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施工工地一般环境恶劣,采取种植绿化植物提高绿化率的方法,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景观效果差;采取摆放容器苗的方式提高绿化面积,稳定性差,景观效果差,管理难度大。本文介绍一种可以快速呈现景观效果,占地少、绿化面积大、并且具备一定高度、有一定隔音和降尘效果、方便管理的绿化配套设施。
关键词:景墙画框、装配式、可折叠、移动式、植物模块
Study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refabricated wall picture frame
LI chong-gao
(guangzhou hengs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guangzhou 510030, China)
Abstract: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is harsh. The method of planting green plants to improve the greening rate is adopted. The construction is difficult,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is long and the landscape effect is poor. Adopting the way of placing container seedlings to improve the greening area, the stability is poor, the landscape effect is poor, and the management is difficul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green supporting facilities which can quickly present landscape effect, cover less land, have large green area, have certain height, have certain sound insulation and dust removal effect, and is convenient to manage.
Keywords: landscape wall picture frame, assembly type, foldable, mobile, plant module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追求更高品质的绿色生活,对周边环境的变化逐渐敏感,特别是对建筑工地的噪声、扬尘等污染,周边群众十分关注,因此,主管部门对此有严格的要求,对在建工地都有绿化配套的要求。但工地一般环境恶劣,直接种植灌木等绿化植物,对场地有严格的要求,尤其对于硬质地表很难进行施工,致使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景观效果差;部分工地采取摆放容器苗的方式增加绿化面积,但该类容器均为单体摆放,稳定性差,植物之间联系弱,景观效果差,管理难度大。工地需要一种可以快速呈现景观效果,占地少、绿化面积大、并且具备一定高度,有一定隔音和降尘效果的,方便管理的绿化配套设施。
1本研究的项目背景及概况
目前,立体植物景墙是比较流行的增加绿化面积的优选措施,但其制作的过程较为复杂,具体过程基本如下:绘制设计规划图,在地面设立固定框架,安装种植槽,安装灌溉设施,种植植物,定期养护。相对来说,该工艺施工时间较长,过程较复杂,植物管理养护费用较高,设施移改的费用高、损耗大,应用的局限性大。尤其在建筑工地、各种展会、大型活动等需要临时性绿化的情况,工期要求非常紧,景观效果要求严格,虽然植物景墙可以大大提升景观档次,但使用的限制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搭建成型、方便搬运、景观效果好的技术措施解决此项不足。
2装配式景墙画框技术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人发明了“一种“T”型装配式可折叠多功能植物景墙框架施工方法”(发明专利授权正在审批中),该方法具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简单、操作简便、施工安全的特点。本方案采用了一种借助可折叠框架造景的技术,方便搬运,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景观效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立体绿化景墙不具有可移动性、施工周期长等问题;本方案采用了一种植物种植模块的培育措施,可将植物组合为景观进行整体培育、以模块整体应用到景观中去,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藤本植物等在培养、应用中适应能力弱、存活率低、更换困难、推广应用难等问题。
本技术措施具有装配式、可快速成型、易折叠、方便运输、造型多变、功能多、应用广等特点;另外,充分利用攀援植物的特性,可以快速建造成型植物景墙框架,迅速改变区域环境,增添美化景观;同时,将植物归集至种植模块,方便管理和更换,并且轻量化上部结构,增加架体的整体稳定性;并可以在框架主体上安装宣传牌等附加设施,提高架体使用率。
3装配式景墙画框技术实施过程
本技术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3.1批量制作“T”型装配式可折叠框架
特别设计的“T”型装配式可折叠多功能植物景墙框架,其“T”型可折叠框架的两臂活动可折叠,双臂展开时呈“T”型,单臂展开时呈“F”型,双臂回收时呈“A”型。框架设计高度为2.6m,适用于城市区域建筑工地围墙高度2.5m的要求。折叠臂采用活动连杆与主体框架连接,连接点用加强螺丝锁紧,防止脱落。
3.2用订制种植容器批量培育组合植物模块
框架配套的植物模块独立培育,种植装置包括种植槽、营养土和植物苗,种植槽采用采用订制塑料种植槽,或者采用特制土工布袋,在考虑稳定性时,优选订制塑料种植槽。植物种植使用的订制塑料容器,下部设有透水透气孔,植物种植容器下部,设有独立储水槽,在储水槽一侧,配有带水位计的溢水管。种植使用的营养土为轻质类型,其包括一定重量份比例的锯木屑、菇渣、塘泥、椰糠、珍珠岩、添加剂等,具有保水、保肥等特性,其中添加剂的主要成分为粘结剂和保水剂。景观中使用的搭配植物,依据植物苗的生长特性及景观效果,爬藤植物苗优选凌霄、紫藤、扶芳藤、藤本月季、常春藤、油麻藤、五叶地锦和络石等;彩叶植物苗优选红檵木、红背桂、勒杜鹃、花叶鸭脚木、黄榕、海南洒金、变叶木、山菅兰等,可用上述多种藤本和彩叶植物组合栽种,以达到四季常绿、花色美观的效果。
3.3将栽培组合安置于折叠框架的种植位,在基地定向培育
植物模块培育成型后,安置于框架相应位置,在框架上缠绕种植网,防止不锈钢材料受热后灼伤植物,将模块中的攀援植物的枝蔓绑扶于折叠臂上,定向培育,可快速呈现景观效果。上部采用攀援植物,水肥养护只需配备低位滴灌装置即可,大大减轻养护难度,大幅度节省养护成本;同时,框架设置附加微喷设施,在种植槽上部设置接口,需要时,可接通水管补水。供水主管沿着地面铺设,连接每个种植模块已配备的灌溉设施。在种植模块中,配备种植槽上部的滴灌和架体的微型雾化喷灌,各条管线分别配有开关。根据种植植物需水程度,在种植槽表面安装数个节流滴头的滴灌装置对种植槽进行滴灌,所述滴灌装置的滴头采用引流管连接,水流沿着引流管流动,沿着滴头流出,对种植槽内的植物进行滴灌;架体的浇灌方式采用微型雾化喷灌的方式,在框架主体的下端至折叠臂设置喷灌管和喷头,以便对整个架体上的藤本植物进行喷灌。
3.4将成形的植物景墙框架折叠后整体运输至工地、组合拼装摆放
框架在运输时采用折叠形态,到达工地后再进行组装,可大幅度节省运输成本。折叠框架可两两组装,形成景观画框;也可多组连接,连续组装,形成景观墙。
3.5根据需要,在框架上安装标识牌
在框架主体上,预留了安装位置,可结合工地需要,在单个框架主体上安装宣传板,也可在组合框架形成的空间通过悬吊等方式安设宣传板等。该套组合框架设施可通过多变的组合和灵活的组装方式,能够在不同场合完成各种不同的景观效果。体现出架体植物的整体魅力,凸显出附着于架体上和架体间的宣传资料,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景观效果。
4工程应用优势
该套“T”型装配式可折叠多功能植物景墙框架的施工技术,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采取基地提前种植培育成型的集约化管理,通过变形收缩后再进行运输的方式,可达到节约成本、快速成景、风格统一、造型多变的景观效果。该套植物景墙框架可直接配合工地围墙架设,为在工地围墙上展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牌一图”等展示和宣传的内容快速架设彩色植物“画框”,增加工地施工区域周边的绿化面积占比,减少扬尘和噪音,提高工地宣传档次,为各地文明施工等项目加分。
5结论及建议
本套“T”型装配式可折叠多功能植物景墙框架的施工技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指标较为合理、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便捷、运输和组装等操作比较简便、施工相对安全的特点。本套“T”型装配式可折叠多功能植物景墙框架,经过数次改良,已经研制成功,并在数个工地尝试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该套施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技术不足,主要表现在能够选配的植物品种数量发掘的不足,目前能够展现的景观效果受到了局限,期望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继续发掘出更多有潜力的植物品种,为不断完善装配式景墙画框施工技术研究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劲恒,基于垂直绿化的室内模块式植物幕墙设计研究,华南理工大硕士学位论文,2017-9
[2]邹飞,立体绿化工程在园林绿化的施工技术探讨[J]. 中国林业产业,2017,02(11):98-99.
[3]刘彦琼,园林绿化立体绿化工程的施工技术探讨[J]. 建材与装饰,2015,51(08):48-49.
[4]苏爱娟,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 现代园艺,2013(10):150-153.
[5]于跃洋,绿色建筑景观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论文作者:李重高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植物论文; 框架论文; 景观论文; 效果论文; 工地论文; 组合论文; 模块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