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弱智论文,语言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弱智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普遍存在语言的获得与发展的问题。有关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据不完全统计,在1900—1975 年间, 大约有750多篇关于弱智者语言问题的研究论文以英文发表, 其中大多数发表在1950—1975年间;据美国心理学会1994年统计,1967—1993年11月期间,有817篇关于弱智者语言发展的论文发表[1]。这说明,弱智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
2 语言前期的发展
对正常儿童而言,这一阶段通常在出生后的18个月内完成,而对于中、重度弱智儿童,这个阶段往往要延迟至第二年或第三年,甚至更晚。
2.1 感觉运动的发展
对唐氏综合症(Docm's Syndrome,以下简称DS )儿童的研究发现,由于先天的肌张力减退,他们在早期的反射活动中就表现出异常,其他许多中、重度弱智儿童也有类似情况,他们的感觉运动发展常常滞后,这种运动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弱智儿童早期的认知、语言的发展。
2.2 咿呀语与言语知觉
研究发现,DS儿童的咿呀语与正常儿童的咿呀语不论是在类型上还是特征上都非常相似,包括儿童发出的元音和辅音的数量、非言语噪音的数量、元音与辅音的种类、音调的长度等等,但DS儿童在咿呀语阶段的重复音出现滞后,在27个月左右才出现,并且很难固定,而重复的咿呀语能够有效地预示着有意义言语的开始,由此可见,在出生后的第一年,DS儿童的语言发展便受到负面影响。
至于言语知觉,DS儿童在感知完整音节的能力上有限,这种能力受听觉加工的速度影响,当音节呈现的速度放慢时,成绩便能提高,至于更确切的问题,有待以后的研究来揭示。
3 语音发展
3.1 发音问题
发音问题在弱智儿童中比在正常儿童中更常出现,据调查,正常儿童发音问题的出现率为5%左右,轻度弱智儿童为8—9%,中、 重度弱智儿童则高达70—90%。 发音问题是弱智儿童中常见的问题, 尤其是DS儿童,常见的问题有呼吸音、嗓音失调和声音刺耳等,这与他们特殊的发音器官的解剖生理特征有关。另有研究发现,同样是将发音器官由休息状态激活至发音水平,与正常儿童相比,DS儿童需要几乎两倍的能量,正是由于能量释放过大,导致了DS儿童特殊的发音特征。
影响弱智儿童正常发音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听力问题。统计表明,大约有10—60%的弱智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学龄弱智儿童的听力损失一般都在40—60dB之间[2],当然,难以弄清的是,注意、 动机以及对任务的理解对于统计结果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此外,运动协调发展的滞后,很可能是导致中、重度弱智儿童,尤其是DS儿童口吃的原因,在DS儿童中,有33—50%的人存在口吃问题。
3.2 语音的发展
就总体而言,弱智儿童语音发展的过程比较缓慢,但发展的顺序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都会掌握语音的规则,他们语音发展的顺序是:先掌握元音、半元音、鼻音和塞音,较难掌握的是擦音和塞擦音,比如
等等。有的音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掌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音,特别容易出错。弱智儿童的发音策略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3]。
4词的发展
关于弱智儿童词的发展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1 )他们是如何学习词义的?(2)如何表达对词义的理解?(3)如何表达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4.1 词与词义的学习
弱智儿童词的发展明显落后。中、重度弱智儿童更为严重。他们获得第一个词的时间通常是24—30个月,到4岁时, 才开始出现较多的有意义的词。就词的内容而言,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早期的词的获得上表现出相似的情况:最先获得的都是社会性词汇和少量客体的名称,然后获得关系词和更多的表示客体名称的词。在DS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智龄(以下简称MA)为13—21个月时,两组儿童所能理解的词汇的量是相近的。华红琴等[4]得到了与此相似的结果,随MA 增长,弱智儿童感受性词汇发展与正常儿童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轻度弱智儿童的词汇发展优于中度弱智儿童。在总结了MA与儿童词汇理解之间的关系之后,有人提出:是否可依MA来预测弱智儿童词汇的发展水平?遗憾的是,许多研究结果否定了这一可能。由于发音问题、记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弱智儿童时常会表现出对词的理解与表达相脱离的情况。在MA匹配的情况下,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弱智儿童的词汇中,“核心词”的成分更多,在词的使用中更显陈规等等。
在词义学习的策略上,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都倾向于将分散的词合并为有意义的单位,并利用已有的语言背景知识来理解其意义。
4.2 对词义的表达——定义词
理解一个词,对其进行定义,不仅需要掌握好词义,而且要掌握好定义的方式。定义有不同层次,描述性为最低,其次为操作性的,抽象水平为最高。Papania[5]曾将各种病因的轻度弱智儿童与MA相匹配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弱智儿童能够表达出的对具体名词的定义较多,而对抽象词的定义较少,随着年龄与MA的增加,弱智儿童对抽象词的表达增加,定义词的技能受练习的影响很大。
4.3 语义网络的形成及对几类词的掌握
Rosch[6]提出用“原型理论”来解释儿童对词的含义的掌握,即,儿童要掌握客体名称的意义时,在心理上会将其放入可供参考的模式中(例如:知更鸟或麻雀属于鸟类)。事实上,当MA匹配之后,弱智儿童采用的方法与正常儿童一致。在正常儿童的语言学习中,还存在着“语义指导”(semantic priming)现象,也就是说,当类别相同时,儿童对第二个配对项目的反应时通常会减少,对弱智儿童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
关于弱智儿童对形容词的掌握,曾有研究者分析轻、中度弱智儿童对空间形容词的理解的情况,依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测得的语词年龄作为标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PPVT为48个月,对空间形容词很难理解;第二阶段:PPVT为58个月,能理解“正向”的空间形容词,如big、tall、high、long 等, 不能理解“负向”的形容词, 如short、low、small等;第三阶段:PPVT为71个月, 能够正确理解上述所有的空间形容词。
有关弱智儿童对代词掌握的研究较少,结论也不够一致。Bartel等人的研究[7]表明,同样是掌握代词he、she、they、her、him和them,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要在MA较高时才能达到。
至于连词和介词,研究发现,大约60%的弱智儿童在MA为4 岁左右时理解“and”与“or”,轻度弱智儿童在MA为5岁左右时能够正确使用“and”;弱智儿童在理解表示位置的介词时明显滞后,比如, 在他们在MA为6岁时仍无法正确理解“under”和“in front of”, 而正常儿童在4岁左右便能达到这一理解水平;在掌握介词的顺序上, 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
5 句与句法
5.1 句子的理解与表达
华红琴等曾就学龄弱智儿童对不同难度、复杂度句子的理解状况和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是:随MA增长、弱智儿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对某些语词和句法结构的获得顺序与正常儿童一致;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对句子理解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难以准确、迅速地理解多维的,含信息量较多的复杂句子。另有研究采用“模仿、理解及句子表达测验”(简称ICP)对轻度弱智儿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在句子的理解与表达以及句法混淆错误上,轻度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表现出了同样的顺序。研究者们还指出:不论正常儿童,还是弱智儿童,他们再现特定句子的能力,取决于句法类型以及儿童短时记忆的能力,而短时记忆能力的限制可能正是弱智儿童句子理解与表达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5.2 句法的发展
Lackner[8]曾对五个因先天或早期脑病所致弱智儿童进行研究,对照组为五位正常儿童,从每个被试的自然语言中随机抽取1,000 个句子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发现,两组儿童的句法发展过程是一致的,即,陈述句→疑问句→被动句→否定句→被动疑问句。在句法发展上,正常儿童随年龄进步,弱智儿童随MA进步。
在句子表达上,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最明显的差异,即在句子的长度。句长发展缓慢可以说是中、重度弱智儿童非常显著的弱点,不仅如此,他们所表述的句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句法问题。年龄较小的弱智儿童说话时,常常有“电报句”的特征,主要因为他们在句中很少使用冠词,介词、连词、代词、情态词、助动词等等。发展到后来,在匹配了句长之后,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各类词的使用上基本一致。
关于弱智儿童句法的发展,Dewart[9]指出,在MA匹配的情况下,与正常儿童比较,弱智儿童滞后的程度不断增加。通过对轻度、中度、重度弱智儿童在理解语法词、词性、双宾结构、从属结构,时态从句以及从句间的相互关系等分析后发现,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尽管匹配了MA,但发展滞后。华红琴等的研究也表明:弱智儿童的语言连贯性差,对言语缺乏有序的组织和表达,言语表达中停顿重复多……就其言语的产生和运用来讲,与正常儿童有“质”的差异。
6 问题与争议
6.1 语言获得与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弱智儿童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其语言的获得与发展非常个别化。Abbeduto[10]通过三类不同MA水平的弱智儿童相对照,在单词、短语、简单句、复杂句等各项测试中,比较测验成绩与MA的关系,结果发现弱智儿童中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化现象。其它众多的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类似的问题。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目前尚无定论。相对而言,最有说服力的是弱智儿童大脑功能之间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大脑的发展特征与语言发展之间建立起简单的联系,或许只能寄希望于生物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揭示其间存在的规律。
6.2 “量”与“质”的问题
自六十年代起,便有人提出: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是仅仅存在量上的差异(速度上的滞后)、还是有质的不同?对此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只是量上的差异,无质的不同;(2)存在质的不同;(3)轻、中度弱智儿童主要是速度问题,无质的差异, 重度弱智儿童所表现的迟滞是由于缺乏语言发展所必须的感觉刺激;(4 )在语言获得的顺序上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只是速度缓慢,但在语言的使用上,不少方面存在质的差别。
应当看到,量与质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二分法,如何判断,可能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分离的部分来考虑。假如一个弱智儿童在语言的某一方面(如:词汇)的发展是正常的,但在另一方面(如:句子表达)明显滞后,对此,要回答“质”与“量”的问题,必须将语言成分割裂开来。但如果将语言看作一个整体,情况便有所不同,我们不可能因为一个弱智儿童词汇水平为5岁、句子水平为3岁,便断言他(她)与正常儿童在语言获得与发展上有质的不同。此外,弱智儿童是非同质群体,个别差异很大,要想客观地回答“质”与“量”的问题,最有说服力的应当是大样本的跟踪研究,而这正是目前最为缺乏的。
6.3 语言的获得与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弱智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自六十年代后期起,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便被提出。主要涉及到:(1 )成人语言的影响。家庭中的成人,尤其是母亲。对儿童的语言获得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Cardoso[11]提出, 弱智儿童的母亲对待弱智儿童的言语行为有不同之处,比如更直接、更多的说教与介入等等。这些特征在弱智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上会有怎样的影响?对弱智儿童来说,最适当的语言刺激环境又是怎样的?值得进一步研究。(2)早期干预的影响。 有研究称,早期干预方案可以使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有至少三年的进步,学龄弱智儿童的语言理解、表达以及构音障碍,会因学前教育的经验而有差异。遗憾的是,已有的文献中,绝大多数的研究对象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早期干预。因此,需要更加深入的训练研究的补充。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承认,影响弱智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的因素绝不仅限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或认知能力,其它可能的影响因素还有年龄、性别、家庭、父母教育程度、家庭中所使用的语言、学校教育等等,其间的关系需要更细致的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