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小学教学能手
课标要求及分析: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观察,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的量,掌握基本时间知识和技能。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学会思考,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体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节课根据《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提出了“能认识钟表,了解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等时间知识。”
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时间单位的理解是较抽象的概念,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和颜色,看不见摸不着,让学生掌握抽象时间概念难度很大,本节课注重从现实情境引入,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汇总,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把握。使之可以感知具体的内容,使学生体验、感悟、理解时间长短。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情分析:
优势:“时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时间的一些知识(整时,半时),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二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读书、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概念的存在。
劣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用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数分。
难点: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钟面,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学生能正确数分,并能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时刻。
3、通过活动,学生感受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流程:
活动一、课前游戏,感知关系
1.开火车5个5个报数,报到60。
(点评:课前进行开火车数数游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活动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钟表
2、学生说一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
3、出示明明起床的主题图——复习整时的时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点评: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立即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开了一个好头。并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复习,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利用明明起床、上课的两幅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时的认识。为学生本节课的新课学习指明方向。)
活动三、活动探究、自主学习
(1)回顾钟面的结构
1、观察钟面,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多个学生汇报。
2、学生总结出: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教师引导学生在钟表模型上用手比划1小格,并提出问题: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是什么意思?
(点评: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的体现,进而能使学生体会、理解所学知识。)
(2)认识1分和几分
1、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表示1分钟。并让学生说一说分针走2小格,3小格,4小格分别是几分钟?
2、学生利用手中的钟表模型边操作边理解: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几分钟?走两大格又是几分钟?
3、小组合作动手拨一拨、数一数分针在钟面上从刻度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
(点评: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操作体验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本课的重点。)
(3)认识时、分的关系
1、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12:00,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2、将分针拨到6,帮助学生理解半小时=30分。读出现在的时刻:12:30
3、在将分针加速拨回12,让学生拨出钟面的时刻。
4、教师提出问题:时针和分针各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引导学生总结出:1时=60分。
(点评:通过多媒体演示分针、时针走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中,认识时分的关系,在活动中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4)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1、出示明明上课的时间图,让学生尝试认读,教师进行指导。
活动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红红的作息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画面,读出并用两种表示方法写出画面上的时间。
2、出示老师的作息时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钟表模型,动手拨一拨。
3、感知一分钟,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点评:通过两个生活情境,巧妙地与所学内容相联系。在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凭着兴趣,自觉、自愿地学习。并安排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体会一分钟自己能做几道口算题,写几个字,读了几个英语单词等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
活动五、梳理课堂、归纳总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让学生读出现在下课的时间。
3、下课后,让学生将自己上、放学的时间记录下来。
(点评:让学生谈收获,认读下课的时间,让每一位同学回家后记录下自己上放学的时间。将所学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总体点评:
《认识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钟面模型的具体演示来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时间,建立时间观念,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本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是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2、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本节课,侯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过的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立足于应用意识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学习,课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活动中亲自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及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如何去关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本节课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本节课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论文作者:侯琳 高寒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学生论文; 时间论文; 分针论文; 小格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面上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