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品位与图录编纂——读《广东百年图录》所想到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录论文,广东论文,品位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部撼人心弦的历史画卷,
这是一曲催人遐思的世纪咏叹。
当我展开这部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纂的《广东百年图录》(注:《广东百年图录》 系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纂,李昭醇、倪俊明主编,8开本,上下卷,2002年11月由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下简称《图录》)的时候,面对这一段段尘封久远的往 事与一幅幅记忆犹新的图景,我既为这南粤大地的波澜跌宕、沧海桑田而感慨万千,也 生发了对历史图录编纂有关问题的若干思考。
一
图像(注:原指画成、摄制或印制的形象。本文所称近代以来的图像,主要系指摄影图 片。),是凝固的历史。以图载史,以图证史,历来为史家所重。作为人类历史记忆中 比较直接和真实的一种信息载体,图像不但与文字一样记录和传达信息,而且扩大了文 字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际功能,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它比文字更形象、 更生动、更直观,表达的内容也更丰富。
图像的独特价值,古人早有论述。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著名的《通志》中以敏锐的眼 光,形象而深刻地强调了图像的重要作用:“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 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 学,学亦易为功。”(注:《通志》卷七十二·图谱略第一,台北新兴书局,1965年影 印本,第837页。)郑樵的这种“左图右书”,图、书并重的治学主张,对后人颇具启示 。当然,郑樵这里所称的“图”,当指手绘之图。现代文学家鲁迅也对图像产生过浓厚 的兴趣,他曾耗费巨大精力搜集汉唐画像石刻拓片数千种,编纂《六朝造像目录》。进 入近代以来,由于银版摄影法的发明(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摄影法——达盖尔(Dagu erre 1789~1851)式照相法,发明于19世纪30年代。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就用 这种银版照相机拍摄了广州城全景图(见本书第2页图3-4),这也是迄今发现的由外国人 在中国所拍摄的最早照片之一。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85年,第350页。),摄影逐步取代了人工绘画,其文献价值比之传统的绘画 更直接、更真实、更精确,所赋予的内涵也更丰富,成为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民 国时期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新广州》、《中华景像》、《抗战建国大画史》等 ,就为我们保留下一批珍贵的历史镜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图像——这 里指的主要是摄影图片——的独特价值,在相当程度上被国内学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 相对于文字著述而言,图像充其量也仅仅是作为插图或点缀版面之用,比较系统的有学 术品位的图册就少得多了,蕴含丰富原始资料和文献价值的图像往往被学者摒弃在研究 视野之外。
改革开放之后,这种“重书轻图”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改变,图像类的出版物开始在图 书市场上占据较为突出的份额,而且出版种类繁多。除了数量甚为可观的人物、风光影 集和各类专业图录外,还出版了不少全国性综合类的图册,如《旧中国掠影》、《新中 国大博览》、《目击中国100年》、《图片中国百年史》等,也出版过许多区域性的图 册,如北京的《帝京旧影》、天津的《旧城遗韵》、杭州的《西湖旧踪》,以及《武汉 旧影》、《近代上海繁华录》等。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舞台的广东,前几年也出版 过几种质量不错的反映广州历史的图册,如《广州旧影》、《百年广州》、《广州历史 文化图册》等,但均有地域或篇幅的局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以广东 全省为辑录对象的全景式大型图录,则几为空白。实际上,近20年来,我国的史学工作 者有关广东地方史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从《简明广东史》、《广东通史》到《广州简 史》、《广州通史》,从《广东省志》到《广州市志》,还有不计其数的专门史著作, 但这些几乎都是纯文字著作。因此,当20世纪的帷幕悄然落下的时候,当人类跨进21世 纪门槛的时候,回眸近代广东的世纪风云,领略百年南粤的人文风采,梳理这大千世界 一个个永恒而真实的瞬间,就成为新世纪史学工作者的一种责任。这既是历史图集本身 的价值所在,也可从另一个侧面与文字性成果相映证,为人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广东的地 方历史文化提供一份必要的参照。《广东百年图录》的编纂和出版,显然是适时和必要 的。
二
在我们讨论一部严肃的大型历史图录编纂的时候,不管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如何,首先 需要考虑的恐怕还是它的学术品位。图录的学术品位在一定的意义上决定了该书的主题 选择与框架设计。
一部有学术品位的历史图录,并非是历史图片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历史现象的无序陈 列,而是以清晰的线索和明确的主题贯穿始终的历史图卷。《广东百年图录》时间跨度 长达一个世纪,所收图片近4000幅。如何从浩瀚的文献资料中浓缩这段历史,用什么样 的线索贯穿这一世纪画卷,既要求在宏观上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相衔接,又同时 具有广东百年历史变迁的轨迹与特点,或者换句话说,为本书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编著 框架,是考验编纂者的学识与眼界、衡量这部大型历史图录学术品位的一项重要标志。
19世纪中叶以来的百余年,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变化最为急遽、斗争最为激烈 的时代。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更被时代的激流推到历史的浪峰。从鸦片战争、维新变 法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林则徐、洪仁玕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从容闳、郑观 应到黄遵宪、陈启沅、詹天佑;从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巧明火柴厂到近代中国最早的留 学生、最早的近代报刊……,这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这一个个卓尔不群的闪光 名字,这一桩桩引领风骚的新生事物,无不昭示着广东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不凡 角色。这就涉及到百年广东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民生等领域的方方面面。《图 录》的编纂者正是基于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的清醒认识和对百年广东历史发展线索的 宏观把握,紧扣两条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一条是积极投身反抗西方列强侵略,推翻 封建专制王朝统治,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另一条是 积极向先进的工业文明学习,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行动,凸现广东作为近代西方文明 最早传入地、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特殊地位。据此,《图录》以 时间为序,除了以“引子”为名用一个独立的章节对1900年以前的广东进行必要的回顾 与铺垫(共176幅图片)外,全书将这20世纪的百年广东清晰地划分为既相互关联又截然不 同的前后两个50年。前50年(即上卷)包括了1900~1911、1911~1916、1917~1923 、19 24~1927、1927~1931、1931~1938、1938~1945、1945~1949共8个历史阶段,收图18 89幅。在后一个50年(即下卷)中,本书从广东的全境解放、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开始,直到改革开放、即将跨越新世纪门槛的前夜,将广东划分为1949~1956、1957~1 966、1966~1976、1977~1978、1979~1989、1990~2000等6个历史阶段,共收图1965 幅。尽管作者没有给每一阶段标立名目,但细心的读者不难从中体味到各个时期广东历 史的性质和特征,以及与近代以来广东历史发展的契合,从而达到线索清晰、主题鲜明 的效果。正是由于建构于比较扎实的史学根基之上,才有可能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历史现 象中梳理出突出的主题与清晰的层次,在如此浩瀚的文献资料与尘封泛黄的老照片中淘 出闪光的亮点,在宏观上把握其历史的搏动,做到举纲抓目,寻本朔源,繁而不杂,多 而不乱,给人以百年广东的视觉震撼与富有启迪的理性思考。可以说,这也是衡量该书 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此外,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史书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长处,设计 了以时间为经,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民生等主题为纬的编撰体例, 既可以大体统览某一历史阶段的全貌,也可以了解某一事物发展的过程,条理清晰,科 学性强,避免单纯按时间编排而难以窥探某一事物全貌的弊端,全方位地展示了百年广 东兴衰更替的历史轨迹。
三
一部严肃的大型历史图录的品位,除了体现在编者的学术定位与总体构想的宏观把握 外,归根到底还是要先决于图片本身的价值。图片作为当时历史的一种真实记录与再现 ,蕴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信息而成为永恒的瞬间。翔实、丰富、系统的图片资料,是图 录编纂的基础,也是其学术价值的重要体现。有时一幅真实生动的照片,其内涵与意蕴 ,犹胜万语千言。
对于《图录》的编者来说,他们是幸运的。本书的所有图片均来自编纂者的所在单位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中山图书馆是一家具有90余年历史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其建馆几与本书所反映的“百年广东”同步,系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图书馆之一,藏书 达400多万册,其中又以多达30余万册的广东地方文献著称。笔者曾先后主持、参加过 多项大型图书的编纂工作,长期利用该馆的文献资料,对其馆藏略有所知。当然,有了 丰富的馆藏,还须经过繁复的“深加工”——图片的搜集、考证、甄别、取舍、分类、 解读等等“工序”,可谓是一项十分费力的系统工程,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据悉,《图 录》的编者自1997年起先后花了近五年的时间,披阅了数十万册的文献资料和数万张历 史图片,包括清末至2000年的原始照片,中文、英文、日文图书,各个历史时期的杂志 、报纸、机关报告、行业专刊、学术调查、工程报告,以及票券、传单、商标、火花、 广告、明信片等珍贵实物,从中初选了近3万幅图片,最后再反复排比、精选出3854幅 具有较高代表性的图片,力求全景式地展示百年广东的历史图卷。可以说,如此丰富的 历史图片结集,在近年同类地方历史图录中是不多见的。
拥有如此丰富的馆藏资料,其分类、取舍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作为一本综 合性的图册,政治题材是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图录》也不例外。该书在反映重大政 治历史事件,保证重大政治事件不疏漏的基础上,也注意克服以往同类图册只关注正面 人物,忽视反面人物的片面做法,以客观、求实的态度,适当反映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 的活动和功过。与此同时,加大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民生与风俗等方面的 篇幅,特别注意搜集反映下层民生状态和市井风情的资料,从而使该书内容系统而丰富 ,成为一部反映百年广东历史进程立体的、直观的、形象的“百科全书”。这也可称得 上本书的一个特点。书中所披露的图片资料,据笔者所知,有相当部分还是鲜为人知的 。例如反映清末广东社会政治方面的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广州海珠炮台(该书第36 图,标注方式下同)、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府宅(38)、英法联军占领广州镇海楼和净慧寺( 39—40)等;反映清末民初广东经济、市政近代化起步历程的广州十三行全貌(72)、广 东兵工总厂(101)、广三铁路石围塘车站(237)、自来水厂(262)、先施和永安百货公司( 274—279)、民初扩建的惠爱东路、长堤大马路、永汉路(560—563)等。三四十年代部 分也不乏珍贵的画面,如广东海军司令陈策与陈济棠的争端(1074—1078)、陈济棠主持 祭祀关帝和孔子的活动(1142—1144);反映抗战初期日军飞机轰炸广州的血腥场景(117 5—1181)、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夫妇访问粤北(1672)以及广东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积极 准备参与抗战的动人画面。相对于清末民国时期来说,建国后的图片来源要丰富得多。 但是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个别历史时段的图片显得比较片面,如反映广东“文革 ”的历史图片就是一例。在前些年香港出版的历史图集《文化大革命博物馆》(注:杨 克林编:《文化大革命博物馆》,香港东风出版社,1995年。)中,广东部分就几近空 白,而当时的主流媒体留下来的镜头则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为此,该书编者 利用馆藏资料的优势,大量挖掘当时的非主流媒体的资料,从而比较客观、多角度、多 层面的凸现这段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至于遍布各个时期的反映下层民生状态和社会风 俗的图片,也同样令人目不暇接,倍感生动真切。
四
《图录》一书的学术价值还不仅仅体现在对百年广东历史的宏观把握和如此系统、丰 富的图片收录上,其对图片的解读与分期的“概述”,也颇具学术品位。
作为图录,图片本身的质量无疑是重要的,但同时,说明文字的辅助功能同样也不能 忽略。离开了说明文字的诠释,图片所具备的对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将大为削弱。编者 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历史、解读历史。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图录》作者对百年 广东历史脉络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该书基本上是只叙述史实和展示图片,将历史的真 相呈现给读者,而不作过多的评说(当然,图片的选择本身就是编者的一种意识定位和 学术倾向)。因此,全书近10万字的说明文字,并不渗杂游离于史实之外的议论与联想 。编者正是以其客观、真切、平实的笔触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这也正是编者的高 明之处。
综观全书,《图录》的编者基于对百年广东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对每幅图片进行细致 的考证和诠释,基本达到了准确到位而又简明扼要。编者特别注意挖掘隐藏在图片背后 的历史资料,以简约的笔触,就将图片相关的背景、缘由、意义等勾划出来,让读者在 读图的过程能对整个事件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而达到图文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其实,图录的文字说明是很见功底的。有时一段小小的文字说明甚至于短短的一句话 ,准确、到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尽管全书文字篇幅不多,但作者擅于吸收学 术界研究的新成果,融汇于有限的文字叙述之中,从而体现该书的学术含量。如长期以 来,史学界普遍认为发生于1841年5月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反 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场战斗”(17)。但该书根据学术界有关1833年淇澳岛居民反 英斗争研究的成果,在“引子”的概述文字和正文中及时地反映了这场带有特殊意义的 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称其“揭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序幕”(11)(注:杨水 生、刘蜀永主编:《揭开淇澳历史之谜——1833年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研究文集》,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又如1879年由广东肇庆旅日华侨卫省轩在佛山创办的巧明 火柴厂,通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火柴厂。但近期有学者考证在1877年12月11日 ,上海已有另一家民族资本火柴厂——上海制造自来火局。因此,本书将巧明火柴厂称 为“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火柴厂之一”(96-97)(注:黄振炳编著:《火柴盒上的中国百 年历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第1~4页。)。又如1924年发生的广州商团叛乱 ,不少论著均认定英国政府操纵与支持了这次叛乱。但最近有学者依据从英国国家档案 馆(PRO)查阅到的英国外交部原始档案,认为英国政府并未支持广州商团叛乱,商团叛 乱得到英资汇丰银行的暗中支持,但并不代表英国政府的态度。因此,本书有关商团叛 乱的说明文字也吸收了这一新的研究成果(685-690)(注:张俊义:《英国政府与1924年 广州商团叛乱》,见《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100~108页。)。这些也许仅 仅是一家之言,但显然《图录》的编者对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动态是很关注的, 并及时予以吸纳。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本书每一历史阶段中卷首的一则“概述”。也许,“概述”的形式并 非《图录》编者的首创,但本书的15篇“概述”,却是提纲挈领,简洁明了,颇值一读 。“概述”本身虽然看似游离独立于图片之外而自成体系,但却与“正文”——图片相 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读者准确理解图片内容提供了一把钥匙。图录的编纂不 宜有过多的文字说明,这大致上已是学界和出版界的共识。文多了,图片成了配角,不 成其为专门的图录;图而无文,或图多文太少,辞不达意,则对大多数读者而言缺乏必 要的引导或提示。如何解决图与文的这对矛盾?“概述”也许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研读这些“概述”,既能使读者在第一时间获取对该段历史的总体印像,又能对其间所 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所了解,梳理脉络,分清层次,把握重点,起着一种很好的导读作用 。这15篇“概述”加上“卷首语”与篇末的“后记”,以及刘斯奋为本书所作的“序言 ”,实际上就构成了全书的基本骨架,是一篇颇具份量的文章了。
当然,既然是图录,就有一个观赏性的问题。这就要求编者(当然也包括责任编辑)要 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图录》的编者在这方面显然是颇具匠心的(虽然图片本身的 立意、构图、用光等等方面主要为原创作者所为)。其装帧设计、制版印刷,给人以凝 重、大气、精美、得体的感觉。总体而言,《图录》既有历史的凝重感,又有时代的新 气息,尤以封面设计及外观包装为佳。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的是,《图录》一书还附送有特制的光盘,内有以简练的语言和 图像自动演示百年广东发展历程的《百年缩影》;有以正文时段相对应的15个专题图片 的《峥嵘岁月》;有以图片内容为序的《分类纪事》;有以事件划分的《专题导航》, 以及关键词搜索系统等。电子光盘的导入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和检索。这种图片、音 效、视频的多媒体结合,实际上是现代图录编纂发展的一种有益的新形式、新尝试,也 可称得上是与时俱进了。
五
编纂一部如此选题的大型历史图录,实在是一次艰辛的旅程,个中三味,非局内人似 难以名状。以笔者之浅见,从策划、创意到编纂、出版,《广东百年图录》是比较成功 的。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与文献价值,堪称近年同类图录中的佳作,相信对进一步 推动广东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本书也有其不足之处,也存 在若干值得进一步探索或商榷的地方。择其要者,试举数例——
其一,图片的文字说明仍有个别史实失误或不尽准确之处。例如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 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的正式签署时间为1984年12月19日,但本书却误为2月19日( 3381);而同页3382图香港政府派发的中英联合声明文本,当系草签文本,该图说明不 甚准确。又如第230页第901图关于广东省政府在广州奠基兴建中山纪念堂的时间,文中 所标1929年1月25日应为1月15日。文字的校对也偶有疏漏,如第5页第14图关于清末名 将关天培的籍贯“江苏山阴”,实为“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又如第870页的“概 述”中称,“在珠江三角洲,平均每65平方米就有一座现代化城镇”,文中的“65平方 米”当系“65平方千米”或“65平方公里”之误。尽管此类错漏并不多见,但也是一种 不应有的硬伤。
其二,“广东”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在历史上它应涵盖哪些地区?如何准确地反映其与 现有周边地区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仅以香港、澳门为例。从历史上看 ,英占、葡占前的香港、澳门地区,都曾隶属广东。本书的编者从传统的“省港澳”地 域概念出发,收录了数十幅有关港澳的图片,从1841年的英占香港(21),到1967年“文 革”期间的反英抗暴(2675-2678);从1980年的香港地铁开始投入营运(3261)、1982年 澳门的格兰披士大赛车(3472),到1980年代的中英、中葡关于香港、澳门前途问题谈判 (3380-3385)和1990年代末的香港、澳门相继回归(3831-3845)等等。这种辑录方式似已 超出了本书“百年广东”的概念,有“越界”之嫌,且收图确实多了一些。但如果换一 个角度从“粤港澳关系”入手,对有关图片重新进行精选、分类,以“关系”为切入点 ,并配以必要的文字(也可在“概述”或“编辑体例”中加以说明),或可比目前的这种 收录定位更准确、更精炼些。
其三,可能因为篇幅的关系或出版经费所限,书末欠缺诸如“广东百年大事记”、“ 征引书目”、“参考文献”以及“分类索引”等附录资料,从而削弱了本书的信息含量 和检索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给读者带来一些不便。上述欠缺 对于《图录》这样高品位的大型制作来说,似有美中不足之嫌,而对于某些特定的读者 群来说,则更有遗珠之憾——当然,并非对每一部图录都应有如此“完整”的要求,因 为对于编纂者和出版者来说,还有一个读者群的定位与成本核算的问题。
其四,关于黑白与彩色之争。也许是出于编者及出版者的某种特别考虑,《图录》全 书均以黑白为基调,故而近二十年来的精美彩色照片,也无一例外地制作为黑白版面。 虽说黑白制作的效果可能在于强调画面的历史感与凝重感,富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感 染力,但原有彩照的那种时代特征和特有质感,它的艳丽、明快、鲜活与冲动,却为之 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图片的观赏效果,更何况以彩色胶卷冲印黑白图片、或利用图像 扫描仪对彩色图片进行电子扫描——所带来的失真感觉。如本书下卷的“羊城八景”(3 507-3514),广州、深圳等地的城市新貌(3848-3854)以及大量的时尚民俗等,失真的感 觉尤为明显。此外,可能是编者有意于在有限的版面中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因而有的版 块收图过多,版面显得较为拥挤,影响了图录的整体审美效果。其实,有时版面的适度 空白也是一种艺术,可以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想象的空间。
末了,笔者还有一点题外之议——考虑到本《图录》现为8开本,收图3854幅,两卷本 ,售价1280元,如此制作定位,除少数图书馆、档案馆和个别有特殊雅兴的收藏人士外 ,一般读者似难以承受。建议可否考虑在现书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的需求,必要时另出 简缩版或普及版,如收图2000幅左右的大16开一卷本与大32开一卷本。如此则售价当可 降至每本300元(大16开本)与100元(大32开本)左右,既可增加读者面,又有经济上的效 益。对于《图录》的编纂者来说,其缩编的难度也不太大。这种做法在港台地区及国外 均有不少成功的先例,或可一试。
以上自属愚者之虑,有的也许还超出了本文应有的议论范围。对于《广东百年图录》 ,笔者也只是有幸先睹为快,匆匆一瞥而已。掩卷之余,思绪良多,信手记之,公诸同 好,并此就教于本书编者、读者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