺术世界还是太少了。小说叙事愈来愈向故事回归,听、讲故事 是人类古老的文化本能,并不会随影视、电子文化的兴起而衰落下去。所以小说家的这 种追求无可厚非。如何在表现方式、表现领域做出新的开拓?要达到这一点需要调动的 艺术手段是复杂的,但目前还缺乏具有灵活性、小说意味的叙事方式,相对单一,在这 个方面汉语小说进步不大,依然步履维艰。影视的确抢走了很多读者,但有些东西是只 有小说才能表现的,世界小说的发展趋势是愈来愈难以改编成影视,正是这种独特性让 小说格外引人注目。但在汉语文学写作中,追求这种小说之“小说性”的作品少、作家 也少。

长篇小说表现日常生活叙事缺乏力度,缺乏尖锐性与紧张感,比较平面,无论是写实 还是虚构对日常生活都缺少更多观照的角度,视角单一。经验雷同、情绪相似、语言软 弱,写作者往往与所表现的日常生活缺乏距离。

本报记者 陆梅 李凌俊 见习记者 马淑艳

标签:;  ;  ;  ;  ;  ;  

好看,但不那么令人震惊--一些评委谈论了近年来小说创作的情况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