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国企的发展变革,其传统的认识管理工作已经逐渐不能够适应企业的生存发展需求。国企要想实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利用的转变,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寻求可靠的转变途径。本文即对此进行了相应分析,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国企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转变途径
当前社会的竞争归根究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强化企业人才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对于企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当前国企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国企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企业优秀人才的利用,是当前国企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企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国企的传统认人事管理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不同,首先,认识管理工作强调对“事”的但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形式和目的都是为了控制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则以“人”为中心,更加注重对“人”的调节和开发,使其能够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更大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帮助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次,传统的国企人事管理将“人”作为一种工具,强调对人的投入、使用和控制,并且随意进行使用和控制。但是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将“人”看作是一种战略资源,更加强调对人的保护、引导和开发。最后,传统人事管理不注重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而人事管理部门则更加注重与各个组织中的人事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能即是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政策,侧重于人的潜能开发和培训。所以,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较于传统人事管理,迈出了较大的进步,国企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也是当前国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国企人事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意识不足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国企体制改革还没有兴起,人事管理在国企的日常工作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在实际的关联工作过程中,许多国企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也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意识之上。再加上人事管理工作在国企中应用的历史比较悠久,管理人员已经逐渐熟悉了其管理流程和方式,形成了思维定式,导致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管理工作之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国企改革工作中,由于受到传统认识管理观念的限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推定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使得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比较薄弱,无法准确定位好管理的意识和思路[1]。
(二)员工积极性不足
对于国企的生存和发展中,管理的焦点即是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存发展工作之中,从而有效提升管理管理工作效益,促进企业生存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国企人事管理工作中,大多数企业的都比较关注成本的使用和控制,通过降低企业的生存发展成本来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企业生存发展效益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国企的转型逐渐提上了日程,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发展逐渐深入。但是在国企的实际管理工作之中,其大部分管理精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之上,其转变上有许多不足,尚未彻底扭转传统体制下人事部门消极管人的落后状态。在管理工作之中,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工作都以“安置人”为主,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人”,管理工作比较关注企业成本的使用和控制。但是在管理工作之中,却忽视了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没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益,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国企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途径
(一)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导下,又能够提升企业员工向心力和并举例,引导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企业工作观念,在工作中创造出更大的企业价值。第一,明确企业文化发展建设思路。根据企业的以往发展数据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凝练符合本企业精神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把企业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一流企业[2]。第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热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引导、开发和利用,强化工程施工质量和效果。向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引导员工树立符合企业生存发展价值理念,提升员工的价值观和归属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第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展并重。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符合员工精神状态和面貌的发展文化,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精神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要注重设计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市场认同,推进社会对国企的认同和发展,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人力资源素质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具有一定影响,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就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第一,在转型过程中,人事管理者要对企业的各种人才素质进行观察和分析,针对人才的综合情况对企业人才进行培养和重用,结合人才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潜力,给与其更好地施展平台和空间,全面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第二,树立人才培训培养机制。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的重要战略工作,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要注重树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机制,对人才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企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全力激发企业人才的潜能。第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是激发且人才的向心力和创造性的基础,企业应采用公平公正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地进行工作绩效考核,然后再通过绩效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增强人力资源职能
在国企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过程中,还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智能进行明确和定义,增强热力资源管理职能。国企要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纳入到自身的决策体系之中,通过对人力资源积极性的调动,促进企业运营战略的改进,促进也的生存发展。第一,制定并完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初期,要尽快建立起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机制,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制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规划。此外,还要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保障相应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二,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计划。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分析,选择员工的弱项和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内容,为员工的未来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将人力资源的发挥与企业成本控制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3]。
结束语
国企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企要注重建立一个长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同时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根据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需求,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彦洁.探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转变[J].人力资源管理,2017(5):339-340.
[2]马科.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其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16(21):110-111.
[3]谢钟扬.浅谈国有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9):00200-00200.
论文作者:张东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国企论文; 企业论文; 人事管理论文; 员工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