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落后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近期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这一重大课题作了精辟的阐述,为我们从思想上政治上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取得科学的认识提供了理论指南。本文拟从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伟大的创举,即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方面,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进行理论分析,对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艰难挫折作出科学的评价。本文认为,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反思社会主义实践,对科学地解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发展的新课题至关重要。
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时代发展的新课题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中,研究了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基本特征及发展道路,他们认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8页)。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加速地向西欧以外、特别是向广大亚洲、非洲国家伸展,资本主义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所谓的“世界主义”现象。在这种所谓的“世界主义”的冲击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都面临着如何选择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问题。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既具有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功绩,也明显地暴露出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怎样才能在保留住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又能避免资本主义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成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的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状态,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社会矛盾则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而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革命日益高涨。这一重大变化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心开始移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特别注意到了俄国所酝酿的革命风暴,开始研究这一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把理论研究的视野拓宽到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上。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或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问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问题,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主题之一。
在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道路问题的探讨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晚年以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为例,提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是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即走出一条“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的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问题。马克思认为出现这种可能,是要以“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互相补充”为前提条件的,也就是说,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为前提条件。(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1卷,241页)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预料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更没有对这些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探讨。他们只是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原则性的思考。这一思考成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几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懈探讨的最为重要的、最迫切需要作出解答的时代课题,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人们最为关注的一大重要问题。
20世纪初,列宁立足于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经济文化比较落的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作了创造性的探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一国建立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成为现实,从而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早先认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必须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或同时取得胜利为前提的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建立,提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却有着比较落后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与资本主义共处并竞争,必须在相对落后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建设新社会,必须解决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实现的经济现代化、社会化和商品化问题,必须在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之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成就发展社会主义。这些都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面对这些新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过不懈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过初步的理论探讨。列宁相信:“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8卷,163页)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就是列宁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时代课题的创新性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在于,怎样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怎样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已有的成就走向社会主义。由于列宁当时主要还是从“走向”社会主义,即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角度探讨这一时代课题的,并且由于他的过早去世,因此他的许多构想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践,或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作出系统的论述。但是,列宁密切地结合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讨,给人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至今仍然给人以深刻启迪的理论遗产。
后来,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作过多方面的有益探索,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片面的理解,使苏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既具有成功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封闭、僵化的一面。可以认为,斯大林的探讨给后人既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遗产,也留下了一些不良的理论教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失时机地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努力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作了一些重要的成功的探讨,但也留下了一些发人深省的教训。
如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那么,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能否对这一时代课题作出科学的解答,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和世界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实际,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它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探索,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过程。其间既有凯歌行进的时期,也有艰难曲折的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在遭受资本主义四面包围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用很短的时间就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强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对世界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成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一系列国家都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战后的最初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基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未能解决、也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在探索、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但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因而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讨中,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苏联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国家不顾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照抄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屡遭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的巨大挫折和严重失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走过一些弯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同时,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前进,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挫折的教训。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和前途命运。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发展、本国实际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结论的。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以僵化的、教条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结合起来,与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其次,坚持通过改革的道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把握住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以防“改向”,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就是要改掉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离开了改革,社会主义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但是,应该明确,改革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目的就在于“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邓小平文选》第3卷,134页),使社会主义制度趋于自我完善。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提下进行改革,才能保证改革不走向,不被人引向歧途,才能避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被葬送,避免社会主义在“改革”中走向毁灭。
第三,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表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关键在共产党的领导;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关键仍然在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巩固、壮大社会主义,以获得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各国共产党要成为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还必须不断地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自身的建设,始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共产党,才能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真正肩负起领导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重任。
第四,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国家要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赢得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通过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先进成果获得自身的发展,才能获得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而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前进。但是,对外开放成就的真正获得,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不把本国的建设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点上,而寄希望于别国的援助,失去的将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别国的先进成果,目的就在于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力,如果不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不仅会丧失自己的特色,而且会造成照抄照搬别国现成模式,甚至是全盘西化的后果。因此,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对外开放的立足点,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在注意吸收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要获得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必须做到的方面。
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
20世纪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世纪。这一世纪给我们留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和有益教训。世纪之交,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着一个必须解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第一,在学习资本主义中摒弃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学习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不被“资本主义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必须向资本主义学习,学习人类进步中的共同的文明成果,学习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借鉴或者经过改造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的东西。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必须“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从历史的角度讲对我们是必然需要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列宁全集》第34卷,357页)。但是,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决不能被“资本主义化”,不能丧失主权,做资本主义的俘虏,不能忘记西方敌对势力确确实实地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渗透作为和平演变的手段。
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必须反对“全盘西化”。“全盘西化”主张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力更生原则,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完全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文化,无论其发展程度如何先进,用它来取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只能是相互吸收、渗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抽象的、单一的西方文化。“全盘西化”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中,强调的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开放,是当仆从、做附庸、低三下四的开放,是崇洋媚外、搞民族虚无主义的开放,是把资本主义的那套“民主”和“自由”强加给社会主义的开放。“全盘西化”必然会把社会主义引向死亡。
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还必须抵制腐朽的东西。资本主义国家在存在着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巨大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社会混乱和道德堕落现象,如金钱万能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价值观,离婚成风、家庭解体,盗匪流氓横行无忌,犯罪成灾,吸毒、酗酒、赌博蔓延不止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学习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决不能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能学习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也决不允许把学习资本主义的某些技术和管理经验,变成崇洋媚外,受资本主义的腐蚀,丧失社会主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文明的、进步的、向上的社会制度,它在学习资本主义中,如果良莠不分、好坏不分,一概学习、一概接受,最终所毁灭的只能是社会主义自身。
第二,在利用资本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建设自身的社会主义。虽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从根本上不同于资本主义,但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赖以存在的社会生产方式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它们都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对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支配和制约作用等。正是这些共同的方面使得社会主义非常有必要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处于比较落后状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之时,利用资本主义就能够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不能一味迁就、一味忍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利用资本主义中吸收和引进一切积极的、于社会主义有益的东西,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才能不受资本主义的牵制,真正抵制资本主义在精神、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对社会主义的渗透,从而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经济力量达到政治目的的阴谋,保证社会主义江山不变色。
第三,在反思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所遭受的挫折或失误,给我们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避免再犯类似的或更大的错误,再出现更大的挫折提供了材料。面对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挫折或失误,反思极为重要,在反思中,“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文选》第2卷,380页)更为重要。
对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反思,包括对一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反思和对世界社会主义成功的革命、受挫的建设进行总结。就我国而言,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反思,主要是对过渡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两个10年的反思。通过反思,我们既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即党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彻底消灭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不足,即在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占了上风,在工作方式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在规模速度上,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先是发动了“大跃进”,搞了人民公社化,然后又“完全违背客观规律”,搞了“文化大革命”。对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而是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顾时代的变化,不考虑现实的国情,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势必会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受挫。反思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是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
对一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反思,将成为社会主义出现一个新的发展的开端。在人类迈向21世纪之际,留给社会主义者的一个必须思考和解决的课题,就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正在脚踏实地地领导人民探索并实践着这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最严峻的课题。我们相信,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大发展的世纪!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