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工群体为例谈社群档案身份认同价值开发论文

以农民工群体为例谈社群档案身份认同价值开发论文

以农民工群体为例谈社群档案身份认同价值开发

岳濛薇

一、研究背景

自80年代打工潮以来,截止到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7亿人次;在这巨变的四十年间,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乡村务工青年走进城市,用自己的青春和劳动,为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由于长期面临着困境和不公,农民工群体始终摘不掉“弱势群体”的帽子,多年的漂泊使他们难以重返故乡,却又因遭受偏见和歧视无法彻底融入城市生活,农民工群体就处在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里,陷入对自我的追问和未来的迷茫。

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列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务。研究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社会融合的过程,该过程包含了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和身份认同;其中,身份认同是实现社会融合的心理基础,是社会融合的高级阶段和衡量标志。可见,解决身份认同问题是改善农民工群体生存现状的关键。

身份认同通常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和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以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因此,对于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可以被理解为“在长期的城乡互动中建立的对自我和群体身份的构建与认知,以及基于这种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从档案学的视阈来看,借助社群档案来解决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出发点。其一,社群档案除自身所具有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外,又因其涵盖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衍生出对于一个群体的记忆价值,也即表明,社群档案是构建和重现农民工群体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其二,农民工群体在集体记忆重现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集体记忆是身份认同的根基和源泉。基于这两点因素,可以说,社群档案在解决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问题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本文以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社群档案在促进身份认同方面的价值,并探讨基于实践层面的农民工社群档案价值开发路径。

二、理论层面的社群档案价值研究

(一)社群档案的概念理解

社群档案(community archives)通常是指具有共同身份特征(如地域、种族、性别、性取向、兴趣爱好等)的特定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因此,农民工社群档案可以理解为“以农民工为主要的档案形成者,在其日常起居、劳动生活、文艺活动、沟通交往等反映农民工群体发展历程、生活现状和群体文化的活动中产生的,包含纸质、声像、实物等多种载体的各种历史记录。”

2)水域、草地和林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林地主要转换为草地(约105.8 km2),水域和草地主要转换为耕地(分别约为136.98 km2、112.19 km2);

(二)社群档案的特点

除实地社群档案馆外,建立在线社群档案馆也是一个可行的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大量的虚拟社群出现,面临相似处境的人借助社交平台就能找到彼此,分享相似的经历与情感,不再需要一个特定的物理场所作为媒介,便可构建起一个保存集体记忆的逻辑空间。此外,网络匿名性也打消了一些社群成员的顾虑,鼓励他们更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档案机构可以同技术部门或数据公司展开合作,为某地的农民工群体建设一个在线社群档案网站,使农民工利用手机就可以记录并上传自己形成的档案资料,在保存社群档案的同时,也向公众呈现农民工生活的真实记录,扭转社会对于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在油井生产过程中,石油在地层压力的驱动下流入井底,在井底压力作用下又沿井筒向上流动。随着流动压力的逐步降低,溶解在石油中的天然气在低于饱和压力下伴生、分离出来,进入套管与油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就形成了套管气。套管气在套管环形空间内积聚所形成的压力,称为套压。套压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油井的工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社群档案身份认同价值

1.保存农民工集体记忆,构建群体文化

由于不了解农民工群体的真实情况,加之新闻媒体不恰当的引导,城市居民仅仅依靠这些零散的、偏颇的材料就在心目中勾勒出了一个主观色彩强烈的农民工群体画像。这时社群档案在重现集体记忆方面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集体记忆的重现除了可以直接唤起农民工群体共同的情感体验外,也可以间接激发“第三种非使用者”,也即社会公众的共情心理。之所以将社会公众称为“第三种非使用者”,是因为他们多数不会直接接触和利用这些社群档案,但也会受到这些社群档案的影响,对社群档案所反映的集体记忆产生积极的情感回应,从而增加对农民工群体的理解与关注,有助于改善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二○一八年二月十四日,我,把自己活成了当初你喜欢的模样。但是亲爱的,这是你现在想要的模样吗?是不是活成一朵花的模样,就很美好——不再遗失的美好?

2.增强农民工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群体的生命力和活力

黑龙江省八五○农场坐落于完达山南麓,穆棱河北畔;始建于1954年,总土地面积527 km2,平原区面积363 km2;1997年开始种植水稻,当年种植面积0.87×104hm2,至2017年,井灌水田面积已达到2.43×104hm2,占平原区面积的67%,是地下水开采强度最大的农场。其平原区是第四纪冲积洪积区,地表覆盖0~4 m的亚砂、亚黏土,下有20~80 m的砂、砾石含水层,是三江平原典型的潜水区。

3.唤起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理解与关注,改善刻板印象

在农民工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中,社群档案具有显著的全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即全程覆盖,并全面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发展历史和活动范围。这些特点决定了社群档案在承载和重现农民工集体记忆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构建和重现集体记忆的过程中,相同的经历引发农民工群体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这种相同的情感体验不仅是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关键,更作为一条跨越时空的脉络,勾勒出农民工群体特有的包括社群价值观、社群品质等在内的社群文化,使农民工群体的形象更加饱满和鲜活。

可以说,多元性和包容性是社群档案的核心,以“尊重差异,解构霸权”为原则,为解决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思想根基。

身份认同是在构建与重现记忆的过程中,由于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而实现的。这种共同的情感体验是群体成员个体自我承认和接纳的心理基础,是群体成员之间彼此认可和凝聚的情感纽带,是证明群体历史和集体记忆真实可感的时空线索。在收集和管理农民工社群档案的过程中,这些共同的情感体验被再次唤醒,又因为社群档案本身具有原始性和记忆价值,农民工群体对自身的形象有了一个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知,这个过程不仅回答了身份认同中“我是谁”的关键问题,还回答了“我能够成为谁”这个问题,从而激发农民工群体的自豪感。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凝聚力和自豪感,是维持和提升群体外部生命力与活力的重要基础,当一个群体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之时,这个群体会向着更美好、更长远的未来发展。

三、实践层面的社群档案价值开发

(一)尝试开展社群档案馆的建设活动

在长期的漂泊生涯中,马戴的足迹遍及到祖国山川的多个地方,欲仕不进,使得诗人的内心蒙上了深深的苦闷之感,经过南国山川,想到昔日繁华之地,如今之萧瑟凄凉,再联想到诗人自身的遭遇,怎能不怀古伤今?被贬龙阳尉外放的难过,内心的苍凉及对自身飘零的未来的不安与忐忑使得诗人无限感伤。

现阶段看来,以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名称作为依托建立实地社群档案馆是国际社群档案馆建设的一个主要模式,因此对实地社群档案馆的初步实践可以借主流文化机构之手开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些讲述社群历史的档案馆,如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等,但是现下我国社群档案馆的建设活动依旧比较分散、不成体系,这表明仅靠文化机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弥补我国社群档案建设中的大片空白,至少在现阶段,主流档案机构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为社群档案建设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也能为其提供丰富的档案资源加持。

社群档案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多元性和包容性。二者相辅相成,体现在社群档案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档案所有者上,社群档案建设鼓励主流群体以外的弱势群体甚至是边缘化群体积极开展社群档案收集与管理活动,弥补在宏观叙事结构下主流机构档案资源的不足;在研究主体上,社群档案建设呼吁多学科多领域人员投入对社群档案的研究与管理活动,促进档案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档案机构与相关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发展;在记录方式上,社群档案建设倡导多种记录方式并存的档案收集模式,除传统的纸质档案外,口述档案、实物档案等也是反映社群历史与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农民工在社群档案管理中的参与度

实现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农民工群体要亲身参与社群档案的收集和管理过程,甚至是依靠群体的力量自觉自发地开展社群档案建设活动,各地的农民工群体应当建立起自己的自治管理机构,以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分子作为代表,推动农民工的权益维护、文化养成与记忆保存。

北京的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先例。该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于2008 年 5 月1 日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是由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发起创办的一家民间非盈利性公益博物馆。这个农民工社群档案馆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工社群档案建设活动,乃至我国整个社群档案建设活动借鉴的典范,是由于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首先,这是我国唯一一家由代表农民工群体的民间组织创办并运营的馆,该馆的自主性和自治性保证了其馆藏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民工群体的生活和历史;其二,馆藏的内容全面而丰富,有了自主管理权作为保证,该馆对于馆藏资源的收集可以更加自由和宽松,即主要收集能展示打工者工作与生活面貌,记录打工群体历史与文化的材料;优先收集反映打工历史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大转折点的材料;有意收集反映打工者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困境的材料;最后,积极开展针对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该馆不仅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还利用馆藏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创作,例如在“第六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上,农民工王德志就凭借其拍摄的纪录片《皮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不仅带动了皮村本地的打工文化发展,也使得整个农民工群体的打工文化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三)通过艺术加工将社群档案带向社会公众

对社群档案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能使其以更富感染力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除了社群成员的自我创作之外,还可以依托主流文化机构,开展主题巡回展览,例如从2011年起连续举办了三届的“中国中铁四局杯”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摄影作品展巡展,作为国内首个农民工主题全国性展览活动,该展表现了不同摄影者镜头下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工作场景,为后续农民工群体系列展览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一处狭窄的巷子入口,巷子里面黑黢黢的,黑的像是要把我吞没。入口处一盏昏暗的路灯,仿佛随时要被夜风吹灭。踩踏板的脚顿了一下。但我终究还是向这吃人般的黑暗骑去。

纪录片作为反映农民工群体现状与记忆的重要工具,因其运镜和叙事方式的艺术性、角色选择的代表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快捷性等特点,在加深公众印象和感受方面具有胜于展览的优势。近年来描写农民工群体生活的纪录片很多,例如《吾土》《厚街》《归途列车》《城市梦想》等从多个角度切入反映农民工生活现状的纪录片;还有以农民工群体中的特定对象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如《中国梵高》,讲述一个心怀艺术梦想的农民工的故事;《女子宿舍》,讲述女性农民工生活的不易;《我想继续读书:中国农民工的孩子们》,反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些纪录片不仅是相当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反映农民工群体记忆的重要纪实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于农民工社群档案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开发也应当与时俱进,以更新、更丰富的形式赋予其更新的创造力与活力。

结语:在社群范式即将到来的今天,利用社群档案促进身份认同,不仅是档案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更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尝试。作为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关键角色,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亟待解决,以农民工群体为研究试点,开发社群档案在身份认同方面的价值,或许能带动档案与社会的协同发展,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标签:;  ;  ;  ;  ;  ;  ;  

以农民工群体为例谈社群档案身份认同价值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