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首次提出“数学文化”这一概念。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殊产物,自提出以来一直被教育界广泛关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课程应把文化价值注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时了解数学的发展史、应用史、对人类社会的推进作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价值、现状以及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文化;文化价值;高中数学
引言:
从小学阶段开始,数学就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公式、定理、图形、数据的重复和组合,只要背会了公式就能做题,因此对数学完全不感兴趣。其实,数学同其它科目一样,也是一种文化,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应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数学中学习文化,在文化中精进数学。
一、高中课堂数学文化的价值
1.了解数学发展史,提高兴趣
介绍数学发展史是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首要方式。高中数学教材较好地应用这一理念,在课本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发明公式定理的小故事,阐述数学的发展进程。数学是一门难度大、过程繁琐、内容抽象的学科,不像语文、英语、政治和历史那样,通过生动的文章或具体的史实来吸引学生,也不像物理、化学和生物那样,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来论证自己的猜想。数学课很容易让部分学生陷入困境、失去兴趣。因此,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穿插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数学也是一门有历史、有文化、有深度和内涵的学科,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发现数学的魅力,逐渐爱上数学。
2.发散思维,开拓创新
每一个数学公式、每一个数学定理背后都有一段数学发展史。教师可引导学生课下积极搜索相关的数学历史故事,了解其文化背景和来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进程和顺序,使思维更加精确、严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养成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程中取得不菲的收获,从而提高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的现状
数学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举步维艰,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部分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数学文化知之甚少,很难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和渗透;二是部分教师将数学文化当作数学课程中调节枯燥、缓解压力的工具,每节课“插入”数学文化内容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分钟,而不能在课程中更好地“融入”数学文化,致使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时浅尝辄止,很难深入,自然兴趣不浓,使数学文化无法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作用;三是应试教育思想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个别教师认为数学文化即数学历史,与高考数学题毫不相关,讲得再透彻再精彩也是“做无用功”,高考根本派不上用场,因此在课程中往往被忽略,不能真正引起重视。
基于上述现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数学文化的要求。数学作为一切科学的根源,是一门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应贯穿于每一节数学课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念,将高深莫测的数学知识与悠久柔情的数学文化联系起来,唤起数学课堂中的生机与活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高中数学文化价值的行动策略
1.改革传统观念,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应变革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将数学文化渗透于每一节课中,注重在数学文化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如何设计好一节饱含数学文化的课程,是改善高中数学文化缺失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满怀对数学文化的敬仰和喜爱之情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为增加教师的数学文化知识储备,教师还可多阅读相关书目,了解高中数学教材中相关的数学文化故事和链接,学习数学文化的发展史、相关数学家的故事典故,将自己精心准备的数学文化知识完美地穿插到课堂中,从而燃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2.激活课堂常态,打造激情数学课程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输知识的场所,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掌握数学文化知识的平台,是教师引导学生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在每节课的伊始,教师可用相关数学家的介绍引入新课,讲述他们的奇闻轶事,改变传统枯燥的导入模式,打破课堂常态,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还原数学理论和公式创造的场景,让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从小学开始数学就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将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数学所有的知识点,也不乏许多超越数学知识范畴的内容。数学文化与数学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相互交融渗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进而为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把数学文化的精髓融进高中数学课程中,精心地进行设计。如作为高中数学核心内容的函数单元,教师导入时可先讲解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联系,再逐渐导入函数这一概念,避免过于生硬地直接讲述定义。高中数学教材还专门增加了关于对数的阅读链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对数的创始人——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介绍指数和对数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数得到广泛应用,归因于布里格斯将对数改为常用对数。这样一来,就赋予数学知识以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4.把数学文化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十二年数学知识的学习,将为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想将数学文化不断发展流传,应将其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每一个章节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主题知识的同时,开拓眼界,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新的高中数学教材中也增添了很多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以数学文化为向导,向其他学科过渡。如教师在讲完《圆锥曲线与方程》之后,可联系抛物线、双曲线、椭圆的相关知识,向物理光学方向过渡,了解其光学性质。这就使数学文化与物理学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激发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阐述了哲学辩证法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理解和学习。
结束语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日臻完善,数学文化被广泛重视,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将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育方式,紧跟时代的步伐。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应深刻认识数学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将数学文化转变为课程资源,让原本高深枯燥的数学课在数学文化的引导下变得丰富多彩,轻松简单,快乐而有意义,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水华.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及其教学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6.
[2]王瑾.数学文化价值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体现[J].上海中学数学,2016(09):1-3+11.
[3]练德洪.新课标下数学文化融入高中课堂教学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1):103+105.
[4]沈忱.高中课堂数学交流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5]崔蒙.探析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史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5.
论文作者:汪玉慧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数学论文; 文化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高中数学论文; 对数论文; 学科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