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经验看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证明_自然垄断论文

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性举证:从国际经验生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性论文,自然论文,经验论文,产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竞争模式改革是世界各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电力、电信、邮政、煤气、供水、公共交通等自然垄断产业,由于在生产、配送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以及巨大的沉淀成本,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由独家企业垄断经营或少数几家企业寡占经营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在这一理念支配下各国对自然垄断产业基本上都采取了国有企业独家垄断经营或者私营企业独家垄断经营的模式。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垄断企业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鉴于此,人们开始探索引入新的竞争模式。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垄断产业的最小效率规模(MES)都已经显著下降,在广阔的市场中可以引入多家企业进行竞争。以电力产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发电企业的最小效率规模为900MW,而到了90年代中期最小效率规模缩小为100MW。这样,最近20年新建电厂的生产规模和分布较之以往明显变小和分散,但是生产效率却大大增强。图一(见下页)描述了1930-1990年间发电企业规模与平均成本的变化轨迹。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自然垄断环节都已不再具有垄断特征,而具备了竞争的要素。在这些产业链条上既有垄断性业务,又有竞争性业务,两者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分割。通常情况下,自然垄断产业中网络系统本身的运行属于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而附着于网络系统运行的其他系统则属于竞争性业务领域。在技术、实践、观念等一系列合力推动下,发达国家纷纷对自然垄断产业重构竞争模式,在能够引入竞争的环节引入竞争,开始了一场以重塑竞争型市场结构为目标的改革。

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模式是指自然垄断产业中已有和潜在卖方和买方的数量、规模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特定市场上相关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是决定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改革旨在实现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垄断产业运营企业提高效率的动力来源,也是对非公有资本开放、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的必然前提。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哈佛学派也认为市场结构就决定了市场中企业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经济绩效与社会福利水平。为了提高经济绩效与社会福利水平,需要设计良好的、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一、发达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改革

许多国家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竞争模式,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下面以美国、英国为例,介绍发达国家的竞争模式改革。

(一)美国

在电信业,美国一方面采取分拆法迅速形成寡头竞争格局,另一方面不断开放市场,大力培育竞争者。竞争带给美国电信市场极大的繁荣,并给消费者带来实惠,通话价格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下降了40%。

1.分拆原有企业,迅速形成寡头竞争格局

1984年1月1日,美国司法部正式分解AT&T,分拆出一个继承了母公司名称的新AT&T公司(专营长途业务)和七个本地贝尔电话公司:大西洋贝尔、太平洋贝尔、西南贝尔、南方贝尔、西部贝尔、亚美达科和纽新公司。

2.开放市场,大力培育竞争者

市场放开后,新兴电信运营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通信市场出现了激烈竞争。MCI一开始就是AT&T的挑战者,到20世纪90年代,它已跃升为全美第二大电信公司。同样在AT&T拆分后进入长话市场的Sprint则凭借价格战术逐渐崭露头角。

图一 1930-1990年发电企业规模与平均成本变化轨迹

资料来源:World Bank,2004,Reforming Infrastructure,P39.

总之,电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AT&T的长途市场份额因不断受到MCI和Sprint的扩张而急速滑落,从1984年的超过90%下降到几年后的50%,而1999年,Bell Atlantic在小贝尔中第一个获得进入长话市场的批准,竞争日趋白热化。美国的电信市场正在形成多家运营商竞争的格局。以美国长途电话运营商在居民家庭业务上的市场份额为例,AT&T的市场份额由1995年的74.6%降低到2005年的18.1%;Verizon公司的市场份额由2000的4.6%上升到2005年的16.2%。截至2007年底,无论固话业务还是移动通信业务,各主要运营商的市场份额比较均匀,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基本形成(如表1、表2,见下页)。

(二)英国

1.电信产业

在电信业的竞争模式改革中,英国采取典型的扶持新进入者的开放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邮政和电信还是统一由国有企业英国邮政局垄断经营。1981年,英国政府通过了“英国电信法”,将电信业务和邮政业务分开,分别建立了英国电信公司(BT)和皇家邮政公司。为了防止英国电信采取反竞争行为,英国曾产生是否应该对英国电信公司的经营业务实行横拆和竖拆的讨论,但英国政府最后还是决定不对英国电信采取任何“分拆”政策,而是采取引入C&W参与竞争的改革模式。接着英国政府开放电信增值业务市场,并彻底开放整个电信市场。同时政府给这两家电信公司发放各种电信运营牌照,让它们能够在综合业务进行全面竞争。BT和C&W之间的竞争使它们积累了提供综合电信业务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电信企业的成功经验,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电信公司之一。

英国的电信业改革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允许非电信运营商(有线电视经营者)参与电信业竞争。在英国国内,有线电视公司既可提供有线电视服务,也能提供全套的电信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是在有线电视公司自己控制的、独立的网络上进行的。1996年,Mercury宣布和三大CATV公司,即Nynex Cable Communications、Bell Cablemedia和Videotron UK合并成立Ca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公司,成为英国最大的综合电信和电视娱乐业务的公司,为用户提供包括本地、国内和国际长途、数据、多信道电视和Internet等业务,由此形成了数网竞争的有效竞争局面(如表3)。

英国的电信业改革从政企不分到“双寡头垄断竞争”,再过渡到数网竞争的全面竞争模式,这为全球电信企业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可以这样说,目前英国能拥有BT、C&W和Vodafone等具备极强竞争力的世界跨国电信企业,主要是英国电信改革政策选择适当的结果。

2.电力产业

英国电力体制改革从1987年开始酝酿,1988年11月议会通过《电力私营化法案》,1989年颁布新的电力法后开始推行。英国政府自1990年以来,对电力工业从根本上进行了结构改组,在运营方式上也进行了全面改革。将原来发电、输电、配电统一经营的中央电力局(CEGB)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发电部分建立了独立经营的国家电力国际公司(NP)、国家发电公司(PG)、国家核电公司(NE)和一些独立的私人发电企业(IP);二是输电部分建立了国家电网公司(NGC),主要是掌握输电网和调度中心,并控制与法国、苏格兰的互联工程以及两个抽水蓄能电站;三是配电部分组建了十二个地区性独立经营的电力(配电)公司(REC),有部分地区性公司也具备发电能力,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一些独立(私营)的供电公司直接从事售电业务。改革后的英国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如表4、表5(见下页)所示。至此,竞争性的市场竞争模式基本形成。

二、发展中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对本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改革,以期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1]。以移动通信产业为例,1995年印度移动通信市场上有8家运营商在竞争,1996年增长到14家,到1999年增长到20家,到2008年达到140多家;印度尼西亚1989年只有1家企业,到1991年又引入两家企业,到1996年有7家企业在竞争;马来西亚的移动通信的市场结构由1989年的2家发展到1998年的8家;斯里兰卡由1989年的1家独家垄断发展到1995年的4家同台竞争的格局(如表6)。

同样,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对电力产业进行改革,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2004年世界银行对20个发展中国家的电力产业改革状况进行了考察,发现这20个发展中国家在发电环节大都建立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除了阿尔巴尼亚外,大部分国家发电企业都在10家以上,初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尽管输电环节还主要是独家垄断为主,但是配电环节也已经初步建立了竞争性市场结构[2](如表7)。

三、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改革的选择

由于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一开始就采取的是国有垄断经营模式,自然垄断产业运营企业一直远离竞争压力,因此竞争模式改革对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的意义更加重要。近年来,我国通过行政、法律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等多种手段与方式,试图在短期内对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作调整,把原有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改造成为竞争性市场结构,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电力产业方面,2002年12月,我国正式实施了网电分离的改革,新成立2家电网公司、5家发电公司以及4家辅业集团公司。电信产业是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改革最为多变的一个产业。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专门从事移动通信业务分享电信产业的大蛋糕;1999年2月,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剥离出来,专门从事移动通信业务,与联通公司在移动通信市场上进行双寡头竞争;2002年5月,中国电信南北分拆方案最终确定,重组形成新电信与新网通两家公司进行区域竞争;2008年我国迎来了电信产业历史上第三次大的改革,此次改革的重点是把现有固话与移动通信分开经营的专业运营商通过合并重组形式形成三个综合运营商即新电信、新移动以及新联通,形成新的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民航产业方面,2002年10月,中国民航六大集团挂牌成立,不再直属民航总局。同时,民航产业不断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投资经营航空公司。自2005年开始,已有奥凯、春秋、鹰联、吉祥、东星等5家民营运输航空公司投入运营。

纵观我国以及世界各国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改革,可以发现,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改革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培育新的进入者

英国电信引入莫克瑞通信公司,美国引入MCI与Sprint采取的就是通过培育新的竞争者建立竞争模式的途径。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就是我国在自然垄断产业培育新的进入者的典型尝试。随后,我国把这一路径逐渐扩展到其他产业。但是培育新的竞争者的路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新进入企业进入的历程充满着艰辛。

(二)对原国有企业进行拆分

我国大多数自然垄断产业都是通过对原国有企业进行拆分建立竞争市场结构的。例如,2002年我国电力产业形成5家发电企业、2家输电企业的竞争格局;2002年5月,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形成新电信与新网通两家公司进行区域竞争。由于这种改革方式形成的企业都是原有企业拆分而来的,因此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能够有效避免非国有新进入者面临的种种挑战。

(三)大力发展替代品

通过发展替代品对现有企业形成压力也是一种竞争格局形成的途径。20世纪末提出的电力网、电信网的“数网竞争”以及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的“大交通竞争”,目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替代品使多个企业同台竞争,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技术的支持,只有技术成熟后才能成为现实,演进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

综上所述,通过重组方式对原国有企业进行拆分是我国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模式改革的最有效方式。这种改革途径有两个优点:一是改革成本较低,改革容易成功。目前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运营企业大都是国有企业,对这些企业拆分式的重组可以通过行政方式实现,改革成本较低。同时,由于拆分后形成的企业关系较紧密,出现一家企业打击其他企业事件的可能性较小,改革目标容易实现。二是这种改革能够跟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有效连接在一起,在竞争模式建立的同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另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12月5日下发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精神,我国将不断加大国有企业重组的步伐,中央企业的数量不断减少,到2010年中央企业要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因此,电信、电力、民航、石油、广电、邮政、铁路等全国性垄断行业,拆分成为3~5家综合运营商进行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将是一种较好的竞争模式。

标签:;  ;  ;  ;  ;  ;  ;  ;  

从国际经验看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证明_自然垄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