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的困惑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困惑论文,双语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的民族教育中,双语教学已形成一定的体系,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对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各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促进民族的相互交流及共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体系,是我国民族教育正在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以及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正日益受到限制,但是,加强民族语言的教学仍然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民族语言文字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辛勒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各少数民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和必要的工具与手段,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民族都把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看着是本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载体,而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持有强烈的情感上的认同;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维系这个民族的重要纽带,失去了它,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认同。
在民族地区,重视对汉语汉文的学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已经成为各少数民族的共识。汉语汉文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集体的工具,并且如李维汉在1957年全国政协座谈会上所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汉语汉文的使用范围势必继续扩大,而日益成为我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工具。学习它,就更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往来,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就业、升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等等,再则,少数民族人民如果掌握了汉语汉文,就更有利于从汉语文化里面吸取一切有益的东西,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更快地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平。”(注:李维汉:《在1957年全国政协座谈会上的讲话》。)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共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和频繁。汉语汉文不仅仅是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也是他们获取国内外各种信息,学习和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共同发展、一齐进步的必要手段。
我们党和国家一向十分重视对民族语言的教育,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毛泽东同志曾指示:“应赞助他们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注:毛泽东:转引自1953年9月9日《人民日报·社论》。)。遵照党的政策方针,在民族教育的实践中,根据各民族的具体实际,既积极支持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又不断鼓励和提倡对汉语汉文的学习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双语教学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充分地体现了我党的民族平等原则。
我国民族教育中现行的双语教学主要有下面三种类型:一是对各阶段的课程教学,均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加授汉语汉文,尽可能提供学习汉语汉文的机会;二是对各阶段的课程教学,均使用汉语汉文教学,同时加授民族语文,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三是在小学阶段开设汉语汉文课程,通过“拼音学话,双语教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汉文听、说、读、写能力。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双语兼通或一通一懂,具体选用何种形式,应当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具体实际,以充分地保障民族教学质量及有利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前提,不能简单划一,或者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
我国的双语教学,推动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我党的民族平等原则,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教学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条件之一,而民族语言则是这一认同的重要表征。语言是一套重要的符号系统,通过这一符号系统,文化中观念、价值、准则和生活方式等等都得到传承和表达。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种语言的词汇通常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所处的文化生活环境,如藏语中对牦牛、牧草描写词汇就远远多于汉语中相应的词汇。不仅如此,根据“萨皮尔——沃尔夫假设”,语言和思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看法的差异。事实上,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验,在使用自己的母语和第二语言思考同一问题时,得出的结论却有一定差异。客观上,一种语言文字要求与其表达的文化内容一致,但我国现行双语教学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大多数都翻译于汉语的语文教材,尽管近年来也加入了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然而,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仍反映的是汉族文化,这就使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极不一致。现行民族语言教材中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严重地违背了社会语言这规律。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两种语言的精确对译也是不可能的,有的甚至无法翻译。这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无法完全达到通过语文学习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的目的,也使学生难以真正把握住以其民族语文语言为表征的文化、历史传统,从而丧失了语言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工具的功能。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汉文时,困难都很大,双语教学的目的一时难以完全达到,双语教学较长时期以来一直处在困惑之中。
从民族语言的学习来看,民族语言通常是民族学生的母语,他们的学习一般是在一岁左右时从口语开始的,到三岁时,已基本上掌握了这一语言的口语表达方式,而且语法系统已十分完备,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不断地强化,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的语义,同他们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与成年人交往的模式是一致的。通过口语这种形式,逐渐地掌握了文化规则;进入学校后,主要通过教材来学习语言,他们一下发现学校文化与家庭、社会文化有明显的差别。而且由于民族语文教材大都直接从汉语文教材中脱胎而来,其内容基本上也来自汉族文化,民族学生已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系统无法同化所面临的课文的语义,造成语言符号系统与语义系统的割裂。学生学习初期,不得不通过学习来重新建立或调整与语言符号相对应的语义系统,但另一方面,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大量时间仍与他们的家庭、社会交往,又不得不保持原先已建立起来的语言符号与文化相联系的系统。这样,民族学生就时常感到两种文化观念、价值、意义的冲突。
从汉语汉文的学习来看,困难也很大。少数民族初学者在学习汉语汉文课程时,在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中,无论是语言知识的准备,还是语言所反映的相异文化内容的感性经验之准备都不够。汉语汉文对他们来说是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其内容也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在学习初期,有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而且,少数民族学生所使用的汉语教材,几乎都是全国统编教材,他们不得不面临着与大中城市同龄汉族学生一样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一样的目的要求,这又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
总之,由于忽略了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学生对语言教材内容适应上的差异,双语教学尽管已形成一定体系,并在民族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真正顺利实施双语教学,完全达到教学目的,走出困惑,在教和学两方面,都还要不断地努力,双语教学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双语教学绝不单纯是教学上的事,它涉及到文化、语言、心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尤其是一系列有关民族语言的政策,以及一些民族自治地区现有的法规,要科学地实施双语教学,实现教学目的,这些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与修改都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双语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在正确政策、法规的指导下,根据本地与汉族文化交往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民族学龄儿童接受本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实际情况,着眼于现实和未来,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在充分体现语言平等的基础之上,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避免凭个人喜好而随意变更,逐渐形成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
其次,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里,双语教学要充分地考虑到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事实上存在的较大差异,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研究汉族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及个性,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地了解这两种文化,认识到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必要性,学习汉语对本民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双语学习成为一个自觉的过程。同时,掌握双语的民族学生也应该是接受双方文化的人,因此,在双语学习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达到语言符号与其文化内容相统一的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同两种文化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促进学生的双语学习,发挥双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最后,双语教学要走出现在的困惑,还应着手相关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少数民族语文教材不能直接从相关的汉语语文教材中翻译而来,这已成为共识。民族语文教材应建立在挖掘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能代表他们优良文化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并使其内容和形式尽量贴近民族学生的生活经验,减少两种不同文化在初学者内心的冲突,使语言符号与文化内容尽可能统一,达到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而使本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此外,还应重视少数民族语文课程学习的相关材料、读物的编写,仅有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增添必要的课外读物和辅导材料,为学生尽可能提供接触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汉语语文教材的编写,借鉴全国统编教材及其它地区和民族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现实情况,以及双语教学的模式及目的,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认真对待,才能为双语教学实践提供合适的教学蓝本。
标签:双语教学论文;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