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学具教学, 非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便于建立表象、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利用学具在计算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
计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教学生把计算结果算正确记下来,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有效地掌握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从而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掌握算理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教学中要杜绝“耳听口说”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感知。在学生利用学具轻松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掌握算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学具操作,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操作学具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掌握计算方法。
二、操作学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颖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动手试一试。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能突出知识特点的、带有色彩的直观材料,让其亲自动手,感知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可组织学生摆彩色小棒。先拿出10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问可摆几个三角形?还剩几根小棒?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同时写出剩下的小棒数,然后再让学生分别取出7根至15根小棒,仿照着一一进行操作,训练使其程序规范,动作熟练。通过动作和感知的协调,促进动作思维不断进行,使学生初步理解其算理。
三、利用学具,直观形象地克服了教学难点
在操作学具中,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如:我在讲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直观了解锐角、直角、钝角,我让学生通过学具摆一摆,然后逐个分类,最后总结出三种角的特点,分辨角的依据。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但增加了对角的认识,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学难点也随之攻克。
四、利用学具,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课堂上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很多时候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我们借助学具,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每行有6棵树,有6行,一共有几棵树?通过让学生拿小棒摆一摆后,全班学生都能通过口头表达出求6个6是多少,从而列算式为6×6。
总而言之,学具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它是辅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论文作者:薛立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学具论文; 学生论文; 操作论文; 知识论文; 角形论文; 思维论文; 难点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