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学习参与度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学生参与的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
参与度即“有效参与”,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学生参与涉及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的活动。行为参与指学生在教学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包括听课、参与讨论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工作表现以及课外所花的时间等。认知参与指学生在教学中使用的反映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三者密不可分,积极的情感通过学生的认知过程影响学生的行为参与;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并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做出决定时更有效的深思熟虑。
可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过程的基础,是课程达成的基本动力。那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二、学生学习参与现状及其成因
为了了解学生课堂的学习参与现状,我以课堂听课情况为主要调查内容,对我校二年段四个班级208个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收集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表现,了解参与的原因及动机,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调查的结果与分析如下:
影响低年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首先是学生方面的原因: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有的学生参与意识比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对于学习任务不明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其次是教师方面的原因: 或是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从心底里不接受教师,自然不会积极投入学习;或是教学方法方法单一,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久,很容易走神;或是课堂评价跟不上,不能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参与学习与不参与学习没有区别,不能激励学生达到学习的兴奋点。
三、提高参与度、落实有效教学的思考
1.备课中增加趣味性环节,让学生乐于参与
孔子早已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学习为一种快乐事,获得情感和体验的满足。小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颖的、感兴趣的和易引起情绪体验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在“趣”字上多下功夫,力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从而极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获得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自主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参与其中。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我校有位老师就将旅游情境创设贯穿于整个堂课,利用多媒体的音画效果将学生引入一次虚拟的神奇之旅,让学生在有趣的体验中学习探究,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专注。又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获得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课堂上提供先学的时空,让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需要积极的情感参与推动,就如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的:“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经常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感,产生逃避的心理,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的主动性。要避免学生对陌生的学习内容产生恐惧感,就要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粗浅的“底”。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先学的时空,培养先学的意识,让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起点,有一定的准备,有一定的感知。当学生明确了自己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来参与学习。学生将自己先学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交流后,又会获得优越的成就感,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没有形成,提供给他们先学的时空主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容易做到的部分。比如识字的教学。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主识字的方法,而且懂得使用如字典这类的工具书。因此,对于需要掌握的生字,我采用了“小老师式”的教学方法。在每次生字教学时,我都布置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联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上课教生字时,我让全班同学以开火车形式,每人教一个生字,教的内容涉及字音、字形结构、意义、组词等各个方面,由学生自己确定每一个字应掌握的重点。这样,我就把生字教学的任务分解到了每位同学的身上。由于同学们在教生字前都自学过所有生字词,实际上这一“生教生”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复习巩固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互教互学而得到深化提高的过程。教师则成为一个与其他同学身份相同的学习者,以便放手让学生进行教学及参与辩论;其次,教师以“生”的身份,对于一些模糊的认识进行质疑,引导讨论,辨正驳失;再次,教师还是一名“小老师”的坚强后盾,对于进行生字教学的学生所提的每一个问题及遇到的疑难总是积极举手,并与他们约定,在没有同学能够回答或没有同学愿意回答时,可以指名的方式由老师回答,以增强教生字同学的信心,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这样的先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习能力也得到训练与提高。
3.教学中明确学习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与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甚至受益终生。低年级是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要求,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认真检查等等。这些具体要求如何让学生明确呢?首先是正面引导,低年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对老师有特殊的依赖心理,几乎无条件地信任老师,认为只要是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巧用对老师的依赖性,循序诱导,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肯定的赞扬。比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使学生学会倾听”,主要是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倾听,同时可以采用激励、仿效、示范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倾听,善于倾听;其次是榜样示范,小学生学习动机较简单,他们好好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表扬表现得好的学生让其他学生明白自己该怎样做才是好的,才能受到老师的表扬。比如“某某同学听得可真认真啊!”“某某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啊!”等等,其他学生听到了就会跟着一样做到。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心理学》。
[3]宋继东《在生本教育实践中体现童年的美》。
论文作者:林秋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学生论文; 生字论文; 老师论文; 情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