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赛岐中学 355001
摘 要: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学习是双方的事情,没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倾向性,教师的教就无法取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学习动机的激发并非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是从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出发,搭建与其母体——生活实际之间的脐带,用“生活化”引导教学材料的挑选和教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促进知识的吸收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素材 呈现形式 问题设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解读课程基本理念时指出:课程建构的基础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课程的追求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一、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思想品德课堂要注入活力,就必须重建与母体——现实生活之间的脐带。生活造就伟大理论的产生,理论的传授也必须依赖生活的力量。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生活化”的教学素材选取标准为:
1.学生遇到的生活事件。成长中的学生都会经历青春期,会有考试焦虑,会与同学、朋友之间发生各种故事,会以乘客、消费者、观众、行人等社会身份参与社会生活。选取学生遇到过的事件作为素材,学生对事件本身早已有了或深或浅的认识和体会,容易克服教学过程中“无话可说”的现象。
2.学生正在思考的生活事件。成为教学素材的事件背景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与初中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范围交叉,囊括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如:调节情绪的方法,如何正确对待被抓到的“小偷”,如何成为理智的消费者等。原本以为高高在上的理论知识,下降到指导现实生活的实践层面,容易克服对道德理论产生“假大空”的刻板印象。
3.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生活事件。例如:你离健康心理有多远?你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吗?你对国家法律了解多少?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就能促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容易克服教学参与的“被动化”和“形式化”。
二、选择“生活化”的呈现方式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呈现方式有以下注意事项:
(1)“生活化”围绕思想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思想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根本属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如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遵纪守法的和具有社会公德与文明习惯的好公民,并且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对教学素材的采集必须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以及优良品质的塑造,注重与他人交往中良好习惯的塑造,注重社会正能量的塑造。
(2)“生活化”尊重科学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学生自身心理成长、活动规律。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的一个特殊时期,受此制约,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必须尊重科学,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针对学生正处于观察力发展的阶段,“生活化”教学应该创造让学生观察社会的条件,比如引入漫画、图片,读文字材料,观看视频资料等,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针对学生辩证思维还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只看一面不及其余,甚至形成偏激情绪的特点,“生活化”教学可以将社会现象编成案例,组织讨论。比如:“在路上,看到老人摔倒了……”据案析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目的在于保持“不一样视角”个性的同时克服思维过程中的缺点和漏洞。
(3)“生活化”突出实践性。实践性不仅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且也是判断学生是否形成“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这一学习能力最高标准的依据。根据此特点,“生活化”就体现在要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走近社会,产生自己对社会的认知,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来提升自己的品德。
2.效果较好的呈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视频观看。利用社会现象类视频,了解社会现状;利用艺术类视频,突破重难点。例如:播放《当代中小学生的玩具》,让学生产生共鸣,对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不良诱惑和不文明现象有直观的认识,并产生净化社会文化氛围的愿望。
(2)音乐欣赏。初中学生对歌曲尤其感兴趣,可通过播放他们熟悉的音乐,营造氛围,了解学习目标。例如:播放《春天的故事》,请学生分析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成就;播放《小小少年》,带学生体会青春期带来的复杂体验,进而理性分析并接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3)课堂辩论和讨论。针对初中学生看问题还不够全面的特点,利用头脑风暴法的优越性,让各种观点充分呈现,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突破重难点,并锻炼口头表达和严谨思维的能力。
三、设置“生活化”的思考问题
“生活化”课堂是为生活服务的,但课堂并非生活,无法容纳下那么多的生活实景,因而只能构建最普遍的生活场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生成掌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知识。问题的设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参与性、积极性。“生活化”问题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能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需要。生活是什么?雨果说:“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因此,“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应该有层次性,学生通过问题能够明白“自己所能做到的”和“自己所应该做到的”,从而提升学生对探索和了解更多新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2.为探究主体更好的生活化服务。高效学习是知识迁移、能力培养、过程愉快一个都不能少。因此,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有正确的方向,还要符合教学目标;同时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施展的空间;要能够进一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拓展。
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第一目《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时,欣赏完音乐《春天的故事》,我设置了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你知道在1979年的春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2)对照1979年之前的中国,这一事件使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3)人民对这一事件还有哪些方面的希望?(4)你准备为这次事件做些什么?第一问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给他们积极的反馈,启发进一步探索。第二问和第三问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培养学习能力的契机。第四问属于拓展问题,让每一位学生感同身受,知道个人的学习对国家所起的作用,懂得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不只是为了以后有好的工作和好的生活,更是为了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等 著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
[2]成龚燚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现代教育探索,2009年第4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03年7月。
[4]歌德 《浮士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01。
[5]列宁 《列宁全集》第29卷.摘自豆丁网。
论文作者:王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学生论文; 生活化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初中论文; 事件论文; 素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