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新大陆的发现,从那时起,人们就提出各种假说来解释欧洲人到达之前就存在的美洲土著居民的起源。直到今天,美洲人类的起源问题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也一直是人类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按大致时间线整理了关于印第安人起源的几种假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二十世纪之前古典虚妄的理论;二是二十世纪之后较为客观科学的理论。
一、古典虚妄的理论
(一)诺亚玄孙论
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时代,是《圣经》占绝对统治的时代,其影响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早期学者从《圣经》中寻找关于印第安人起源线索的蛛丝马迹也不足为奇。
十六世纪初期,人们慢慢开始肯定哥伦布到达的土地并不属于亚洲,而是一个前所未知的新大陆。然而,在圣经典籍中并没有提到新大陆及其居民,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人都对美洲居民的来源抱有疑惑。一些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研究学者认为,印第安人的起源与圣经和犹太人相关,其中流传最广的理论是由阿里亚斯·蒙塔诺①提出的,他认为大洪水之后"诺亚的两个玄孙阿斐和约巴是最初到达美洲的人类,前者到达了今天的秘鲁地区,后者则去了巴西地区" ②。
(二)俄斐论
据《圣经·列王纪》记载,在公元前十世纪所罗门王统治年间,以色列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域横跨亚、欧、非大陆,它的版图东起幼发拉底河,西到西奈沙漠,北起叙利亚,南到红海。除了其智慧与财富为后人世代传诵之外,所罗门还留给了后世一个巨大的谜团,即《圣经》中记载的所罗门王采金运宝之地--盛产黄金和宝石的俄斐。地理大发现之后,西班牙人在新大陆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这让很多欧洲人提出了美洲(尤指秘鲁地区)即是俄斐的假说。哥伦布本人也曾认为他找到了俄斐,在写给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信中提到伊斯帕尼奥拉岛时曾说:"这个岛屿……就是俄斐、乌法和示巴"(Esta isla es Tharsis, es Chetia, es Ofir y Ophaz e Cipanga)③。无独有偶,为了寻找印加人口中秘鲁西部一个充满黄金的岛屿,西班牙探险者阿瓦罗·德·蒙达尼亚在1567年从利马出发探险,到达太平洋西南部群岛时,因其财宝与圣经中俄斐王国的金银财富相当而将此地命名为所罗门群岛。
阿里亚斯·蒙塔诺也是新大陆-俄斐论的推崇者之一,他认为"所罗门和推罗王希兰统治时期的一些犹太人航行到了一个叫做俄斐的地方,这也就是后来秘鲁"④。阿里亚斯的理论很快传播到了大西洋彼岸,许多印第安学者对此极为推崇,在此影响下,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⑤也曾将印第安人和犹太人通过横向对比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两个种族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且都因此而推崇多神论"⑥。但是,与阿里亚斯不同的是,拉斯·卡萨斯并不认为新大陆就是《圣经》中的俄斐,他认为印第安人是消失的犹太人十个部落的后裔,这一理论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提到。
(三)消失的犹太人十个支派
在十六世纪,源于《圣经》的美洲人口起源理论受众甚广,同以上两中理论一样,"消失的十个支派逃亡美洲"的假说也源于《圣经》。
据《圣经·创世纪》第三十五章记载,神对雅各说:「你的名原是雅各;但今后你的名不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以色列才要做你的名。我是全能的上帝;你要繁殖增多,必有一国、集团之国、由你而生,必有君王由你腰肾中生出。我所赐给亚伯拉罕和以撒的地,这地我必赐给你、和你以后的苗裔。」⑦按《创世纪》第四十九章雅各对儿子的预言和祝福的顺序排列,分别为:流便、西缅、利未、犹大、西布伦、以萨迦、但、迦得、亚设、拿弗他利、约瑟、便雅悯。雅各的长子流便因污秽了父亲的床而被剥夺长子的名分,约瑟被定为长子。按犹太人的传统,父亲把产业分给儿子的时候,要多加一份给长子,因此约瑟多得一份产业。约瑟的两份家产,分别由其子以法莲和玛拿西继承,而利未则成为耶和华拣选的祭司,不参与分配土地,住在其他支派之内。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便由此诞生,包括流便、西缅、利未、犹大、西布伦、以萨迦、但、迦得、亚设、拿弗他利、玛拿西、以法莲、便雅悯。据《启示录》第七章记载,起初以色列子孙各支派中受神印的共有十四万四千人,每支派各有12000人。经历多方迁徙,古以色列人最终定居迦南地,并于公元前1020年,建立君主制国家,便雅悯支派的后人扫罗任第一位国王。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联合王国历经扫罗、大卫、所罗门三王后达到了其鼎盛时期。据《圣经》记载,所罗门王在晚年挥霍无度,奢靡成风,招致了民众不满。所罗门王死后,罗波安即位,以色列北部的支派不服其统治,其中九个支派(流便、以萨迦、西布伦、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玛拿西、以法莲)以及利未支派一部分的组成了北方王国,而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以及利未支派的另一部分成员则仍然忠于罗波安,组建了犹大王国。
公元前732年,亚述王提格拉斯·帕拉萨三世⑧入侵大马士革和以色列,吞并了流便、迦得、玛拿西、拿弗他利的领土以及以法莲的部分地区。《列王纪下》第十五、十六章有记载说,这些支派的居民都被驱逐流亡到亚述。公元前727年,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去世,其子萨尔玛那萨尔五世继位不到五年即被萨尔贡二世⑨取而代之。公元前725 - 720年,亚述再次入侵,攻陷了以色列的首都撒马利亚,北方王国灭国,以色列只留下犹大王国的犹大、便雅悯以及部分利未支派的居民。
据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以色列·芬克尔斯坦⑩估计,在提格拉·帕拉萨三世、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和萨尔贡二世统治下的两次驱逐期间,只有五分之一的北方王国人口(约四万人)被迫流亡出境,也有一大部分人逃到了南部的耶路撒冷?。那么北方王国十个支派的大部分人口的去向就成了谜,也由此产生了关于"消失的十个支派"的种种假说,认为他们在战乱中分散逃往了世界各地,包括非洲西部、日本、南美洲等地。有学者认为这些支派曾经由亚洲中部到达中国,再通过白令海峡到达墨西哥。
1650年,一位名叫托马斯·索罗古德的英国传教士出版了一本名为《犹太人在美洲或美洲人源起犹太人种的可能性》?。索罗古德认为北美人口是十大失落部落的后裔。"拉斯·卡萨斯、杜兰教父和葡萄牙犹太教教士马纳塞斯·贝·以色列等人都试图证明,这十个支派逃到了美洲。在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纪,都有人赞同这一说法,其中劳德·金斯博罗格是最后且最有名的一位"?。值得一提得的是,第一位到美洲进行全面考察的德国著名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也是这一理论的拥护者。
(四)亚特兰蒂斯-美洲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对话录》中记录由他的表弟柯里西亚斯所叙述的亚特兰蒂斯的故事:亚特兰蒂斯是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岛国,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70年,位于"海格力斯之柱" ?之外的大西洋中,在一个"希腊人的船难以到达的地方"。大陆上出产无数的黄金与白银,大陆中央有肥沃的平原。大陆的居民拥有数不尽的宝藏,用不完的财富,也有精巧的建筑技术,和其他高度的文明,但却因为腐化而走下坡,之后在一万二千年前有大地震和洪水相继发生,在一昼夜之间,沉到海底。
柏拉图口中的亚特兰蒂斯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遐想,古往今来有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学者企图找到传说中沉没在大西洋中的大陆,并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猜想与学说:克里特说、南极说、直布罗陀说等,其中就包括美洲说。
其实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学者们更倾向于把亚特兰蒂斯归结于哲学隐喻,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理想国"的概念。新大陆发现后,历史学家开始把亚特兰蒂斯和美洲联系起来。第一个提出美洲即亚特兰蒂斯的是弗朗西斯科·洛佩兹·德·高马拉?。1556年,奥古斯汀·德·萨拉特?声称美洲具有《对话录》中描述的大陆的所有属性,亚特兰蒂斯岛从直布罗陀海峡向西延伸,疆域包括北美与南美。同时提出亚特兰蒂斯居民曾到达美洲的观点。此外,他还认为柏拉图在描述亚特兰蒂斯时提到的9000"年"其实是9000个月,即750年?。
也有部分学者因奥尔梅克人的巨石雕像而联想到亚特兰蒂斯。这些雕像具有宽鼻厚唇的特征,与其他美洲印第安人大相径庭,却与非洲原住民非常相似。"有研究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由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西渡大西洋后于美洲东部沿海建立;而若结合地理位置距离、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古代的历史文献考虑,则似乎只有'亚特兰蒂斯帝国'这一条较为合理的解释"。?
(五)腓尼基人曾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
众所周知,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是古代最著名的航海家与商人,他们的船只曾游遍地中海的每一个角落。基于腓尼基文字与某些美洲文字的相似性,有学者认为在哥伦布之前2000年,腓尼基人曾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从大西洋航行至美洲。"霍恩在1562年,阿弗朗什主教怀特在1679年,科特·德·赫维林在1778 - 1784年,加法雷尔在1875年,分别发表文章,主张和捍卫这一建立在'古怪的语源学或虚幻的相似'基础上的理论"?。
(六)阿根廷起源说
十九世纪末,阿根廷人类学家弗洛伦蒂诺·阿梅吉诺?提出了一个关于美洲人起源的假设。他认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从这里迁移到世界各地,并以一具在阿根廷发掘出土的头骨作为理论依据。具体来讲,在第三纪时潘帕斯草原上曾有一种哺乳动物,因觅食需要进化成为四肢直立行走的智人。这一理论在1879年在巴黎举办的第一届美洲人国际大会上被提出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然而,这一骗局很快就被揭穿,阿梅吉诺的理论也随之不攻自破。1908年,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克斯·赫尔德里亚?用强有力的论据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1)他发现用于佐证的骨骼遗骸并不属于第三纪地质层,而是第四纪;(2)当时并没有将美洲与旧大陆联系起来的"洲际桥梁"。(3)那些化石遗骸是美洲猿猴与现代人类骨骼的混合物。
(七)埃及起源说
二十世纪初,英国曼彻斯特学派的格拉夫顿o埃利奥特o史密斯?倡导的"泛埃及主义"认为古埃及是世界所有文明的唯一发祥地,全球各地的巨石文化都是古埃及文化传播的结果。鉴于美洲文化与古埃及文化在太阳崇拜、金字塔、大洪水传说等方面的诸多相似性,有赞同"泛埃及论"的学者推断,美洲人的先祖是埃及人,而埃及文化自公元前八、九世纪起,经阿拉伯等国传到印度尼西亚、大洋洲,再由太平洋北部传到美洲。
二、现代客观科学的理论
(一)单一人种论
十六世纪末,一位西班牙耶稣会的会士何塞·德·阿科斯塔首次提出亚洲人种迁移至美洲这一理论雏形的人,但阿科斯塔仅是提出怀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二十世纪,亚历克斯·赫尔德里亚在他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最为广泛接受的美洲人口起源理论之一 -- 单一人种论。
在第四纪冰川期(更新世),冰川覆盖了大量水域,海平面大幅下降,大量海底陆地露出水面,白令海峡形成"大陆桥"连接着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与阿拉斯加的西沃德半岛,沟通着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赫尔德里亚认为,在更新世晚期,大约公元前一万两千年左右,古蒙古种猎人是最早一批越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土地的人类。移民潮首先进入北美阿拉斯加的尤肯山谷,随后慢慢分散到整个美洲大陆。赫尔德里亚支持美洲人种单一起源论,他认为不同时期不同分支的蒙古人种到达美洲的时间也各异,生存环境也有差异,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美洲人种,但印第安人的分支玛雅人、克丘亚人、巴塔哥尼亚人等人种都有共同的起源,即亚洲蒙古人种。
亚洲移民理论的成立主要是基于亚洲人种和美洲印第安人之间的人类学相似性:黑色直发、蒙古种具有内眦褶且向外上稍斜的眼睛、宽而突出的颧骨、铲形门齿等众多相似的特征。这一理论还提出了著名的"蒙古斑"理论--许多亚洲与印第安婴儿刚出生时由于先天性色素沉着会在腰部、臀部、背部的青色斑片,随着婴儿生长,蒙古斑转淡或消失,而这种蒙古斑在其他人种的婴儿身上则很少见,由此推论蒙古斑也是印第安人为亚洲人种后裔的一个依据。
虽然亚洲人种的移民路线确实被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可,但赫尔德里亚的理论也受到了多方质疑,而其中受质疑最多的点就是单一人种起源。其反对者保罗·里维特?和蒙德斯·科雷亚?都持有多人种论观点,认为除蒙古种外还有其他旧石器时代的移民群体到达美洲,如美拉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多人种论
赫尔德里亚把美洲人口的起源归结于单一的蒙古人种移民,与此相悖的多人种论则认为,美洲印第安人是多个人种移民迁徙的产物,包括亚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美拉尼亚人种以及波利尼西亚人种,有一部分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另一部分则穿过太平洋到达美洲。
保罗·里维特从生理特征(包括体型、皮肤颜色等)和语言文化特征等方面对亚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美洲人种进行了相互对比,并以此数据作为其理论支撑,来寻找到达美洲的移民路线。里维特辩称,除了亚洲人种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以外,美拉尼西亚人和波利尼西亚人也曾跨过太平洋到达美洲。按照里维特的说法,在全新世初期,美拉尼西亚的黑人曾乘坐独木舟穿过太平洋抵达中美洲,随后分散到美洲大陆的其他地区;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土著居民毛利人也曾利用其出色的航海技术穿越太平洋、到达南美洲西海岸。里维特发现波利尼西亚文化与安第斯文化之间存在诸多相似性,例如秘鲁克丘亚语中存在类似于毛利语的单词、两种文化中都有辣椒烤肉的烹饪方式、有相似的传说等等。
蒙德斯·科雷亚认为澳大利亚人曾使用简单的木筏到达塔斯马尼亚岛、奥克兰群岛和南极洲。而南极洲曾在全新世的大西洋期(也称气候适宜期,距今约9000到5000年)享有"最佳气候",在这期间穿越南极洲并非不可能。经过几个世纪的南极之旅,澳大利亚人抵达了火地岛的合恩角,最终定居在巴塔哥尼亚。
科雷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巴塔哥尼亚与火地岛地区人类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之间存在外貌、语言方面的相似性,其血型、颅骨形态、抗寒能力、共同的语言词汇、类似的乐器等都具有共同点。保罗·里维特也曾在他的《美洲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对科雷亚的理论表示赞同。
多人种论也是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美洲人口起源理论之一,众多的迁徙者在到达美洲后经过混血,形成了今天的美洲居民。
三、结束语
从中世纪到现在,关于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假说和理论经历了由虚妄到科学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这与时代背景以及科学的进步息息相关,可以说每个理论都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十六世纪《圣经》居于统治性地位,对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直接导致在接触新鲜事物时人们习惯性地从《圣经》中寻找答案,由此产生了关于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诺亚玄孙论、俄斐论、消失的十个支派论;而与此同时,十六世纪的西欧正处于向近代社会的过渡阶段,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提倡科学求知,思想前卫的学者们开始摆脱《圣经》的桎梏、以全新的视角来探索世界,腓尼基人起源说、亚特兰蒂斯-美洲论应运而生;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结束后,科学技术也随着思想的解放不断发展,为诸多新理论提供依据,而在"理性主义"思潮的引领下,全新的理论总是基于一定论据之上的,尽管某些论据并不具有坚实的科学根基也经不起推敲与科学验证,腓尼基人起源说与阿根廷本土起源说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至于"泛埃及主义"就更加牵强附会了,这种把全部人类社会归结为文化一次性产生、传播转移到世界各地的极端传播主义很快被淘汰;二十世纪,自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文社会的探索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人们开始科学地看待世界,美洲印第安人起源学说也进一步接近真相,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单一人种论与多人种论发展成为大众所熟悉、认可的主流理论。
综合本文整理记录的各种假说与理论,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美洲本土并非是人类的起源地,从未存在"美洲本土人"这一人种,现今的美洲土著人其实都是由其他人种移民迁徙而来;(2)在美洲人口与大洋洲土著人口存在无可辩驳的相似性的基础上,赫尔德里亚的单一人种论值得推敲与质疑。而据1996年南美洲考古新发现,20世纪初在在巴西与哥伦比亚出土的古印第安人头骨与澳大利亚原始土著人的头骨构造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这一发现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验证,但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单一人种论为假;(3)美洲印第安人中,亚洲蒙古人种的特征最为明显,而就蒙古人种曾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这一点,单一人种论与多人种论也已经达成共识。
注 释
①贝尼托o阿里亚斯o蒙塔诺(Benito Arias Montano,1527 - 1598),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希伯来语言文化学家、生物学家、多语种作家。
②Arias Montano, Libro de la generación o regeneración del hombre o acerca de la historia del género humano (ed. de Fernando Navarro Antolín), Huelva, Universidad de Huelva, 2000, p. 243.
③Cristóbal Colón, Textos y documentos completos(ed. Consuelo Varela),Marid, Alianza Editorial, 1989, p. 311.
④Jesús Paniagua Pérez, Arias Montano, su teoría de Ophir y los cronistas de Indias, en La impronta humanística (ss. XV-XVIII) Saberes, visiones e interpretaciones, Palermo, Officina di Studi Medievali, 2013, p.242.
⑤托洛梅o德o拉斯o卡萨斯(Bartolomé de las Casas,1474~1566),西班牙天主教神甫,历史学家, 曾参加哥伦布的第三次航行,著有《印第安人史》,严厉谴责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屠杀印第安人的罪行。
⑥Bartolomé de las Casas, Apoligética Histroria, Madrid, Aliazan, 1989, c.CLXIII.
⑦吕振中:《吕译新约圣经》,北京,燕京大学宗教学院,1946年,创世纪35:10、35:11、35.12。
⑧提格拉o帕拉萨三世(Tiglath-Pileser III,公元前745-727年在位),世界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领导了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大规模、系统化的军事改革。
⑨萨尔贡二世(Sargon II,公元前721~前705)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之子,在其皇兄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因损害神庙祭祀的利益而被暗杀后,即位为亚述王。
⑩以色列o芬克尔斯坦(Israel Finkelstein,1949年~), 以色列的考古学家、学者,特拉维夫大学考古研究所所长。
?Israel Finkelstein, Neil Asher Silberman, La Biblia desenterrada:Una nueva visión arqueológica del antiguo Israel y de los orígenes de sus textos sagrado (Traducido por José Luis Gil Aristu), Madrid, SIGLO XXI,2012, p.205.
?Thomas Thorowgood, Jews in America or probabilities that the Americans are of that Itace.
?保罗·里维特:《美洲人类的起源》中文版,朱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史绪》第4页。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 1859年),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十九世纪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是著名的博物学家、发现者,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威廉·冯·洪堡的弟弟。1799年至1804年间,亚历山大·冯·洪堡到南美洲旅行,进行其第一次科学考察。
?海格力斯之柱(Columnas de Hércules):西方经典中用来形容直布罗陀海峡两岸边耸立海岬的短语。一般认为,北面一柱是位于英属直布罗陀境内的直布罗陀巨岩,而南面一柱则在北非,但确切是哪座山峰一直没有一致说法。
?弗朗西斯科·洛佩兹·德·高马拉(Francisco López de Gómara,1511 - 1566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以其详细描述十六世纪科尔特斯征服美洲的作品而闻名。
?奥古斯汀·德·萨拉特(Agustín de Zárate,1514 - 1585年)西班牙编年史家、历史学家,曾担任卡斯蒂利亚委员会的会计师,1544年开始就任于秘鲁总督区。
?Agustín de Zárate, Historia del descubrimiento y conquista del Perú, Amberes, 1555.
?引自"维基百科:亚特兰蒂斯"。
?保罗·里维特,前引书,《史绪》第4页。
○21弗洛伦蒂诺·阿梅吉诺(Florentino Ameghino, 1853 - 1911年),阿根廷博物学家、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动物学家。
○22亚历克斯·赫尔德里亚(Alex Hrdlicka,1869 - 1943年),捷克人类学家,第一位正式提出并记录"美洲印第安人为亚洲人种种族迁移的产物"这一理论的科学家。
○23格拉夫顿o埃利奥特o史密斯(Grafton Elliot Smith,1871-1937 ) 是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埃及学家,二十世纪初极端传播主义的代表人物。
○24保罗·里维特(Paul Rivet,1876 -1958年),法国人类学家,多人种论的提出与支持者之一。
○25蒙德斯·科雷亚(António Mendes Correa, 1888 - 1960年),葡萄牙人类学家,美洲人口起源于大洋洲论的提出者。
○26陈太荣、刘正勤:《南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新说》,《拉丁美洲研究》1997年第5期。
主要参考文献
[1]保罗·里维特:《美洲人类的起源》中文版,朱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陈太荣、刘正勤:《南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新说》,《拉丁美洲研究》1997年第5期.
[3]吕振中:《吕译新约圣经》,北京,燕京大学宗教学院,1946年.
[4]马丁·吉尔伯特:《五千年犹太文明史》中文版,蔡永良、袁冰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5]杨金梅:《论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滁州师专学报》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
[6]Jesús Paniagua Pérez, Arias Montano, su teoría de Ophir y los cronistas de Indias, en La impronta humanística (ss. XV-XVIII) Saberes, visiones e interpretaciones, Officina di Studi Medievali, 2013.
[7]http://www.smu.org.uy/elsmu/comisiones/reencuentro/conferencia_primeros_pobladores_america.pdf,2018.12.25
[8]https://www.monografias.com/trabajos100/origen-primeros-pobladores-america/origen-primeros-pobladores-america.shtml, 2018.12.28
[9]https://espanol.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917125037AATuFrw&guccounter=1, 2018.12.30
论文作者:卢 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美洲论文; 人种论文; 支派论文; 起源论文; 理论论文; 以色列论文; 印第安人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