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学校的学生考核评价模式很大程度上一直沿用着普通教育学校的做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目前的课程成绩评价方式日益暴露出诸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改革现行的评价方式,建立完善专业技能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探索改革建立以学生自身、同学、教师三方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分阶段分别评价,多项评价综合定成绩,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 技能课程 评价
一、改革目的
打破重知识轻能力,以书面考试评价方式、书面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学业水平为主的传统评价,建立突出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校内实训为评价核心,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自身、同学、教师三方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分阶段分别评价,多项评价综合定成绩,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二、基本原则
1.突出四个转变
(1)教师角色位置的转变。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而且应该是一个学习任务(工作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和学习舞台的导演。
(2)教师传授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将由学科结构体系向工作过程体系转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向“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转变。
(3)教学场地作用的转变。将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的“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转变。
(4)学生学习水平考核评价方式的转变。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考评、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在工作现场的考核比重。改变单一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相结合。
2.实施两个结合
(1)职业资格鉴定与课程考核评价相结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评价体系引入课程考核标准。将课程考核评价与社会、企业认可的证书接轨,课程内容与证书内容衔接,学生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即可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
(2)岗位能力培养和教学评价的结合。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实践教学,要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
三、改革要求
专业课程设置是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为切入点,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等能力,为专业技能实践、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考核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改变单一考试评价主体,建立学校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评价从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能力、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评价、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改革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学习过程评价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同学、教师三方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分阶段分别评价,多项评价综合定成绩。
2.课程评价标准
每个课程的每个项目都应有与之相对应的评价表格,实现评价常规化。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将每次实训的评价表保存下来,作为教师观察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企业选择人才、学校推荐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实现评价规范化。评价表应从纪律、文档制作、职业素质、技术素质几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有行业标准的课程,要给出学生该行业的技术标准作为学习资料。并根据该行业标准制定出相对应的质量验收记录表。
其中平时成绩中的技能实训考核主要由专业部和专业课教师联合进行,考核项目中专业技能占50%,职业素质占30%,学生实训报告占20%。
平时技能实训成绩评定标准
论文作者:韦力凡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0
标签:评价论文; 能力论文; 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方式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