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制的思考——有感于四川篮球学校的成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篮球论文,后备力量论文,体制论文,我国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3月18日,四川成都市篮剑篮球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标志着西南篮球改革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伴随着中国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职业联赛风起云涌,篮球市场的日趋火爆,中国的男、女篮球队却在亚洲及世界赛场上连连败北!原因何在?训练、管理、技战术等方面固然是影响因素,然而,当我们冷静面对中国篮球现状时,一个严峻的“空白点”尖锐地摆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我国篮球后备力量严重匮乏!”此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中国篮球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成绩的滑坡,殃及的将是中国篮球的命脉。因此,本文主要就“我国篮球后备力量”这个问题略抒己见。
一、我国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制不完善,后备力量匮乏。
我国篮球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从五十年代形成的,我们称之为“举国体制”,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培养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同时还包括各省、军队体工队自己培养的运动员。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用较少的投资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的方法,也就是国家采用行政的方法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的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拔、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不可否认,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的篮球运动逐渐发展,水平提高很快,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篮球运动员,使我国的篮球运动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将对现有的体制带来更大的冲击,从而暴露出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和引起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委系统的困惑
(1)近几年来,一些省、 市受“奥运战略”和“全运会金牌战略””的影响,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扶持自己的优势项目,将投入多、产出少、效益低的集体项目砍掉,篮球就是被砍掉的项目之一。包括我们贵州等十几个省市,这样自然埋没了很多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对没有砍掉篮球队的省、市来讲,则缺少了竞争对手,减少了锻炼的机会。没有比赛,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了提高和发展。
(2)忽视了智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省、 军队体工队自己培养的运动员是从十四、十五岁进青年队,经过几年的训练,队员的技战术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队员的文化学习不系统,知识贫乏,影响全面能力的发展,加之当初入队年龄小,选材时多注重身体形态,忽略了深层的智力、心理作用等因素。据调查,篮球运动员的比赛成功率70%归于其它方面,30%取决于心理作用。文化层次低,理解能力差,就会直接导致接受能力下降,不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坚决充分贯彻教练员的意图。众所周知,篮球比赛需要运动员的创造性(即兴表演)来吸引观众,在攻防节奏转化快的比赛中,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更需要运动员具备辩别、洞察的能力。敢打敢拼的同时,迫切需要智慧。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智力是目前各年龄段教练的当务之急。
(3)各省、地体校队员的文化学习差,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二、三线的队员不能升入到高一级专业队,则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会给社会造成负担,体校的生源则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教委系统的困惑
中、小学篮球场馆少、器材不齐全,教练员水平不高,基础训练水平低、比赛少。这样从为数不多的中小学的篮球比赛中挑选到基层体校的运动员的质量不高,且数量有限,同样,也不能向大学输送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中学和大学之间出现断层,真正的大学生篮球队水平不高。我在师专从事篮球专业教学八年来,学生普遍协调性差,技术动作极不规范,篮球知识贫乏,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
可见,“举国体制”下,体委和教委两大系统在培养篮球后备力量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病。专业队自己培养队员的成材率低,体校生源危机,中小学基础训练薄弱,中学与大学的断层等因素,抑制了我国篮球水平的提高,阻碍了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
二、美国篮球运动员培养体制简介
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主要是通过中学和大学来培养篮球运动员的,没有专门的运动技术学校来承担培养运动员的任务[1]。 在小学,设有篮球代表队,主要是靠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和私人俱乐部教练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基本运动能力。美国中学则是优秀运动员培养的第一阶段,约有六十万中学篮球运动员,几乎每个中学都有校篮球队,有的多则几个代表队。校内和校际比赛非常激烈,特别是校际比赛,以每年各州比赛为高潮。此时,各大学专门派人到各赛区选拔有潜力的队员。大学则是美国优秀篮球运动员诞生的第二阶段,约有二十万大学篮球运动员。 每年的大学校际比赛, 是各职业俱乐部挑选队员的最好时机。NBA联赛则代表着美国篮球运动的最高水平。NBA为何长盛不衰,因为有受过系统训练的高水平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上来,真正的是“后浪推前浪”,“新人换旧人”。而我们却是旧人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才想到去挖掘新人。旧人根本没有经历过被新人冲击追赶的滋味,这也就是某些“大牌”不思进取的直接原因。若因为我们急功近利忽视后备人才培养,因没打好地基而致使中国篮球大厦坍塌,那将是千秋罪过,这个责任谁也负不起。美国NBA的梯队建设极其完备和成功, 而且球员文化素质也较高,这一点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所以,中、美两国的篮球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不同的。我国的培养体制过分依靠政府,抑制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阻碍了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失去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机制[1]。
三、建议
袁伟民副主任在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讲道:“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一个项目要保持水平不断提高,必须遵循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些项目眼睛只盯着尖子运动员,忽视后备人才的培养,最终必将导致人才的断档。”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篮球运动水平的持续发展,我国应逐步改进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由过去单一的“举国体制”变为由国家(体委和教委两大系统)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要根据篮球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长期培养;加官办和私办的篮球学校、篮球俱乐部,形成篮球人才群、人才梯队;
2.增加对篮球重点小学、中学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投入,篮球资源的配置由靠计划转变为靠市场。寻求社会的赞助,增加比赛机会,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训练网,为职业俱乐部有偿输送运动员,为向国家队输送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体育院校有较强的师资、较好的设备和科研等条件。建议在重点体育院校成立篮球学校或在运动学校增设“篮球班”,并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为职业俱乐部和国家队输送全面的人才。
4.体育系统的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在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方面现在仍有一定的优势,但需积极寻求教委和社会的大力帮助,解决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的矛盾,解决好体校生源和运动员的退役问题,加强科学文化训练,严格管理。
审稿 左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