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临沭街道卫生院 276700
【摘 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 将90例ROU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45例。对照组:胆矾外敷、甲硝唑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方药。比较两组病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 从短期疗效来看,对照组治愈率为68.89%,实验组治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就远期疗效而言,对照组治愈率为75.56%,实验组治愈率为91.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ROU短期和远期均有较好的效果,比单纯西医疗法占优势。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观察
引言:
临床常见,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1]。西药治疗此病可以缓解病人的短期症状,远期治疗效果不突出,且此病治疗还没有特效疗法。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ROU,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 年 5 月 ~2015 年 5月至我院就诊治疗的90位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45人和对照组45人。对照组:男30例,女15 例;实验组:男 20 例,女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标准
1.2.1纳入标准
入选病人均符合ROU的诊断标准:①溃疡表面有“ 红、黄、凹、痛”特征,覆有黄色或者白色假膜,周边有1mm的充血红晕带,有明显的灼痛;②入选病人ROU发病至少有2次,且患病1年以上,每月复发1次以上;③ 病例选择的中医标准:体质较好,口疮多次发作,局部呈现红赤、疮周红肿明显、表面黄色白色分泌物较多,舌体质红、脉数有力。
1.2.2排除标准
①白塞病、肿瘤、真菌感染的病人;或创伤性溃疡、放射性等因素导致的口腔溃疡;②近3月内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的病人;③孕妇、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的病人和精神病患者;⑤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的病人。
1.3方法
①对照组:胆矾外敷、甲硝唑口服1次/d,10次为1个疗程,依病情注射2-3个疗程;②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方药。1剂/d,10d为1个疗程,间隔1周再服第2个疗程,依病情连服2-3个疗程。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知识或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χ2检验比较,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
2.1.1 短期疗效比较
三、讨论
ROU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营养因子缺乏、内分泌紊乱、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系。ROU发作频率高,经常影响交流、饮食、心情,给病人带来许多疼痛和心理困扰,对病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2]。及时控制病人的疼痛改善心理状况是单纯西医治疗的着眼点。同时,西医治疗之外的长期效果也引起了许多病人的关注。
中医学认为ROU的病因机制是饮食不规律毫无节制、对脾胃损害、内蕴积热、或心理焦虑,气机不畅,心情郁闷;或湿热邪气侵入身体,熏蒸肺胃;体质阴虚,或者过劳操劳,亏耗真阴,虚火上炎而发,最终造成气血失调,邪热灼络,黏膜溃破而发病。ROU的发病机理以“火”为主,与饮食劳倦、体质状况有关,与心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3]。中药药材用于治疗ROU的很多,其中黄连可清热败火解毒,同时抗菌作用也很强;生地、丹皮则清热养阴凉血,也有抗真菌作用;当归能养血活血,行气消肿,祛瘀生新同时兼有镇痛消炎的作用;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敛疮生肌同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升麻具有散火解毒,同时具有抑制真菌作用;栀子、公英、藿香等许多中药也能针对ROU的病因起到相当可观的作用,与西药合用共同产生治疗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缓解困扰病人的临床症状的同时逐渐改善身体状况,西医疗法的局部针对用药与中医疗法的整体阴阳调理结合来,治标治本,能够缩短病程,减少ROU复发。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ROU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志明,谢晓丽,章晓明,等.三才封髓丹加导赤散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53 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7):203-207.
[2]刘洪.复发性口腔溃疡中西医病因研究与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8):748-749.
[3]胡建东,孙靖,薛鸾,等.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分型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0):2348-2351.
论文作者:李文道,李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实验组论文; 病人论文; 口腔溃疡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复发性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