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中国马列主义的伟大实践者--毛泽东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是中国马列主义的伟大实践者--毛泽东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者——毛泽东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启示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列主义论文,启示录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只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胜利,而毛泽东就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他善于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把马列主义同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列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而古老的传统文化则有了新的生命力。毛泽东同志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吸收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于凝聚了几千年中国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精华与糟粕杂糅,怎样研究和利用这份宝贵的遗产,毛泽东有许多论述和丰富的实践。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707—708页)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纲领性文献里的这段话,可以说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结合他在其它著作的论述以及他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利用,可以看到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是尊重,给中国的历史文化以科学的历史的地位。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尊重传统文化就是尊重历史和人民,也是改造、利用传统文化的前提。二是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00 页)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要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清精华与糟粕,对于封建主义的东西也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它的进步作用,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三是古为今用。继承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替代自己的创造。”“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毛泽东论文艺》第48、49页)熟悉传统文化,是为了了解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环境与人的影响,利于作出合乎实际的决策;借鉴传统有益的正反经验,也是为了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因此古为今用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则。

毛泽东正是以这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文化遗产,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不再是死的旧的东西,而改造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和中国革命息息相关的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二、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

从毛泽东应用马列主义观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实践来看,批判继承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方式:

1.摒弃封建落后的传统意识。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毒素、落后陈旧的意识,毛泽东采取批判摒弃的作法。如对传统文化中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旧意识,毛泽东予以猛烈批判,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斥之为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毛泽东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宇宙观,指出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长期地为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对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旧观念,毛泽东多次批判。在延安时,他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改为“万般皆下品,唯有劳动高”。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往往是精华与糟粕杂糅,民主性与封建性并存。继承传统文化必须区别对待,吸取其合理成分,抛弃其腐朽部分。毛泽东做了大量的选择、改造工作。对于儒家的“中庸”观念,毛泽东指出其合理性在于肯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辩证法的一要素;但“中庸”害怕量变引起质变,把旧质绝对化,因此它又是反辩证法的。所以它是维持封建制度的方法论,是孔子主义即儒家思想的基础。

在古代哲学的知行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批判了其中知在行先和知行均出于心的唯心主义成分,继承了行重于知、知行互相依赖等有价值的成果,用马列主义唯物论进行改造,发展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辩证唯物论知行统一观。

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观念和语言,毛泽东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保留旧的形式,换上新的内容。如对封建道德“忠、孝、仁、义”,毛泽东给了新的解释:“对国家尽忠,对民族尽孝,我们赞成,这是古代封建道德,我们要改变它,发扬它。就是要特别忠于大多数人民,忠于大多数人民,而不是效忠于少数人。对大多数有益处的,叫做仁;对大多数人利益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当叫义。对农民的土地问题,工人的吃饭问题,处理得当,就是真正的行义者。”(参见《毛泽东与文艺传统》第41页)毛泽东1939年2月20 日在给张闻天的信中,对孔子提出的智、仁、勇“三达德”重新解释也是改造利用传统文化的典型事例。

3.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对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毛泽东采取直接拿来的作法,为革命和建设服务。毛泽东称赞古语“相反相成”“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用它来阐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毛泽东十分看重传统文化中的军事文化,直接运用古代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来指挥人民战争。毛泽东1936年在号召干部战士要掌握军事规律时说到:“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82 页)毛泽东依据这个观点,仔细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等,概括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战略战术原则。

孙子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逸待劳”,“攻其不备”都得到毛泽东的推崇和灵活运用。孙膑的“围魏救赵”被发展为“围城打援”的战术。毛泽东还经常借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例,来论证和总结我军的战略战术。用春秋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以及《水浒传》中林冲以退为进踢翻洪教头的事例,来说明红军采取的战略退却原则是以弱胜强的正确选择。毛泽东很欣赏《水浒传》中的许多战例,其中最欣赏的是“三打祝家庄”。毛泽东把这些战例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指出指挥战争和处理其它工作都要防止主观主义。

4.引申发挥。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点,毛泽东从其本意出发,突破原观点的局限性,引申出更深更广的内容。如“实事求是”一语,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是用来称颂河间献王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毛泽东从其治学态度引申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路线,使“实事求是”成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的书特指《书经》,毛泽东把它推而广之,用来提倡不迷信书本,要独立思考的思想方法。

5.总结历史经验,用以指导革命。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记载了几千年的历史风云,社会更替,中间包含着许多可以借鉴的政治经验、治国方法。毛泽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革命。

毛泽东青少年时就熟读《水浒传》,对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非常崇拜,又耳闻目睹了家乡农民暴动,更是佩服造反的农民英雄。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高度肯定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总结了农民失败的教训。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方式方法、斗争策略与经验对毛泽东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有启发意义的,他把自己带队上井冈山比做是:“没有法子,被逼上梁山。”用任何朝代都没有剿光“山大王”的历史事实说明红军在山区发展的可能性,说服部分起义部队领导人放弃打长沙而进军井冈山。在建立井冈山红色政权的斗争中,他批评了红军队伍中的流寇思想,他说:“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同上书,第94页)毛泽东和党中央还把郭沫若总结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教训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的文件下发,告诫全党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千万不要学李自成,要把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以历史为镜,力避重蹈农民革命失败的覆辙。

毛泽东以多种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体现在内容上,是应用马列主义观点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和利用,使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马列主义进一步中国化。体现在形式上,是马列主义民族化、通俗化,以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语言、民族风格和艺术形式来宣传马列主义。鲜明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毛泽东著作和讲话的特点。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来比喻和激励人民斗志,用“一分为二”来通俗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已为人们熟知,这种形象生动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三、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给人以启示

1.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毛泽东之所以能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卓越贡献,重要的条件是他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早在青少年时期,在私塾和新学堂里他就熟读四书五经、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崇拜历史上有作为的“圣哲”,信奉过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道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开始接受新思想,批判旧文化,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熟知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弊端,才能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才能最终选择了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重视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曲赋的习惯一生没变,从而使他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使他有条件把马列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为现实斗争服务。今天我们要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离不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丢掉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因此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2.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坚持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全盘西化和不思改革都是错误的。藐视优秀文化传统,搞民族虚无主义只会削弱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3.坚持批判的继承,克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从理论建树来说,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制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一系列方针是正确的,合乎马列主义的。从他本人大部分实践来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但是,在一些时候特别是晚年,他却违背了这个理论,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缺乏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在利用传统文化时有时不从实际出发,随心所欲。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急于求成,急于求纯,这和他受传统文化中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就有关系。农民起义的“均贫富”要求,《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毛泽东推崇的张鲁的“五斗米道”措施,是毛泽东推行“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的重要因素。毛泽东晚年在领导作风方面犯个人专断的错误,除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社会法制不健全外,也和他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封建专制的影响有关。毛泽东发动的“评《水浒》”和“评《海瑞罢官》”也是不恰当地利用传统文化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表现。这就提醒我们,即使是伟人,也难免有局限性,任何时候都不能理论脱离实际。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克服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正确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标签:;  ;  ;  

毛泽东是中国马列主义的伟大实践者--毛泽东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_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