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_能源论文

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_能源论文

云南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能源开发程度、拥有量、结构状况和人均消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首要前提和基本尺度。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正成为实现现代化目标最紧迫的课题。

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能源资源。云南一次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拥有水能、煤炭、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油气等多种资源,门类齐全,匹配良好,开发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优越,可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资源赋存条件形成“东煤西水,中部石油、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地区集中分布和区域相互补偿的格局,有利于在滇西建设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水电基地,在滇东和滇东北建设煤炭及坑口火电基地,提高电能特别是水电在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改善我省能源结构和全国能源开发布局。

①水能资源。全省理论蕴藏量10364万千瓦,占全国15.30%,居第三位;可开发容量9845万千瓦,年发电量4783亿千瓦时,居第二位;人均占有的水能资源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7倍;单位面积可开发的电力电量均居第一位。目前开发量不到可开发装机容量的5%,开发潜力极大。

②煤炭资源。资源比较丰富,煤种齐全,预测储量697亿吨。1996年底累计探明储量246.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在南方13个省区中居第二位。按保有储量与1996年生产量(3072万吨)计可开采803年。褐煤储量居全国第一,具有优势。

根据多年勘探测试研究成果,全省煤层生气量在6045~134731亿立方米之间。滇东地区预测量3688亿立方米,其中恩洪煤田503亿立方米,属于重烃含量较高的湿气,是应用前景良好的化工原料。

③生物质能。种类多,潜量大,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森林面积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7.41%,居第四位,活立木蓄积量13.66亿立方米,占全国14.2%,居第三位;森林覆盖率24.58%,居全国第12位;年均森林净增长3945.67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薪柴资源量近700万吨,秸杆年产量近1150万吨,其中570万吨可作燃料及沼气原料。

④油气资源。全省分布沉积岩面积22万平方公里,油气资源分布广,勘探前景好。正在楚雄、陇川等滇西六盆区域勘探和景谷盆地滚动勘探开发,总面积达38848平方公里,预测天然气资源量大于1.3万亿立方米,油资源37381万吨。仅楚雄盆地3.66万平方公里上三叠组天然气资源量达5690~23000亿立方米,石油资源量可达3.68~5.95亿吨。

⑤太阳能。全省各地太阳总辐射量在86.5~159.5千卡/年·平方厘米之间,年日照时数在960~2840小时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120千卡/年·平方厘米的地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0%以上,是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有利区域,金沙江河谷地带、开远、建水与梁河、芒市附近为三个高值区,有利于集中开发转换。

⑥风能。全省各气象台站年有效风能密度在44.2~167.5瓦/平方米之间,年有效利用小时在200~6500之间,有效风能密度在150瓦/平方米以上,有效利用时间在4000小时以上的地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风能利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⑦地热能。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全省地热露头大于25℃的泉水总数有822处,总热水流量为2.5×10[9]米[3]/年,相当于120多万吨标准煤。大于40℃的有350余处,其中高温热水(80~96℃)有29处,过热水(大于96℃)有17处,具有发电潜力54.82万千瓦(30年);中温地热资源的热储量相当于15.2亿吨标准煤。云南西部高温热水活动区是我们地热资源的一个富集带,也是我省、我国地热资源开发最有前景的地区。腾冲热田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2、能源工业。“八五”末期我省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2224万吨标准煤,二次能源中电力、煤气及石油液化气的使用量逐年增加,节能工作成效显著,5年共节约能源600多万吨标准煤。

①电力工业。1997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636.8万千瓦,其中水电440.26万千瓦;全省发电量256亿千瓦时,其中水电178.7亿千瓦时。云南电力工业跨入3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的新阶段,已经形成了产供销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省电网延伸到13个地州88个县市,具有500、220、110和35千伏各种电压等级;1997年全省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9.3%、91.21%和84.7%;正在建设的大中型电站装机容量达254.3万千瓦。电力工业可以培育成云南省的支柱产业。

②煤炭工业。全省已形成年产2692万吨原煤的生产能力和门类较齐全的煤炭工业体系。1997年原煤产量3296.7万吨,洗精煤218.9万吨,焦炭424.3万吨。正在建设的煤炭生产能力达1148万吨/年。

③农村能源。我省农村能源建设成绩显著。1997年累计节柴改灶694万户,建沼气池194113口;建水、安宁等26个“全国节柴改灶试点县”通过农业部验收;薪炭林稳步发展,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进展顺利;澄江、永胜两县通过全国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验收;安宁、弥渡和牟定、华坪分别被列为“九五”全国及云南省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农村能源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产业建设初步形成网络;农村能源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农村能源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④新能源。全省已拥有太阳能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基地。太阳能热水器已形成一个新技术产业,年销售量20万平方米以上,约占全国1/4;建有国内第一条完整的自动化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00千瓦。目前已安装风力发电机230台,总功率约45千瓦。地热资源已广泛利用,腾冲地热电站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其开发条件优于西藏羊八井。

经过40多年的建设,云南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布局较为合理的能源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云南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高耗能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单耗高,能耗大。近几年,能源增长每年都在10%以上,能源供应虽已缓解,但仍是制约国民经济的“瓶颈”,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1、能源总量和优质能源供应不足。“八五”期间我省能源累计可供应资源为10235万吨标准煤,需求量为10670万吨标准煤,供需差率4%;电力等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人均供电量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与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枯期缺电15~20%,全省尚有700万人没用上电,1500多个行政村没有通电,尚未形成全省统一电网,且网架结构薄弱,电力工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差。

2、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1996年我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为2556.85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8.6%,水电占31.4%;同年能源消费量为2819.43万吨,其中煤炭占64.5%,石油占6.9%,天然气占2.5%,水电占26.1%;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优质能源只占35.5%,成品油、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均由省外调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对环境和运输造成了很大压力;煤炭开采加工和燃煤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导致严重的大气和水的污染,全省一半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劣于三级标准,进行酸雨监测的22个城市中,出现酸雨的城市占90.99%,出现频率为13.9%;机动车尾气的污染也在加剧。

3、能源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消耗高、浪费大。我省煤矿资源采出率低,平均只有36.9%,煤的共生、伴生有益矿产与煤矸石等开发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都低,土焦生产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目前我省工业产品中有2/3的产品单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能源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至少低20个百分点;我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耗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万元工业总产值耗能高3.0%,电力企业供电煤耗亏5.0-16.0%,吨能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850元,比国内先进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更大。能源价格偏低,也是导致开发利用浪费的重要因素之一,节能潜力很大。

4、农村能源供应不足,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全省8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尚未建立稳定、可靠、经济的商品能源供应体系。1996年农村能源消费总量1998.35万吨标准煤,其中生活用能占73.63%,(生物质能占63.22%)。农村能源消费以生活用能为主,生活用能以生物质能为主,长期以秸杆、柴草、薪柴等为主要能源,因供应不足,造成森林过度樵采,每年烧掉3800多万立方米,使森林资源年消耗量大于生长量,赤字达3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只有24.58%,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7%,每年流失5.2亿吨表土(占全国水土流失量的11%),相当于损失有机质1000多万吨,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地带和滑坡、崩塌、泥石流最频繁的地区,沙漠化面积达118.46万亩,有的地区石漠化现象突出。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危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殃及长江、红河、南盘江、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的下游地区。

5、能源管理体制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中型能源企业缺乏足够的生机和活力,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差,能源产品合理的价格机制尚未建立,发展资金短缺,成为长期制约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之,云南传统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负面效应较重,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必将导致化石燃料资源耗竭,是不可持续的,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道路,是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1、加强能源综合规划与管理是引导能源开发利用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的前提。制定一套符合“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适应云南省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源综合规划,优化能源发展布局,合理安排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城乡能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统一规划,长短结合,并根据产业政策、能源政策、产业结构适时进行调整。加强领导,明确思路,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拟定对策,落实措施,充分发挥以政策、计划引导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妥善处理能源与经济、城乡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综合分析和解决能源、环境和经济领域的交叉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能源、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层次稳定的资金渠道,强化省、地、县三级管理,协调地、州、市之间的能源发展计划,坚持能源开发利用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关注环境污染,以达到能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与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使能源资源优势迅速向经济优势转变。

2、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和布局,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放到云南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当前云南能源消费构成以石化燃料为主,占71.4%,水电仅占26.1%,这样低的能源结构与能源资源构成严重背离,能源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难以胜任经济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源结构层次低,效率也低,浪费了大量资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着严重挑战。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需求将逐年增加,必须合理调整能源产业、产品和生产消费结构,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减少直接燃烧,将一次能源尽多转化为二次能源,提高电力,特别是水电在一二次能源生产及终端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加快新能源开发和生物质能的转换;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坚持能源建设以煤为基础,电为中心,水电为主,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抓紧石油、天然气及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真正实现优先发展水电的战略转移,推进能源工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电力工业发展速度必须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或略有超前。电力建设应以能源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水电,协调发展火电,同步建设电网。水电建设要以大型电站为骨干,大、中、小、微相结合,优先建设有调节能力的电站;对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水能资源的开发,实行流域、梯级、连续、滚动、综合开发,组建流域水电开发规范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流域水电实行全过程管理,合理工期,确保质量,降低造价,提高效益,使水电能够具有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使电力基础产业转变为优势产业。火电要以高效、大容量、低能耗的发电机组建设坑口电站为主,变输煤为输电,大力引进、开发、推广清洁煤燃烧技术,改造和淘汰中小机组,降低发电煤耗,鼓励热电联产,引进垃圾分选大型设备生产线,建设垃圾发电厂。

鉴于小火电的无序发展与大电厂争投资、争负荷、争燃料、争运力、争环保空间,导致电源结构不合理,造成能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电价混乱,因此,要全面贯彻国家两部委一行《关于严格控制小火电设备生产、建设的通知》,对2.5万千瓦及其以下容量小火电机组要严禁建设;对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下的小火电机组要严格控制;对新建小火电机组要严格审批程序;对在建小火电机组进行清理,对不符合规定的立即停建;对已经并网运行的小火电机组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按照省政府“到2000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820万千瓦,年发电量330亿千瓦时”的要求,需要抓好大朝山、苏帕河、螺丝湾、徐村、老虎山、柴石滩、高桥及其它具有调节性能的中小型水电站的建设,争取国家尽快立项建设马鹿塘电站。加快曲靖、宣威、先锋、阳宗海二期等骨干火电厂的建设。电网建设要加强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实现全省联网,村村通电并促进跨省区电网的建设,加强对城网和农网的建设与改造。在满足我省用电需要的同时,积极开拓华南和东南亚两个市场,扩大“西电东送”的容量,实现“云电外送”战略,促进我国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煤炭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为中心,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有序开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坚持改革开放,走向市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是我省能源的主要组成部份。为了改善煤炭开采、加工和消费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直接燃烧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尽快开发利用清洁煤技术,改进采煤工艺,减少矸石外排,坚持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控制矿井水外排及对地下水的污染;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控制煤矿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支持煤炭企业推广应用煤炭的洗选加工和转化技术,扩大原煤洗选比例,引进、研究、开发高硫煤的洗选脱硫技术,降低灰分和硫分;引进开发采煤与复垦相结合的工艺技术体系和无覆土的生物复垦技术;褐煤矿区的建设应实行煤、电同步开发,同步建设,并适当发展劣质煤坑口电厂,充分利用低热值燃料生产电力和热力,提高煤炭转化为清洁的二次能源的比例,减少直接燃烧原煤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调整煤炭企业产品结构;通过提高煤炭开采率、综合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提高煤炭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2000年原煤产量3800万吨的任务及2010年远景目标,需要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煤炭工业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在布局上以滇东和滇东北为主,滇西为辅,东煤西运;在现有煤矿改扩建的同时,重点开发先锋、恩洪、老厂矿区,做好昭通矿区的前期工作和开发准备;加快辐射缺煤地区的骨干矿井建设,配合宣威、曲靖、小龙潭电厂的建设,形成红河、曲靖两个千万吨的煤炭基地,及楚雄、大理、丽江、昆明4个百万吨以上的产煤区;加快恩洪矿区煤层气的开发及先锋、庆云、清水沟、昆光、恩洪、云山洗煤厂的建设;做好褐煤液化的前期工作。

1996年我省乡镇、个体煤矿产量达2017.1万吨,占总产量的66%,在煤矿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点多面广(达4924处),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低,矿井抗灾能力差,安全保障能力低,事故频繁,管理工作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要按照国务院“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方针,加快乡镇煤矿的建设与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中小并举、大小矿联合的路子,努力改善煤炭工业布局,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把云南建成西南、华南地区的主要煤炭能源基地。

5、加快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农村能源建设是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关系我省80%以上农村人口生活、生产的大事,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最终还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云南农村燃料、肥料、饲料短缺是导致生态失调的重点问题,其中燃料又是关键。从多种途径开发农村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推行生态农业并起长远成效的必要条件。因此,应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以调整农村能源结构为重点,及时调整生活用能结构,逐步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扩大生物质能的转化。在巩固提高省柴节煤灶的同时,重点发展沼气,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建成几个沼气示范县市。大力推进农村初级电气化工程、能源生态环境工程、太阳能光热利用工程、生物质能发电工程和秸杆气化供气示范工程、城镇沼气净化处理生活污水与集中供气工程。扩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的建设,加强县镇企业的节能改造,提高农村商品能源的供应率、能源利用率和商品率,保障能源有效供给,减少薪柴消耗。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应分类指导,逐步在全省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宏观管理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市场经济机制培育和发展农村能源产业,为建立农村能源事业服务,开创农村能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各级政府应将农村能源建设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之中,付诸实施,才能保证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生态环境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6、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到能源发展战略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要求。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发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主要设备,在高起点上因地制宜开发我省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加强太阳能直接与间接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光电、光热的转换,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温室、暖房和塑料大棚等,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太阳电池的利用,建立太阳能建筑示范区。根据自然条件引进开发先进成型的风机,在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狭管地区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风力发电站,扩大风能的利用规模,重点解决边远山区生活用电问题,争取列入国家“乘风计划”和电力部“九五”风电计划,在2000年前后建成云南示范性光伏电站和风机群电站。地热资源是我省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组成部份,除直接利用外,积极开发滇西高温热储地区的资源,采用热泵等新技术,解决好地热腐蚀、防垢和回灌等问题,促进腾冲地热电站建成投产,以探索运行经验,扩大利用。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并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7、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效率、强化节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振兴科技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科学技术来支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缓解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能源扩大需求而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而扩大生存空间和提高生存质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对能源生产、运输、加工、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节能管理;依靠科技采用清洁工艺和洁净能源技术,强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最低限度的污染排放,走资源节约和集约型的道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节约能源是合理使用能源资源的一项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经济技术政策,是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必须强化;要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电技术,淘汰技术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设备,加大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节能率;要对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窑炉进行改造,提高终端用能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加强锅炉的消烟除尘及二氧化硫的回收;鼓励燃煤锅炉采用湿法或旋转喷雾干燥法脱硫技术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以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农村生产和生活是耗能大户,也是节能工作的薄弱环节,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应充分重视,努力增强农村节能技术的推广。

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提高开采率,推广应用清洁技术工艺,扩大原煤洗选和动力配煤比例,褐煤脱水成型,开展综合利用,促进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方式向环境无害化方向转变。

大型火电建设要采用除尘效率高的静电除尘技术,引进大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烟气脱硫剂悬浮循环技术并合理利用脱硫技术的附产物(硫酸钙和亚硫酸钙),以及引进煤炭气化和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实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对老厂、老机组进行改造,推行“以大代小”;开发引进煤渣、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实施“三废”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开展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材料的研究,种植、养殖和发酵产业的太阳能供热系统研究,农作物太阳能多能互补干燥系统研究,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及光伏发电系统控制装置系列化研究,高效率单晶硅太阳电池材料国产化的研究,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研究,地热利用热化学的研究,太阳能—风能联合供电系统优化研究,以及生物质能致密成型、液化、气化技术的研究,加强适用于农村能源利用的新材料、新装置、新技术的研究。

8、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体系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云南能源工业面临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造福当代及子孙后代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已颁布施行,它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一件大事,也给能源建设和节约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建议我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政策和执法监督体系,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并通过产业、投资、金融、税收、价格、利用外资政策和行政、经济、法律、法规手段,规范和约束有关主体的能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行政管理行为和生产经营行为,使能源开发利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法规建设,强化政策导向,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能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和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建立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通过税收、价格政策,鼓励用户集约经营,限制粗放经营,提高能效,节约用能,限制能源浪费和低效使用,用政策引导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及洁净煤技术,促使采用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技术来降低单位能耗,实行最低限度的排放,减轻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走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9、坚持流域、梯级、滚动、连续开发体制,以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实施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并积极争取小湾电站早日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近期加快小湾电站建设又是我省经济发展和“西电东送”的关键。小湾水电站是澜沧江中下游河段的“龙头”水库,是以发电为主兼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巨型水电枢纽工程,总库容151.32亿立方米,具有多年调节性能,有效利用落差700余米,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88.9亿千瓦时,保证出力185.4万千瓦,电站运行后可提供大量优质电能并对下游梯级电站和云南电网具有巨大的补偿调节效益,又可将汛期电能转化为枯期电能,使已建、在建、拟建的漫湾、大朝山、景洪三座电站增加保证出力110.89万千瓦,年发电量增加25.75亿千瓦时,且均为枯期电量,通过系统调度使云南电网枯期电量增加约30亿千瓦时,使全网汛枯期电量基本平衡,将保证电量提高到年电量的85%以上,基本解决近中期云南电力系统存在的汛期电量多余,枯期供电不足的问题,满足“西电东送”更多电量的需要,减少汛期电量的损失,电网运行更加灵活,经济效益更好,使云南电力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小湾电站初步设计已通过国家审查,具备开工条件,云南省政府和国家电力公司就加强小湾电站建设、分担中央和地方投资比例、联合组建澜沧江水电开发公司取得了共识,为加快小湾电站建设创造了条件,加快施工准备,争取2000年前后开工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同时,要通过信贷和税收政策为水电发展创造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实行同网同质同价和峰谷、丰枯电价,以筹措必需的资金。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和延长还贷期限,允许税前还贷,促进澜沧江中下游河段梯级电站的连续开发,全面落实中央“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给予投资倾斜”的政策。

标签:;  ;  ;  ;  ;  ;  ;  ;  ;  ;  ;  ;  ;  ;  

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_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