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寿宁县第二中学 355501
摘 要:小学合唱教学是实现小学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合唱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思想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组织良好的合唱教学,能使小学生通过对合唱歌曲的学习和欣赏,真正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从而喜欢音乐,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合唱 小学美育 意义
一、前言
美育亦称立美、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在小学中实施美育,是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我们要关心他们的成长,抓住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政治教育思想、德育和智育的同时实施美育,以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合唱是一种古老而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欧洲,来自民众。合唱是集语言、音乐、演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演唱形式。同时合唱又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从音色、音准、节奏、声部、情绪、表演上无不要求参加合唱训练的孩子具有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合唱是最能使人受益的科目,因为它能够对所付出的努力给予最大满足的报偿……任何学校都有能力使合唱达到符合教育的标准,更进一步说,它同样对大众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小学开展合唱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在课内或课外通过演唱高尚、健康的合唱作品,可以唤起小学生积极进取,在心底积淀起对崇高、美好事物和目标的追求,学会控制,培养合格能力,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在小学开展合唱,是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的最有效的途径,同时合唱训练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在集体中的独立意识。
二、在合唱中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
合唱兼容提高音乐修养的两个途径——欣赏与实践。在合唱过程中参与的同学既是一位表演者又是一位欣赏者,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与体验,对音乐的旋律美、造型美和情感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在这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熏陶下学生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这正是合唱比其它音乐形式更有利于音乐教育的优势所在。合唱与欣赏结合的特点是参与者在艺术实践中欣赏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从而提高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1.在合唱歌曲的欣赏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有待加强,其理论研究的紧迫性自不待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拓展学生的欣赏范畴,在欣赏教学中做到以小见大,该放时就要放开,使曲目做到精而充分,在分析时要做到细而精。
首先我们要注重选材。作品在适合小学生欣赏水平的前提下,必须富有艺术表现力,能为小学生的感受提供形象性基础。如欣赏声乐曲《黄河大合唱》、《渔光曲》、《旗正飘飘》等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不仅使学生了解人声演唱中独唱、轮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和特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或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歌曲,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可以使学生对民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先进行闭目聆听,然后进一步地入情、入境地去体验和感受作品的情绪,品味民族歌曲的韵味,使学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获得美的享受,进一步感受少数民族风情,使同学们更加热爱祖国。其次我们还要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发挥想象。
这样,在合唱欣赏中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围绕学生歌曲教学的全面展开,通过多种艺术的交流排练,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在合唱歌曲的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合唱歌曲的教学中,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充分感受歌曲的情趣与风格。学生较难掌握、表达的某些乐句,甚至是某个节奏、某个音、某个字,或是歌曲中的某一片段,我们可以变其为审美教育的充分的教材,我们可以从旋律、节奏、歌词、呼吸等方面去分析它们、理解它们,从而更好地去表达歌曲的意境。在教学中采用轻快的教学手法,使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消化学习,留有深刻的印象。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才艺、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张扬。
艺术需要激情,艺术需要灵感,艺术需要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而艺术的创造过程是一个细致而又艰苦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宏观的把握,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艺术熏陶。我们应打破应试式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种种限制,以人为本,还学生一个自由、自我的学习天地,充分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在合唱排练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多声部歌曲的合唱排练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声音以及旋律的美感,对于篇幅较长的歌曲,可以着重在旋律、歌词上进行分析,有所针对地处理好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将歌曲中各种力度、速度变化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来。如果坐姿、站姿不规范,就不能用好的气息来歌唱。比如:在发声练习时,学生会出现抬高肩、伸下巴、吸气时会有响声等错误的歌唱姿势等,如果经过长期正确的训练,养成了良好的歌唱习惯,就不可能出现以上的现象,发声自然会正确,歌唱声音也会优美。热爱音乐的人,他会用歌声去表现生活,表现内心的喜悦,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在合唱中通过正确的演唱、名曲学唱去对学生进行陶冶,使学生情操、个人修养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其次在合唱教学中,更要注重和声训练,对学生进行音程训练,注重和弦的练习,声音的共鸣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乐曲的分析、作品内容等。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音乐潜力,在学习中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合唱中培养小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合唱是一种最直接可行、最能体现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素质教育载体。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音乐活动中的集体形式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从而使人感受共处的乐趣。这种集体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参与者在领略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同时,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和谐、协调、平等、包容、互补、扶助、团结、关心等人际关系的准则均在合唱活动中得以体现。合唱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具有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团结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分工合作,这在合唱活动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合唱是一种用人声音色编织起来的立体艺术,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协作。即个人服从集体、个性服从共性、群体服从指挥、指挥服从音乐的复杂调节过程。合唱活动中的“和谐”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团员之间、团员与指挥之间、各声部之间,合作无处不在,和谐是成功的保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合唱教育并不旨在合唱本身,而是归结到培养有机的、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学生在合唱活动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团结合作能力。
1.在齐唱或重唱中培养小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在小学的合唱教学中齐唱与重唱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合唱方式。齐唱、重唱等训练,体现了音乐艺术的整体性特点,无论齐唱或是重唱都要求学生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配合默契、听从指挥,这样的演唱训练,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精神培养的训练。
但是,在进行齐唱、合唱训练时,经常发现有的同学喜欢突出自己,有的同学则错误地认为唱得越响越好,有时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影响了合唱所追求的和谐统一的声音效果。因此,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相互配合,不要突出自己,声音要和谐,音量要均衡,大家要有合作精神。可让学生多欣赏,如合唱曲录音,并在进行训练时把学生自己的合唱声音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对比分析,从而懂得相互配合,才能获得较好的合唱效果,创造出最优美和谐的声音。
因此它可以培养学生整体合作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养成倾听整体歌唱的效果,适时调整自己的声音的习惯。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相互依赖的积极态度,明白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可缺的,只有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2.在和声均衡发声训练中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声均衡发声训练是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精神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要提醒学生和谐、悦耳的音响效果不是一个声部所能达到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的。从而使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关注集体。在合唱的和声均衡发声训练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自己站出来,倾听整体的和声效果。不光听自己的声音,也要听别人的声音,更要听到整体的声音。我们可以请各声部的学生自己来评价、体验。
3.通过一些活动和比赛来培养小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在实习期间,我曾参加过某小学的合唱训练,尽管节目有的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也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是同学们还是非常喜欢、非常兴奋。因为这毕竟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在自身基础上有了新的进步与提高的结果。所有参赛同学都认为本次活动有着非常的意义,纷纷说道:“我们还没演够,希望以后经常举办这类活动,我们还要参加。”“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太高兴了。”“通过上台演出,我的胆子大多了”等等。一些此次没有参赛的同学也表示:“下次我们也要参加,锻炼锻炼。”学生通过活动或比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这一切都是大家积极合作、团结一心的结果。使学生充分认识合作的价值,同时也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在以后的训练中会更加努力。因此合唱不仅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课程中的知识、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精神上获得解放,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精神,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从正面正确理解音乐艺术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四、在合唱中增强小学生的适应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大部分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很难融入到集体中去。我们在排练合唱的开始,发现有些学生看到很多人就不敢唱出声音,害怕同学的嘲笑,毫无自信;有些孩子认为自己唱得很好,就很大声音演唱,完全不去顾及别人的声音。这就反应出一个问题:现在的小学生太少参与集体生活,尤其是合唱这种集体表演,而一时无法适应需要迁就、包容、团结的合唱训练。因此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在合唱中声音个性的过于膨胀是最忌讳的。合唱的音色、音量、力度、音准、节奏来不得半点个人随意,演唱中的气息、咬字、吐字、行腔及情感的表达也要在共性中得到统一。这也是一名出色的独唱演员不一定是优秀的合唱队员之原因所在。
因此,当一个个性突出的人参加合唱训练后,他首先要适应整体的需要,不断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能过分张扬、随意、任性。而要仔细听清其它同学的声音,来合理地控制自己声音。在小学的合唱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让个别同学出来聆听的方式,来发现有些同学声音不足的地方,这样让同学之间互相地指出错误,可以使同学比较容易接受,从而更好地改正。同时,通过这种同学间的交流方式使同学们更好更快地适应这个集体。
五、在合唱中培养小学生在整体中的独立意识
合唱中的合作与独立是辩证统一的。合唱要求参与者既有表现作品的整体意识,又有独立的声部观念。合唱者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又要接纳不同的声部,合唱不是毫无主见的附和,不是滥竽充数,更不是闻声而动的“两边倒”。因此,当多声部交织进行时,合唱者必须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抵抗外来因素的干扰。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集体中,既要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包容谦让,又要互相监督、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经过长期合唱训练的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音乐整体感和独立的声部观念,而且感觉敏锐、分辨能力强。这对人的素质也是十分有益的。
参与合唱的艰苦训练,在集体演唱技能的不断提高中,个人技巧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追求艺术的完美,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就是主动向困难挑战的意志磨练过程。合唱队员与独唱演员相比,没有炫目的光环,享受不到个人荣耀,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与生活中不求闻达、只讲奉献的人是多么相似。这种超乎常人的毅力、涵养,又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总之,合唱作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多声部歌唱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负担的作用,从而认识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道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合唱活动,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团结,感到集体的温暖。它所具有的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能给人们以旋律美、和声美和情感美等美感熏陶。同时还能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完善了人格发展。使学生在今后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从音 《合唱艺术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2]蔡元培 《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3]马革顺 《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4]马梅 《从合唱的角度谈审美价值取向》.人们音乐出版社,2000年。
[5]赵洪恩 《艺术关育》.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年。
[6]顾建华 张占国 《美学与美育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7]贺志朴 姜敏 《艺术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论文作者:周春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合唱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音乐论文; 声部论文; 声音论文; 能力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9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