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的长期趋势与发展战略选择_贸易结构论文

论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的长期趋势与发展战略选择_贸易结构论文

论中国外贸宏观结构长期趋势与发展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趋势论文,外贸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中国与其二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依存度,及中国国内出口地理结构进行长期趋势分析发现,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呈现双重特征,一方面,中国外贸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其十大贸易伙伴,1978~1995年中国对其十大贸易伙伴平均依存度为74.68%,其中,对其前三位贸易伙伴的平均依存度为54.03%;另一方面,中国外贸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内外贸十强省市,特别是某一个或两个省市,如上海、辽宁或广东。1994年广东占全国外贸总额的42.72%。1995年,广东、北京和上海对外贸易占全国外贸总额的58.86%。1978~1995年中国外贸对其外贸十强省市的平均依存度为76.96%。这些事实表明,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和制定其发展战略,不能忽略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的这种长期趋势。本文试图在中国外经贸部和海关统计数据基础上,对中国对外贸易双重结构的形成和特征做初步探讨。

一、外部重心:二十大贸易伙伴依存度分析

一国对其贸易伙伴的依存度,可近似地以该国与其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该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分析1978~1995年中国对其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十大贸易伙伴和二十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及其贸易平衡状况及有关数据①②,我们获得以下六点认识:

1、除1978年日本、香港和前西德为中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外,其它年份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均为日本、香港和美国。1978~1986年日本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但这个位置在1987~1992年被香港取代,1993年后日本重新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自1979年以来连续17年占据着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是期间中国众多贸易伙伴中唯一没有动摇过地位的贸易伙伴。1978~1995年中国对其三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波动在42.59~61.94%,特别是50.31~61.94%之间,波动幅度19.35个百分点,平均依存度54.03%。其中,1979~1995年中国对日、港、美的贸易依存度为54.70%,显示出中国对这三个主要贸易伙伴的高需求。1978~1995年中国对其十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波动在65.39~80.66%之间,波动幅度15.27个百分点,平均依存度74.68%。同期,中国对其二十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波动在79.28~90.50%之间,波动幅度11.22个百分点,平均依存度85.51%。有趣的是,这三组数据的平均依存度几乎都位于相应波动范围内的中线偏高10%位置上。

2、1979~1995年中国对日、港、美三大贸易伙伴出口和进口的平均依存度分别为58.83%和50.46%,前者比后者高出8.37个百分点。显然,中国对日、港、美的长期贸易需求主要体现在出口市场方面,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市场需求要远高于对其进口市场的需求。然而,1979~1995年中国对其十大贸易伙伴的平均出口与进口依存度之间却相当平衡,分别为74.84%和75.31%,二者相差0.47个百分点。同样,1978~1995年中国对其二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与进口依存度之间也保持平衡,分别为85.13%和85.92%,二者相差0.79个百分点。这说明从长期趋势看,虽然中国对其十大贸易伙伴或二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口依存度稍高于出口依存度,但整体上依然在进出口上保持高度平衡,并且这种高度平衡似乎难以归咎于人为的或政府因素,只能从经济体系内部寻找其原因,因为绝大多数时期中国二十大贸易伙伴除前三大贸易伙伴外,其它贸易伙伴的地位和成员各不相同。

3、长期来看,中国无论对其三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还是对其十大或二十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都存在上升趋势。1990~1995年中国对其三大、十大和二十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分别比1980~1989年高1.28、4.50和4.47个百分点,即相对于三大贸易伙伴而言,中国对其十大和二十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在90年代得到加强。1980~1991年期间,中国对其三大和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依存度分别由50.31%和70.65%上升到61.94%和80.05%,同期,对其二十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从1978年的79.28%上升到1991年的90.50%。但是,1992年或1993年后这三个数值均有所下降,甚至下降到原水平上。这种下降似乎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其十大或二十大贸易伙伴的依存度总体上可能比1991年或1992年的依存水平有所下降,但不会下降得太大和太快。

4、1979~1995年中国通过与日、港、美的贸易,共获得1042.4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平均年贸易顺差61.32亿美元。但是,中国在与其第四至十大贸易伙伴的同期贸易中,却出现1045.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平均年贸易逆差61.51亿美元,即同期内中国与其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整体上保持平衡,仅出现3.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同时,我们注意到,1978~1995年中国与其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出现17.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种贸易逆差在二十大贸易伙伴范围内扩大为184.5亿美元,平均年贸易逆差10.85亿美元。我们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尽管不同时期中国的二十大贸易伙伴成员各不相同,或同一国家或地区处于二十大贸易伙伴内不同位置,或中国与二十大贸易伙伴内的某个成员的贸易表现为长期的顺差或逆差,但是,中国与其二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长期来看却保持平衡,即在整体上可以认为,中国从其二十大贸易伙伴贸易中获得的贸易盈余,又基本上被用于购买它们的产品和服务。

5、1993~1995年中国与其三大、十大和二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平均比重分别为51.48%、77.18%和88.09%,即中国对日、港、美的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对其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占其与世界各国和地区贸易总额的2/3强,对其二十大贸易伙伴(占其贸易伙伴总数的约9%)的贸易,几乎占其总贸易的九成。这充分说明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的选择狭窄,过多依赖其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对外贸易的这一外部结构特征对于中国外贸的发展既存在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如果中国政府特别是外贸部门能够处理好与这些贸易伙伴的政府和外贸部门、厂商的双边经贸关系,其结果显然有利于中国政府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和重点管理。如何保持中国与其二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平衡,理应成为中国政府外贸宏观管理的重点之一。

6、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的外部重心,以日本、香港和美国为核心,台湾、韩国、德国、新加坡、俄罗斯、意大利和英国等贸易伙伴为基本范畴。该重心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1978~1986年为重心的初步形成阶段,日本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次为香港、美国和前西德。澳大利亚、加拿大、约旦、罗马尼亚、巴西和朝鲜等国家先后列位于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之内。(2)1986~1992年为重心的结构形成阶段,香港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台湾、韩国陆续成为中国十大贸易伙伴,并不断加强它们在其中的地位,其中,台湾在1992年取代德国长达13年的位置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预示着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外部重心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外,在这一阶段,澳大利亚、法国和加拿大等中国传统的主要贸易伙伴被排挤在十大贸易伙伴之外。(3)1993年至今为外部重心的最终形成阶段,首先,日本重新成为中国外贸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次,十大贸易伙伴没有像以往两个阶段那样成员不断更迭,而是维持原有成员,只是成员之间的位置发生某些变化,如台湾、韩国超过德国分别成为中国第四、第五大贸易伙伴;新加坡超过俄罗斯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在二十大贸易伙伴范围内亦如此。

1995年,在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中,亚洲成员与欧美成员各占一半,但是,中国与亚洲贸易伙伴的贸易却占其中的2/3强,即67.28%;中国对亚洲成员的出口占十大贸易伙伴的67.81%,进口占66.66%。在中国二十大贸易伙伴中,亚洲成员占2/5,但中国与之贸易额占其中的62.37%,出口和进口分别占61.83%和62.97%,中国从中获得69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占中国当年对二十大贸易伙伴贸易盈余的51.85%。这说明中国的贸易流向依然主要是亚洲市场,而不是欧美市场。整体上,中国对欧美市场的进口依赖稍高于对亚洲市场的进口依赖,而对亚洲市场的出口依赖又稍高于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依赖。

综上所述,从长期趋势看,中国对外贸易的约90%依赖于占其贸易伙伴总数(1995年达到227个)不到10%的二十大贸易伙伴,并且在进出口上基本保持平衡,由此形成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的外部重心。

二、内部重心:十强省市的依存度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对其外贸十强省市的依存度,可近似地以中国外贸十强省市出口贸易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根据1978~1995年中国外贸对其外贸十强省市依存度的变化分析,③我们获得以下三点认识:

1、中国对外贸易对其国内出口市场的依赖,随其国内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而逐渐由东向北,又向南部地区转移而基本稳定下来。中国对其外贸第一大省市的依存度由80年代的19.12%,上升到90年代前6年的28.8%,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1978~1980年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基地,其次为辽宁、广东、山东和江苏;1981~1985年辽宁取代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省市,其次为上海和广东;1986年广东替代辽宁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省市,并此后连续10年在中国外贸中独占鳌头。1989年广东省出口占当年全国出口的19.32%,恢复到1985年辽宁省出口占全国出口19.34%的水平,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重心再现的标志之一,尽管当时这种重心结构并不明显。1994年广东对外贸易占全国外贸总额的42.72%,其中,出口占44.01%,进口占41.37%;同年,上海对外贸易总额为201.54亿美元,名列全国第二位,但与广东相比,其对外贸易绝对差距相差809.87亿美元,换言之,广东对外贸易额是上海的5倍。1995年,广东、北京和上海三甲之间对外贸易的绝对差距分别为668.9亿美元和126.8亿美元。虽然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上海和北京外商投资环境的改善,它们将会逐渐缩短与广东外贸的差距,但短期内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内部重心的核心将不会发生改变。

2、1978~1995年中国对外贸易对其外贸三强省市和十强省市的平均依存度分别为46.22%和76.96%。从长期趋势看,中国外贸对其十强省市的贸易依存度经历一个由高向低,再由低逐渐升高的过程。1978~1991年中国外贸对其十强省市的依存度由1978年的91.57%降至1991年的59.92%。1992年后,中国外贸对其十强省市的贸易依存度开始上升,1993年超过平均依存度达74.21%,1994年后稳定在86%的依存度水平上。

3、中国对外贸易对其十强贸易省市的依存度由80年代76.00%的平均水平,下降为90年代前6年73.69%的平均水平,但在90年代对其三强贸易省市的依存度却比80年代高0.4个百分点。1994年,广东、上海和江苏为中国对外贸易三甲,其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7.97%,进口占全国进口总额的55.64%,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6.83%;当年中国外贸十强省市进出口占全国的85.01%,出口占86.06%,进口占83.92%。1995年,广东、北京和上海为中国对外贸易三甲,其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的58.86%;当年中国外贸十强省市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7.83%。显然,中国外贸宏观结构的内部重心存在着向其最大的外贸省市收敛的趋势。

中国对外贸易对其前三强省市依存度,特别是对第一大外贸省市依存度的上升或收敛趋势,最终在1994年前后形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内部重心,即以东部沿海省市,特别是以广东、上海和北京为核心,以江苏、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天津和河北为纽带的国内出口重心。1995年,该重心已占全国当年出口的86.37%,其中,广东占38.03%,前三位核心省市占53.36%。统计数据亦表明:1978~1995年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对外贸易的差距获得一定程度的缩小。1978年中国东部地区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9.55%,中西部地区仅占全国的9.6%,1995年这两个数值分别为86.99%和13.01%。经过18年努力,中国中西部地区在对外贸易上仅将出口份额提高3.41个百分点。

三、结论和建议

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长期趋势上表现为“内外结合的双重结构”,一方面对其二十大贸易伙伴的高依存度形成外部重心,另一方面对其外贸十强省市(基本属沿海省市),特别是对第一大外贸省市依存度的收敛趋势形成内部重心,构成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的双重特征。这种双重结构显示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最主要是沿海省市与二十大贸易伙伴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因此,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各种战略性贸易政策,特别是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自由化规划,应建立在对这种双重结构的认识基础上。

1、从长期趋势看,尽管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成员有所变化,或在不同年份同一成员的地位得到加强或削弱,但中国与其十大、二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与进口之间保持平衡,差别只是对某些成员贸易顺差,对某些贸易成员逆差。这种长期“自然”形成的贸易收支基本平衡结构,为中国在2020年前推行贸易自由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国政府,特别是外经贸部门制定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时,可将对十大、二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特别是对日、港、美、的贸易做为首要分析单位。1997年香港回归后,美国将从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位置上升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台湾和韩国则可能分别成为中国第三大和第四大贸易伙伴,而法国则可能重新成为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之一。这些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2、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的外部重心难以、甚至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我们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同时,应正视中国十大、二十大贸易伙伴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强相关影响,大力维护与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稳定的经贸关系。至少,加强和巩固与十大或二十大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与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之间不应相互排斥。就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应首先将重点放在加强和巩固与十大、二十大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上。市场多元化战略,应是建立在加强和巩固与十大、二十大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基础上的市场多元化战略。

3、市场多元化战略应是一种整体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而不应理解为仅仅是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或寻求新的贸易伙伴。诚然,市场多元化离不开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但市场多元化战略除此内涵外,还应包括国内出口地区的多元化内容。目前我国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市,1995年出口贸易十强省市均为沿海省市,其出口占全国出口86.37%。中国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在对外贸易中没有获得它们应获得,或可获得的潜在贸易份额。1995年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仅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33%,其中,出口占13.00%,进口占9.4%。加大中西部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市场份额,应当成为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基本内容之一。

总之,建立在对中国对外贸易双重结构认识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应是一种含有多项行业和地区性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全方位贸易战略。

注释:

①②资料来源:1978~1980年数据根据经贸部统计数据得出,其它年份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得出。

③资料来源:《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汇编(1950~1989)》,中国《海关统计》,1986~1995年。

标签:;  ;  ;  ;  

论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结构的长期趋势与发展战略选择_贸易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