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刘春生[1]2002年在《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理论、方法和实证叁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问题。在对国内外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概念;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提出水利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原则,确定战略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水利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运行机制以及演化规律;吸收系统工程最新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水利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构建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对战略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的方法;详细地讨论了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法与实施过程,增强本文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最后以太湖流域为例,对该流域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战略规划方案。 本论文在可持续理论和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并尝试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用于具体实践中,使水利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高效、运行和演变有序并稳定,使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这正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

张翔[2]2011年在《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恶化导致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包容性开始被众多的经济学家所关注。进入21世纪,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在"对穷人友善的增长"基础上,先后提出了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理念。"包容性增长"是指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更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2009年11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要"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描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预见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将是"包容性增长"的五年。与此同时,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多元价值观导向下规划理念的多样化,多利益群体参与下规划主体的多样化,多部门管理控制下规划体系的多样化,多尺度时空限制下规划层次的多样化,多目标决策引导下规划内容的多样化,多学科技术综合下规划方法的多样化。因此,规划领域要解决如此复杂的空间问题,已有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显得力不从心。鉴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提出了以包容性增长的共享共赢互惠互利的公平、协调与可持续增长理念为核心价值理念,对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将包容性内涵融入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中,使规划能全面地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公平合理的改善民生,促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从而,能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空间布局为重点,以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为路径,以精英式的决策与规划方式为依托的城市与区域规划范式。基于上述总体目标与研究思路,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专业GIS为数据处理与分析支撑平台,以空间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管理学、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多尺度包容性城市与区域理论框架,提出宏观区域保障发展权、中观城市保障享有权、微观街区保障话语权的不同尺度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体系与分析模型,并分别选取淮河流域、南京市主城区以及福建长汀店头街历史街区开展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当今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变革、包容性理念的由来以及数字规划方法的革新等背景的研究,深入揭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在理论、方法与实践等方面的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通过对包容性理论产生与实践及其在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的运用研究,从规划的可持续可参与性与可操作性角度,找寻当代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实现包容的差距与存在问题及运用数字规划方法实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叁章为理论模式构建。通过对当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分析,剖析中国现今公权与私权的使用过度与不当,引出城市与区域规划是公权与私权矛盾突出的焦点与问题解决途径,进而提出了包容性规划的"公平正义"的核心准则以及叁大总体目标。进一步,分析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在多尺度中的重点,宏观尺度应保障发展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中观尺度保障享有权,解决人与城市的矛盾;微观尺度应保障话语权,解决人与人的矛盾。在上述目标的指引下,笔者构建了叁大尺度内包容性规划的理论模式。宏观尺度引入发展权的概念,对发展权进行分维分级,提出了发展权的实现原则、实现模式与分配方案。中观尺度将引入按需分配与外部性的概念,构建城市各类设施享有权分配的分析模型。微观尺度引入利益相对人与利益相关方概念,将话语权划分为强、中、弱叁个层次,进而划定各层次话语权的空间区划模型。第四章为宏观流域尺度区域发展包容性规划分析模型与实证。综合运用各种社会经济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国家科技项目目标,选择淮河流域作为实证研究区,运用水文学D8方法对淮河中上游进行子流域划分,并与社会经济数据相耦合;运用分层线性模型,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质污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引入水资源压力与水环境敏感性等因子,得出流域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区划,进而划定流域内城市的发展权——经济发展权、生态发展权和社会发展权。为了保障与落实区域城市的发展权,笔者引入了水权交易管理、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措施,建立了全新的流域管理模式。第五章为中观城市尺度公共基础设施包容性规划分析模型与实证。在对传统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方法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传统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式的以供应为主的分配模式无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因而,引入按需分配的理念,根据居民需求自下而上的分配各类设施的享有权。在此理论模式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作为实证区,选择消防设施与生态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消防设施布局研究中,引入交通可达性、道路可靠性的概念,综合分析各站点的责任范围及其响应时间,在兼顾设施外部性的基础上,优化全市消防站点的布局。在研究南京市主城区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中,本文从生态效能与社会服务供需角度,综合评价全区绿地现状;同时划定绿地外部性影响范围——紧邻、可达与可视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绿地系统优化布局方法及外部效益公众化的建议。第六章为微观街区尺度城市更新包容性规划分析模型与实证。从话语权的主客体、空间区划、制度构建等角度出发,结合相关规划研究,选取长汀县店头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实证区,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踏勘,以及GIS平台的交通影响分析、可视性分析、可达性分析等方法进行话语权空间区划,构建切实可行的听证反馈机制,予以保证当地居民的话语权。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论,提炼创新内容,指出不足并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将包容性增长理念应用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领域,运用跨尺度的思维方式、系统性地提出多尺度的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框架,阐释了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核心准则、总体目标与各尺度上的规划重点。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宏观区域尺度保障发展权、中观城市尺度保障享有权以及微观街区尺度保障话语权的城市与规划理论模式。(2)在中观层面提出基于公共基础设施(绿地消防等设施)享有权,以供需关系为基础,以按需分配为原则,同时兼而考虑公共基础设施外部性的包容性公共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分析方法,弥补了传统城市规划在公共设施研究领域仅从供给层面进行思考的不足,丰富了公共基础设施的研究方法体系。(3)在微观层面提出话语权的空间区划方法,将明确与规范公众参与的对象以及不同对象所具有的权利,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将为我国街区层面的城市更新以及公共参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撑,拓展了公共参与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公众参与的研究方法。(4)将教育学心理学领域针对嵌套数据的分层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应用于流域社会经济与水质分析中,构建基于GIS的时间—空间分层线性模型,能够增加地理学、环境科学研究的分析视角,从流域层、区域层等多个递进层面上对应的社会经济不同变量的作用机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质污染的关系,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分析模式。(5)本研究首次结合路网可靠性与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不同时段道路通行能力与阻抗程度,结合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及人口分布密度,提出分时段消防车行车速度的计算方法。并将计算交通通行能力的有关指标代入可达性的计算方法,将传统宏观尺度的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法拓展为适用于中观城市尺度的交通可达性方法。

汤慧卿[3]2007年在《BF规划院人力资源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水利建设更加重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水利自身的发展,促使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大业,人才为本。人才是不断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主体,人才素质的提高是实践治水新思路,完成新时期水利工作任务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水利事业的发展将会举步维艰。水利行业中尤其在科研院所中建立与组织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单位几乎没有,这大大限制、阻碍了水利行业人才的开发及其人才战略的实施。BF规划院在行业单位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且其面临的形势与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共性。本文旨在探索该规划院人力资源动态战略规划预测方法,并对规划的实施提出了措施与对策,提高组织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期对同业单位能起到参考、借鉴作用,从而促使水利市场健康发展,增强行业竞争力,加快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对人力资源规划的有关概念及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阐述,接着对BF规划院人力资源现状以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做出了详细分析,同时结合组织发展目标和市场形势预测,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人力资源需求进行了分析。使用人员接替模型对BF规划院人力资源的供给做出了预测,制定出其未来叁年的人力资源规划。最后为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措施: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进行工作分析与岗位配置,制订招聘计划,制订员工培训计划,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建立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公平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构建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优秀企业文化,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有的措施中,文章结合企业实际给出了具体的方案和操作。只有将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实践完整地结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汪群[4]2003年在《水利战略动态管理——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研究》文中提出水利建设任重道远,在可持续观的指导下对水利进行战略管理已达成普遍共识,但水利战略管理的效果并不如人意。本文在全面分析水利战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管理的视角研究水利战略,以人水关系为基本出发点,结合水利自身的特点,从水利战略形态的转换切入动态管理思想,用水利战略形态更替描述水利战略的动态管理发展过程,探索水利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社会形态与水利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水利战略形态是特定时期的社会对水利的需求和基于水利能力的特定响应方式的结合。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提高的对水利的需求,以及水利自身能力的不断增强,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水利战略。 其次,用水利战略内容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及水利战略形式的工程、市场和谐协两个维度叁种刻度表征水利战略形态,建立了水利战略形态模型,对水利战略形态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初步描述。并就每一种水利战略形态的历史演进和时空分布、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等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清晰展示出水利战略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对水利战略形态的转换形式和转换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系统研究了水利战略转换的驱动因素。希望在清晰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的静态结构的基础上,理清水利战略不同形态间的转换机制。 最后,运用内容分析等方法,根据水利战略形态模型,对中国水利战略演变及趋势进行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多年来存在于我国水利管理实践之中的水利战略,对其进行形态的划分及其特定形态的适用条件和的分析,希望能为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我国水利战略管理实践提供系统分析模式,并探讨不同战略形态在管理体制上的要求,以切实提高水利战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颜学军[5]2006年在《温岭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治国必先治水,已成为国家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纵观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进程,国家及时提出:努力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用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因此,在传统水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水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成为我国在21世纪初期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摸清温岭市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治理、水务管理和水科技发展等水利各方面发展现状,找出水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温岭市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框架,对温岭市水利现代化建设现状的进行评价,制定温岭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拟定防洪除涝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生活用水体系、水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管理和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各项建设重点及行动计划,并进一步提出了温岭市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为实施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以支持和保障温岭市现代化建设的实现。

潘玉明[6]2014年在《解析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项目开展的越来越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水利工程项目逐渐朝着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利工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业水利工程出发,对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相关探讨,重点分析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举措。

廖建坤[7]2016年在《国有水电勘测设计企业KM院战略规划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战略规划是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当前,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最近一段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了应对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形势,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与此同时,工程设计行业也结束了普遍增长的时期,进入到了发展的瓶颈阶段,企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对于以水电工程勘测设计为主业的央企下属大型设计院KM院来说,由于抓住了“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历史机遇,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企业规模和效益都达到了一个历史高位。但由于水电资源的有限性,国内大中型水电项目已基本开发完毕,水电勘测设计市场严重萎缩,剩下未开发的项目也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在现有规模和效益基础上的持续扩张。在此情况下,研究和制定KM院的转型发展战略规划,使公司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本文简述了战略规划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公司的内部、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外部环境分析中,特别针对勘察设计行业的特性、国内设计企业的基本格局和竞争情况、集团未来战略管控格局、国外一流工程公司的基本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应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KM院的宏观环境,并评估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设计院带来的市场机遇;通过迈克.波特“五力模型”定位分析阐明了KM院在各个业务领域应采取的业务战略;创新性的通过新“五力模型”说明了“上级(集团公司或政府)、客户、员工、合作伙伴、竞争对手”这五种大的影响力量(或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央企的企业定位和战略选择的影响,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重新定义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文章还分析了KM院主要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内部环境分析方面,对设计院的业务概况及其变化情况、组织机构、企业文化、财务能力、价值链、资源及核心能力、主要业务单元和发展状况等做了充分细致的分析。基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采用SWOT分析方法,制定出了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各种组合下应采取的战略方案,并据此提出了KM院向综合型国际工程公司转型的“全面跨越式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在职能战略方面提出了观念革新战略、核心能力提升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和科技兴企战略;在转型方向上明确了聚焦多元化、重点区域国际化、业务一体化的转型发展方向;在具体发展策略上提出了持续战略引领举措、组织结构与运营优化举措、重点区域化和国际市场属地化经营举措、聚焦多元化突破举措以及资本运营举措。同时提出了战略实施步骤和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张增刚[8]2016年在《流域综合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对流域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的保障能力、维持良好的河流生态等要求也不断提高,重视流域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保障、维持河流水系生态等仍然是水利工作的长期任务。在防洪安全方面,随着流域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防洪保护区内人口和社会财富也快速聚集,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程度将同步增长,对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安全保障和抵御洪水风险能力的需求将逐步提高。在饮水安全方面,随着流域人口总量增加、城市化水平的增长、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供水水量、水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生态安全方面,逐步减轻水污染程度、防止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建立水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减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相继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水和谐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流域水利发展也必须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部署,从治水理念、具体的措施等进行调整,以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本文以潍坊市流域综合规划为例,依照流域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从潍坊市水利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建设思路为研究指导,充分利用和合理吸收已完成的和正在开展的有关前期工作成果,在全面总结和分析以往规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重视采用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突出成果创新,提升规划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建设“生态潍坊、幸福潍坊、美丽潍坊”、为潍坊市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防洪屏障和生态保障为基本目标,加强与潍坊市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防洪(潮)减灾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涉水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适应潍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良好水生态的整体协调的水利体系,促进流域水利早日实现现代化管理。

赵海虎[9]2003年在《北海市水利现代化体系与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治国必先治水,已成为国家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纵观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进程,国家及时提出:努力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用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因此,在传统水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水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成为我国在21世纪初期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摸清北海市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治理、水务管理和水科技发展等水利各方面发展现状,找出水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北海市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实施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以支持和保障北海市现代化建设的实现。

叶林[10]2016年在《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农林生产设施和游憩服务基地,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不当建设行为的强烈干扰和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论文基于多地的规划实证,对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范式进行了探讨。论文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生态整体规划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以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力图通过“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论文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本体认识:(第一章)提出研究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系统认知城市绿色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多维属性,以及显示在土地空间上的复杂结构形态;辨析影响绿色空间演进的自然力与非自然力,以及局限绿色空间规划的相关政策背景。第二部分为规划范式讨论:(第叁章)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范式实证经验,揭示现行法定规划体系对绿色空间应对不足之处。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融合多种规划思想和方法,提出生态整体规划思路,探讨与现行规划体系衔接的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建构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空间层次、规划阶段及核心技术、法理地位、总体目标、利用分类和规划程序),作为指导具体规划的基本框架。第叁部分为规划管控技术:结合番禺、宝鸡、眉山、重庆等地实践,围绕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单元叁个法定规划层次,解析各层次焦点问题,衔接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要求,明确各层次规划主要内容和目标,针对重点管控内容形成核心规划技术:(第四章)在城市规划区,考量绿色空间发展战略,制订结构规划,形成分区管制政策指引;(第五章)在中心城区,组织绿色空间功能,制订用地布局规划,集成“六图一表”规划路径;(第六章)在用地单元上,建立“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编制模式,对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和关联边缘地带提出关键指标要素体系和控规控制模式。第四部分为实施管理创新:(第七章)借鉴国内外绿色空间管理经验,提出完善管理“政策群”,优化管理“工具包”,创新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 刘春生. 河海大学. 2002

[2]. 包容性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张翔. 南京大学. 2011

[3]. BF规划院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 汤慧卿. 天津大学. 2007

[4]. 水利战略动态管理——水利战略形态转换研究[D]. 汪群. 河海大学. 2003

[5]. 温岭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研究[D]. 颜学军. 河海大学. 2006

[6]. 解析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J]. 潘玉明. 低碳世界. 2014

[7]. 国有水电勘测设计企业KM院战略规划研究[D]. 廖建坤. 云南财经大学. 2016

[8]. 流域综合规划研究[D]. 张增刚. 山东大学. 2016

[9]. 北海市水利现代化体系与规划研究[D]. 赵海虎. 浙江大学. 2003

[10].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叶林. 重庆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