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评价体系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懈怠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懈怠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以下简称“研学”)既是21世纪崭新的学习方式,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的新课标课程,是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1]。在我校高中部,研学课程已经开展了10年。作为一名生物学科的教师,笔者每年平均指导5~6个课题。 生物学研学课题的实施包括选题、开题论证、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完成论文和论文答辩等几大环节。学生在这种主要以“问题的发现、确认、分析、解决”为主线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可充分发挥主体性,从中获益匪浅。在读大学后,我校毕业生充分体会到了高中阶段研学课程的益处,为其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正是由于研究性课程具有开放性、周期长(一般一个课题1~2年完成)、小组完成(每组2~5人)、实践性强(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践技能)、创新性(课题进行中会出现未预料的问题)等诸多原因,给学生造成了很多困难,因此或多或少会引发学生的懈怠问题。 所谓懈怠,即松弛和懒惰。如何解决?俗话说:“马不打不奔跑,人不激不发奋。”教师开出的治疗懈怠的良方是“评价、评价、再评价”。因为“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适当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力[2]。 在指导高中生物学研学课题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见右图),能有效抑制研学中懈怠问题的发生。本文将对研学中懈怠的不同表现、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及其作用进行论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懈怠表现 在研学中,学生的3种懈怠表现如下: ①小组懈怠:表现为启动时即像一盘散沙,难组织、难推进; ②阶段懈怠:表现为热火朝天投入,遇到困难退却,最后敷衍了事; ③个人懈怠:表现为有人滥竽充数,整个活动中没有积极性。 二、以评价解决懈怠问题 通过评价,既可以诊断学习困难,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在研学中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多元综合评价体系”针对3种懈怠表现,建立了3种评价机制: 机制1:解决小组懈怠的分组竞争制; 机制2:解决阶段懈怠的成长档案制; 机制3:解决个人懈怠的考评—互评—自评制。 (一)分组竞争制 此机制适用于在同一教师指导下的相同课题的平行小组间进行,主要有3个环节:小组抢答、表现记录和跟踪点评。 1.小组抢答环节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沉默。遇到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研讨,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与人、组与组之间进行辩论和交流。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课题进行之初,教师向学生说明研讨过程中的抢答机制。学生从一开始的“沉默不想说”,到“跃跃欲试”再到“争先恐后”,不仅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对其他同学的想法进行借鉴和点评。这一系列表现充分说明了此环节起到了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作用,学生能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2.表现记录环节 是指教师对2组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并作为2组成绩的评价指标之一;同时教师对每名学生的表现也有记录。这种记录方式营造了竞争氛围,具有无声胜有声的力量,产生了潜在的推动力。 3.跟踪点评环节 是指在当次活动结束或下次活动开始时,对讨论活动及所布置的作业进行及时评价,兼有避免遗忘和适时推进的作用。教师在反馈中点评双方优点,促进取长补短,让学生感觉到应该想什么问题,怎么想问题,怎样进行实验操作。 总之,通过分组竞争起到的效果是:学生发言积极、面广、度深;组间借鉴、取长补短。 (二)成长档案制 高中新课标中教学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因此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建立研学课题的成长档案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式。教师合理利用成长档案评价学生,能很好地防范学生的阶段性懈怠。 成长档案以小组的方式呈现,在课题启动时,教师发给每组1个空白的档案袋,叮嘱他们要不断放入课题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笔记、查阅和讨论记录;设计、过程和结果记录;论文、导图和影音记录等。 教师对档案进行同步跟踪评价和最终评价,不断强化档案在课题总评分中的作用,尤其强调书写性记录的重要性,防止学生用网上下载的资源敷衍。通过整理档案,各小组都能水到渠成地完成论文。 通过成长档案的积累和促进作用,因势利导,避免步履维艰,做到步步为营。它在防范阶段性懈怠中起到的作用是:常要求,潜给力;免敷衍,促发展。 (三)考评—互评—自评制 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多元的。 研学过程中学生结成小组学习,可以实现合作与互补,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但是,小组内难免会存在个别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技能考评、组内互评和个人自评”3种评价杜绝个人懈怠的发生。 1.技能考评 从促进成绩提高的效果看,个人竞争优于团体之争。因此,采取对每个学生在进行课题中的核心技能进行考评,引发同伴间竞争。 如在“筛选高效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课题中,小组中有的成员勤于动手,有的袖手旁观;在无菌操作环节中技术很不到位,有50%以上的培养基被杂菌污染。于是在课题结束前增加了“无菌技术操作”技能考核一项,让学生在平板培养基上接种无菌水,每人接种2次。学生很快认真严肃地进行这项技能的训练,结果只有2人次无菌操作不合格。学生在自评中100%提到了“学会了无菌操作的技能”。 2.组内互评 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较为熟悉,往往比教师对他们的了解更全面。利用学生相互评价的信息,能够达到2个面向:①面向全体学生;②面向每名学生的多个方面。在评价表的设计上,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特性4个方面进行互评。 笔者同时指导的同一研究课题的2个小组经自己商议,采取了截然不同的2种方案,即“背靠背”和“面对面”: ①“背靠背”方案:对某一同学逐项评价时,组员同时举手表明评价等级,彼此间不许互相参考。经组长统计,认可率高的一级为最终结果,最后经本人签字生效。 ②“面对面”方案:由大家商议属哪一等级,做到有理有节。如将某学生在“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一项时,全组评为C级。被评人立即提出质疑,有组员指证他没有参与接种细菌的实验,最终被评人心服口服地接受。 在小组内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评价程度合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明白了“做事就是做人”的道理。学生从教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尤其看到自己的进步时,学习的信心会大增,从而使每名学生都有反思、有收获。 3.个人评价 个人评价会使学生自省在研学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进步,以及还有哪些不足。促使学生明白“学习并不是将知识从课本复制到头脑中的过程,而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经历和体验”的道理。在个人评价项目中,设置了简要总结“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之处”一项,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活动过程中有沉淀,有积累。 考评、互评、自评制度的作用效果是:促合作、不推卸,督人人、齐进步。

三、对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的展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评价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新课程对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放在3个方面[3]: (1)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上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2)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3)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有机结合,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正是对上述3点进行了有机结合,它利于课题的推进,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最终学会生存。” 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要对该体系不断调整并充实新的元素,如从评价主体出发,如何建立“师对生,生对生,生对师”的评价体系;从评价标准出发,如何建立有量化、有权重但又不僵化的指标体系;从评价课程出发,如何建立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等。期望最终能利用合理的评价,达到潜移默化地消除研学中的懈怠,使学生达到良好的自发学习状态,推进课题有序发展。
标签:评价体系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学习小组论文;
用多元评价体系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松弛问题_评价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