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社会主义研究若干问题综述_公有制论文

1997年中国社会主义研究若干问题综述_公有制论文

1997年我国社会主义研究若干问题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我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研究的焦点,同时也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我国社会主义研究在过去的一年里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这里,我们仍与去年一样,对报刊文章讨论的若干问题和提出的主要观点作一概略的综述。有个别问题,为较全面地反映目前我国学术界的观点,少量引征了1996年发表的成果。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有论者把邓小平理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主要归纳为十二个问题:第一,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从世界观、方法论和立足点来看,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第二,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这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第三,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首要本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第四,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将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五,主张让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在分配原则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和灵活应用;第六,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全新的观念;第七,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这是在民主政治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第八,提出要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第九,完善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多党合作制度,这是在政党制度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第十,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是对科学主义的重大发展;第十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是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第十二,提出“一国两制”,这是在解决两种制度的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亦有论者把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二是在所有制关系上的重大理论突破;三是富民思想与新的分配原则的提出;四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还有论者认为,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从经典理论向当代理论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三个基本问题: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第二,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石;第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科学地阐明了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基本的问题。

2.邓小平理论的准备、孕育、形成和发展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准备和孕育的过程。该过程的起点是1956年“八大”前后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终点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邓小平从1956年9月任党中央政治局常委、 总书记起,至1966年8 月被剥夺一切职务, 受到错误批判止; 第二个阶段是从1966年8 月邓小平被当作“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剥夺一切职务,受到错误批判,10月下到江西省新建县劳动改造开始,至1976年4月再次被打倒为止;第三个阶段是从1976年4月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开始,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重新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止。

也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同志个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是60年代初,集中体现在对包产到户问题与毛泽东同志发生的分歧。当时邓小平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群众愿意不愿意的标准。这可以看作是邓小平理论的萌芽;第二次是1975年前后,1975年邓小平代替病重的周恩来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全国开展十大整顿。1975年的整顿既是拨乱反正的开始,又是改革的开始;第三次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可以说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始的,集中体现在1980年开始4个月的几次谈话中。 至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直到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又经历了从提出主要观点,形成理论轮廓到初步形成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

另有学者认为,1975年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因为当邓小平同志第二次复出之际,在与“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在《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75年3月5日)、《关于发展工业的意见》(1975年8月18日)和《各方面都要整顿》(1975年9月17日、10月4日)的几次谈话中, 邓小平同志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至少涉及到邓小平理论的一些最基本的重要观点。该论者认为把邓小平理论萌芽的时间定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能充分、完整地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发展过程;把邓小平理论萌芽的时间定于60年代初“猫论”的提出,由于“猫论”体现的哲学思想是邓小平长期思想活动及其全部理论的基础,因此也不恰当。

又有学者指出: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着手进行全面整顿,是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产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全面展开,形成主题;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二、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界定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在出资关系、财产组合、支配方式、治理结构等社会微观层次上的具体体现。具体到企业,是与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资本的组合方式和资产的经营形式交织在一起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交错性和渗透性。因此,不仅要努力寻找同一所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而且要努力寻找不同所有制的相同或相近的实现形式。其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企业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不仅要努力寻找能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而且要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具体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际上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它可以有多种,如国有国营、承包制和股份制。股份制又有独资公司、控股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集团等。究竟采取何种形式,以是否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为标准。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在理论上抽象划分为宏观实现形式和微观实现形式。所谓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宏观实现形式,是指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实现形式。所谓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微观实现形式,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和微观经济活动中的实现形式。公有制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中实现的,是在同非公有经济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

2.公有制的几种有效实现形式

股份制。关于股份制与公有制的关系,主要有七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股份制就是公有制。并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第二种意见认为,股份制就是私有制。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吸收城乡居民的资金为企业的资本就是私有化,而发展股份制经济则是发展私有经济。第三种意见认为,现代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好的实现形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国公司是股份制发展的新阶段。通过跨国公司的形式,股份制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得到了空前的高涨。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生产组织方式已使“联合国生产方式”超出国家的限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而为世界大同奠定了经济基础。第四种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股份制作为一种集资融资的手段,并非不可采用,但它绝不是公有制最好的实现形式。就主导方面来说,国有企业应当是公有制的最佳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化的发展,股份分散化的出现,决不会转化为公有制,决不会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恰恰相反,只是大大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地位。第五种意见认为,股份制就是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归单个人所有是私有制,为两个人以上所有是集体所有,也就是公有制。股份制企业的财产为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个持股人所有,因此当然是集体所有制。反对的观点认为,这种意见的错误在于把资产组织形式与生产关系本质混淆在一起了。第六种意见认为,股份制可以作为国有制的实现形式,因为它有利于实现两权分离、企业自主经营;有利于搞活企业,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传统的股份制形式有不适应公有制要求的一面,它不容易实现职工主人翁地位和党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不一定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效益提高和结构优化;也不一定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和实现共同富裕。第七种意见认为,股份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资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公有制或者是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制仍然是私有制。社会主义企业也可以利用股份制这种组织形式,不能把股份制改造和私有化等同起来。

股份合作制。对于股份合作制的性质和地位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股份合作企业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在同一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的具体体现。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股份合作经济,就是集体经济,是现阶段合作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第二种观点认为,真正的股份合作制,类似于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初期的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在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手中、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它基本上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用50年代初关于初级社会主义性质的说法,也可以说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股份合作企业是一种过渡性企业组织形式,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不规范企业组织形式。合作制以劳动合作为主,在管理上实行一人一票,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股份制以资本的联合为主,在管理上按股份占有量划分权力,在分配中实行按资分配。二者在联合的纽带、运行的机理等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硬把它们捏在一块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股份合作制企业将来会分化成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合作社。第四种观点认为,股份合作企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是改革实践中产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企业通过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的形式,使股份制和合作制两种经济形态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充分发挥,是一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应当予以肯定和大力支持,并明确其法律地位。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

1996年,曾有学者撰文,提出要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该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资本主义的前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和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阶段),社会分裂为或被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的阶级,而其他阶级(或阶层)或者“被排除在外”,或者被两大阶级所吸收,或者依附于两大阶级。但在这之后,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不断演化,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向社会化和科学化方向的发展,资产阶级和(体力)无产阶级具有不断萎缩的历史趋势,这样,在资产阶级和(体力)无产阶级之间,必然出现另一个社会集团,即一个由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构成的“中间阶级”。这个“中间阶级”的存在,是知识阶层与工人阶级相互转化的结果,即知识阶层的工人化和工人阶级知识化的结果。而这“两化”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间阶级”的数量将增加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体,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则日益变成“多余的了”,行将消失。

1997年,有学者发表文章与提出要“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的学者进行商榷。这些学者认为,前述所论离真实的马克思相距甚远,马克思既未有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同步萎缩”、“行将消失”的论述,也没有过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一个“中间阶级”的认识,更没有提出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趋向“中间阶级”。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剥夺者被剥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并将继续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的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多余”的阶级,但它决不会自行“萎缩”、“消失”。资产阶级的灭亡是以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胜利为条件的。离开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胜利,而设想资产阶级的“萎缩”、“消失”,这一切是不可思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工人阶级知识化”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表明的只是无产阶级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萎缩”、“消失”,更不是什么“无产阶级异化为‘中间阶级’。”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有作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概括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生产力方面看,其量变表现为原有的生产力诸要素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增长,科学与教育成为生产力的强化要素,管理成为生产力中的整体结合性因素;其质变表现为劳动工具高度自动化,劳动对象的革命化,劳动者素质高级化。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所有权日益社会化,个人所有制向股份所有制转化;劳资关系出现了新特征,工人开始分享资本家在企业中的管理特权;形成了一种以市场竞争和私有经济为主,但又采取国家计划干预,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混合兼容的经济模式;通过税收、保险、社会救助、补贴以及建立福利国家等方式实现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昔日那样两极分化的现象已大为改观。

另有作者从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和价值观念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劳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资源的限制,并因此改变着国际关系;劳动分工大大发展并向国际分工扩展;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产权的社会化。

也有作者重点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在所有制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国家所有制在重要经济部门已占优势,国家和私人垄断混合的所有制得到较大发展,建立了以国家货币当局和国家中央银行为中心的货币信贷体系,从而把作为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神经中枢的银行体系直接掌握在国家手中;股份制经济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普遍形式,持股者有很多是劳动者;跨国垄断组织迅速发展,资本越来越国际化;通过国家预算和通货膨胀的渠道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再分配,通过逐年增加社会福利开支来调节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生活,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提供物质保证。

又有作者专门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变化。体力劳动者减少,脑力劳动者增加;传统工业部门的工人减少,新兴工业部门工人增加;第一、二产业的工人减少,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业)的工人增加;大量妇女参加工作,外籍工人猛增;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提高;有一部分工人拥有少量股票,工人阶级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差别较大;在一些劳动群众中出现了政治冷淡主义,参加工会运动和共产党的工人减少。

还有作者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和权力结构的新变化进行了归纳。在国家政权结构方面,出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再划分;政治结构的法律化得到加强,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政权结构的布局以及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各种权力主体的活动均纳入法制范围;国家行政权力加强;“第四议会”新咨询机构的出现。在国家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上,压力集团和利益群体的作用增大,金钱政治愈演愈烈,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缓和了阶级矛盾。在政党政治和政党体制方面,原来传统政党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意识形态中间化;一些西方右翼政党靠打反共旗帜来争取选民的方法已过时,而又一时找不到好对策而陷入困境;跨国和跨地区的政党出现;公民投票率低、投票分散,政治热情下降;政党体制转变的浪潮的主线是向多党制转变;一些随着时代形势而出现的政党不断涌现。

有作者比较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提出的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帝国主义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基本特征均有新的发展,第三个基本特征有了新的飞速发展,第四个和第五个基本特征所表述的那种现象已不复存在,当代资本主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各资本主义大国彼此在竞争和斗争的同时,国际联合、协调和合作明显增强;二是各资本主义大国为争夺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空前激烈;三是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力空前高度发展、生产关系有重要调整、运行机制更加完备、管理经验与方法更加成熟的资本主义。

四、关于世界社会主义

1.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

事实。有学者指出,分析当前社会主义状况,首先要承认三个基本事实:(1)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来看, 资本主义占居优势。(2)从社会主义自身来看, 它在受到严重削弱后正处于艰难时期。(3)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 作为社会主义运动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目前正面临严重挑战。这三个方面的基本事实表明:当前科学社会主义正处于低潮。但是,也应当看到这样一些事实:(1 )占世界六分之一土地和五分之一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是惊人的。(2)越南近年已经取得了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的可喜成绩。(3)古巴顶住了压力,形势不断好转。(4)朝鲜正在探索改革之路。(5 )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人在总结教训的过程中开始探索重建社会主义之路。他们的组织在恢复和重建之后正在逐步壮大,许多已发展成为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基础并对国家政局有重大影响的政党。(6 )亚非拉地区的共产党人正在继续探索在本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7)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政党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前进,稍有起色。这些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上仍然最具有生机和活力。

评价。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学术界如果说在事实的认定上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的话,那么在状况的评价上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否已经走到了谷底或已经走出了谷底、能否以“低潮”来说明的问题上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把在此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种: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自苏东演变进入低潮和谷底之后,现在已开始回升,具体表现为:前苏东地区左翼的复兴,中国与越南的改革建设成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经过组织调整后重新站稳脚跟等。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但还没有滑入谷底,谁也不能保证现存的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不再发生剧烈社会动荡,它们严重的政治体制不健全和经济困难并没有得到根本克服。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到了谷底,但还没有走出谷底。虽然比苏联解体更大的冲击已不可能再有了,但社会主义尚未找到新的发展契机,还将在低谷中长期奋斗,却是无疑的。如果要说是“低潮”的话,绝不意味着“高潮”不久就会到来。如把“低潮”比喻成“锅底”,那它是烙大饼的“平底锅”,而不是炒菜用的“尖底锅”,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共运还将在低谷中波动,不可能从此就往上攀升了。它的发展趋势呈V字形,而Ⅱ不可能是立即攀升的V字形。

——不宜用谷底这个概念而应把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统称为低潮,因为不同的人对谷底有不同的理解,并且在总的低潮中还会有经常性的、过渡性的起伏。

——以上几种观点其实都是同一种思维方式,即以群众运动的规模、频率,共产党人的数量、政治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面积和实力等等作为所谓高潮低潮、谷底谷坡的唯一衡量标准。这是从表面上、形式上看问题,没有深入到内容和实质中去。

——现在提高潮低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人们通常有一种思维习惯,认为高潮低潮总是交替出现的。如果继续使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这一提法,容易让人产生不恰当的联想,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把一些不稳定的苗头看作复兴的表现。

——由于人们已用惯了“低潮”、“高潮”的提法,有时很难回避,因此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用,只是不要误解它是什么“即将来临的高潮的前奏”。

——高潮低潮还是可以提的,但衡量和判断高潮或低潮的标准必须重新界定。比如可以用社会主义因素是否增长、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程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原则被人们认可的广度和深度等来判别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

2.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瞻

从总的来看,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的前景抱乐观的态度,但在社会主义复兴的时间以及前提、基础或根据上却存在着一定的意见分歧。

关于复兴的时间,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世界社会主义经过几年的调整、分化和整合,已经走出了低潮,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时期。第二种意见认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表现在“量”上,而主要表现在“质”上,即由“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向“够格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正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不但是给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可以预期到那时世界共运的形势将会有较大变化。第三种意见认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再度复兴,但具体在什么时间现在还很难说。

关于复兴的前提、基础或根据,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将取决于现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将来能够使自己的劳动生产率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吸引全世界人民。第二种观点认为,21世纪社会主义必定走出谷底的根据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代表人类进步趋势并为人类进步开辟广阔道路的社会制度。决定着社会主义能否走出谷底、进而踏上振兴之路的是各国共产党和其他社会主义政治力量在三个关键点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一是在“无硝烟战场”上的斗争,二是与机会主义的斗争,三是在争取群众上的斗争。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现实表明,由于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自身失误,各种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都已经无法胜任自己昔日确定的历史角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须为自己开辟新的天地,而这一历史进程的起点是理论的创新。只有经过否定之否定,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再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社会主义才能赢得新的生命力。返回思辩,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在现代社会的突破口。由苏东演变引发的社会主义理论大反思,将成为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飞跃的开端。

标签:;  ;  ;  ;  ;  ;  ;  ;  ;  ;  ;  ;  ;  ;  ;  ;  ;  

1997年中国社会主义研究若干问题综述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