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过程与创业网络的关系研究_创业论文

创业过程与创业网络的共生演进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论文,关系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之间的关系是创业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对关系型社会的我国创业活动具有现实价值。虽然学者既关注创业网络构建对创业过程推进的支持作用,也关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行为不断改变创业网络结构、强度和方式,还探讨创业网络构建与创业过程推进之间互动影响关系等,但是缺少揭示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二者之间共生的演进关系研究,因而在理论上难以揭示基于网络的创业过程实施机理和路径等,在实践上缺乏基于网络的创业过程操作性思路与步骤,而这些都是需要创业研究必须作出合理解释的问题。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现有创业网络构建与创业过程推进研究的内在逻辑,据此提出该领域的三个研究层面,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创业阶段性目标决定创业网络构建的目的、创业网络构建目的(结合创业者既有网络条件)决定创业网络构建的手段、创业网络构建的手段决定创业过程阶段性目标实现的结果”思路,构建“目标—目的—手段—结果(简称G-O-M-R)”分析框架,探索创业网络构建与创业过程推进之间共生的演进关系及其演进路径,以期在理论方面揭示基于网络的创业过程实施机理,在实践方面提供创业活动操作性思路、方法和路径等,以促进关系型社会的我国创业实践。

       1 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和本文研究框架确定

       20世纪90年代的创业过程观开拓了创业研究的新视野[1-2],基于网络的创业过程研究是其重要视角[3-7]。本文在梳理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构建之间关系研究后认为,这些研究思路可以分为:创业过程中的网络本身演化性研究、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构建的因果影响关系研究以及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构建的互动影响关系研究三个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提炼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构建相应的研究框架。

       1.1 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之间关系研究的三个层面

       1.1.1 创业过程中的创业网络演化性研究

       创业过程中的创业网络演化性研究可以分为以创业过程为既定背景的网络演化性概括描述,按照创业阶段划分的创业网络演化性细化研究,以及基于关键线索的创业过程中网络演化性深化研究三个方面。

       (1)以创业过程为既定背景的网络演化性概括描述。Lorenzoni和Oranti用案例数据描述创业网络从无计划使用到有计划去构建的转换模式。Steier和Greenwood研究发现,通过持续的关系构建使得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强健,而且网络通过关键年份和节点具有重新组合的特征[8]。Hite和Hesterly研究得出,网络变化是从被社会嵌入关系主宰到具有嵌入性和保持距离的平衡,随着企业发展原初的强网络被稀疏或松散联接,具有被结构洞所限定的特征,即网络从被动的路径依赖向被创业者积极主动或有意图管理转变,随着时间的发展网络变得更加复杂[9]。Schutjens和Stam观察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企业在网络中的客观关系越来越有选择性。李新春等实证研究得出,企业生存年限越长、规模越大,嵌入性关系网络的使用在相对减少,而市场性关系网络的使用在相对增加[10]。

       (2)按照创业阶段划分的创业网络演化性细化研究。Birley研究得出在创业活动的最初阶段,创业者主要依靠朋友、家庭成员和周边邻居的信息网络来获取数据,在后续阶段,创业者则依赖于专业的银行、会计、法律人士、供应商、政府机构等来获取商业信息[11]。Butler和Hansen识别了创业网络演化的三个阶段,在创立阶段,创业网络表现为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更广泛地识别机会;在启动阶段,创业网络集中于创业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实现企业的生存和价值创造;在持续成长阶段,创业网络则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层面[12]。Larson和Starr提出一个创业网络发展的动态模型,区别出三个连续不断的创业网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关系探索、扫描和选择,以便跟上新企业的商业领域,创业者利用现存关系去创造新的关系[13]。Brown和Butler研究显示,在最初创业时,创业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方面的社会网络来获得信息,但是一旦启动阶段过去,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愈加复杂化,新创企业更需要不同类型的网络支持,因此与企业发生联系的主体也在不断拓展,这些主体包括下游的渠道、政府机构、供应商、竞争者等。Lechner Dowling开发出一个创业网络运用的动态模型,发现创业者在创业的四个阶段中使用网络的不同形态,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私人网络的价值依赖于他起业时的地位,在早期阶段,强社会网络如声誉网络在起着重要作用;在起业阶段,当企业能够建立一个自己的声誉时,强社会网络变得不那么重要;在第三阶段,市场网络如合作网络是重要的关注点,之后,技术伙伴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14]。Greve和Salaff研究发现,在创业的最初阶段小网络被使用,第二阶段时小网络开发速度下降,然后在第三阶段更加关注小网络[15]。Slotte-Kock和Coviello以创业过程为线索描述不同创业阶段的网络活动现象,在创业构想阶段,创业者的网络以基于情感的小范围的强网络为主;在商业化阶段,创业者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开展各种网络构建活动来积极构建创业网络;在成长阶段,制度建设伴随着新企业的创立同步进行,创业网络逐渐能够通过关系间的自组织机制自我运作,而不再仅受创业者个体控制。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创业者开展网络构建活动的方式或手段也逐渐由创建网络转变为协调与控制网络[16]。林嵩从网络角色、构成主体以及连接属性三个维度构建三阶段创业网络演化模型,分析了创业过程推进中的创业网络演化,在机会识别阶段,创业网络属于弱化的个体网络,创业网络的构成是创业者的亲朋好友等个体联系,其连接关系较为松散,其功能主要是为识别机会提供参考依据,在企业创办阶段,创业网络属于加强的个体网络,由于已经开始进入正式的企业创办阶段,虽然创业网络仍主要由个体联系所构成,但是个体联系对于创业活动的支持作用开始加强,创业者需要通过创业网络获取各方面的启动资源以度过最艰难的生存期;在创业成长阶段,创业网络表现为多元化,多层次的战略型复合网络,网络构成主体较之前更为多元化,网络对于创业成长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战略支持[17-18]。

       (3)基于关键线索的创业过程中网络演化性深化研究。针对创业活动复杂性叠加网络复杂性的特殊性,一些研究者从网络复杂性变化、信任演变、强弱关系转化等视角,分别对创业过程中的网络动态化进行研究,深化了创业网络动态化规律研究。如Larson和Starr基于理性选择交易理论,以创业者为中心把创业者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创业网络活动分为基本的二元关系(自然的日常生活关系网)、基本的二元关系转化为社会性经济交易关系和基于市场的多元复杂交易关系不断叠加三个阶段,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进,网络显示出强度、复杂性、行动者的相互依靠性的加强[13]。Jack和Mouzas通过把创业定义为网络条件下的交易重谈,描述了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特征,在创业之初,创业者是嵌入在其已有强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强网络是创业初期达成交易的必要条件,因为基于弱网络的交易缺乏确定性与可靠性。创业者通过强网络获得社会资本并持续发生交易,随着创业活动的推进,创业网络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弱网络,并为创业网络带来弱网络自身的网络。创业者通过与新出现的弱网络发生交易,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业网络以重塑先前的网络秩序,但是,由于创业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创业者与同他发生交易的行为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问题,并且创业者也是有限理性的个体,只能缔结不完全契约,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必然存在交易重谈,这些都会导致网络发生变化[3]。Smith和Lohrke以信任的发展为线索描述不同创业阶段的网络演化现象,认为创业网络的形成与拓展本质上是创业者信任形成与发展的结果,是情感因素和交易的整合,具体地,创业者从基于情感的强网络出发去探索创业的可行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弱网络的建立或引入,网络中的关系各方彼此会越来越了解和熟悉,逐渐形成情感性信任,最后,随着新企业的创立,网络中不断出现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易关系,形成认知性信任,网络内部的交易逐渐变成组织间基于制度的交易循环[19]。

       1.1.2 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演化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研究

       创业网络演化研究必然涉及创业过程这个变量,同样,创业过程研究也涉及创业网络演化这个变量,于是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构建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受到关注。

       (1)作为自变量的创业网络影响着创业过程推进。Butler和Hansen用纵向数据证实在创业发展阶段中,创业者或创业企业使用的社会、商业和战略等网络在创业过程的所有阶段中扮演重要角色[12]。Donckels和Lambrecht、Littunen分别研究了网络在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20-21]。Elfring和Hulsink研究显示,网络能够给早期的新生企业和其他阶段提供恰当的服务现象,解释了哪些网络更有助于新企业成功,展示了创业网络在创业阶段中的作用机理,并且得出强弱混合关系怎样影响创业者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和获取合法性,新企业能够从内聚的网络获取好处,以及网络的结构洞对创业活动的重要作用[22]。Watson研究了网络在不同时间点对绩效的影响[23]。Sterns聚焦于高技术企业之中的战略联盟,发现创建时间在7年以下、具有外部治理联盟伙伴的新企业具有高成长性。Hoang和Antoncic指出,在创业过程的早期,创业者能够从网络中获取多种信息流,强关系显得很重要,网络之间的联系对创业成长的益处,结构洞对获取新的战略性重要信息的作用,占据结构洞对创业者至关重要,多样性的联盟关系对公司未来财务绩效和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等[24]。Hong和Davidsson研究发现,在企业早期阶段强网络关系呈现的影响力。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网络对创业的间接作用视角,研究了创业网络演化对创业过程推进的作用。

       (2)作为因变量的创业网络受,创业过程影响。过程导向的网络研究关注随着时间的变化,创业过程推动创业网络的演化机理。Lorenzoni和Oranti提出,创业过程中的网络怎样和为什么发展,探索不同创业阶段对创业网络的影响。Steier和Greernwood的案例研究显示,为了克服新进入缺陷和竞争压力,创业者将按照创业进程的需要发展一个多样性的而不是规范的、能够扩张的而不是局限的网络[8]。Hoang和Antoncic把“网络当作因变量”研究显现出创业网络结构依赖于企业战略、发展阶段和创业者的动态信息需要等自变量。Schutjens和Stam研究发现,当一个公司发展时(即创业过程推进),企业对顾客关系变得更加有选择性,他们还提供了一个网络被持续地重新建构而变得更加复杂和强健的详细描述。Hite研究创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怎样转换其网络直到完全嵌入某个创业网络,她通过描绘这种转换的动态和战略画面,显示出这种转换是在创业过程中被网络主体、社会层次和信任机制影响,折射了在创业过程中竞争压力影响和基于公司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发展阶段的变化需要[25]。国内学者彭华涛和谢科范等研究了创业企业进化过程推进中社会网络的关系、规模与结构规律性变化特征和路径,研究结论是创业企业进化引起其社会网络的演化,包括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深化、强化、进化和泛化等[26]。

       在该研究层面最典型的是Slotte-Kock和Coviello使用过程观构建的理论模型,将创业网络演化分为生命周期中关系的变异、选择和保留三个阶段,组织(或新企业)发展可分为创业过程中的创业构想、商业化、成长和稳定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以创业网络“怎样发展”和“为什么发展”为主题,研究得出组织或新企业与其创业网络按照设计的状态共同发展,提出创业网络和创业组织都是创业过程的结果。在创业过程中,短期的一系列网络行为集导致一个演化路径,展现出一个有目的合乎环境变化要求的网络发展整个路径,完整地描述了创业网络演化是创业过程推进的结果[16]。

       1.1.3 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之间互动影响关系研究

       宝贡敏等从创业不同阶段的创业网络对创业价值影响和创业进程中关系网络的演化两个层面,首先分析了创业过程五个阶段中创业网络对创业的价值贡献,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创业进程中关系网络的演化[27]。林嵩从网络角色、构成主体以及连接属性三个维度构建了创业网络演化过程模型,展现了创业网络的演化基本上与创业过程的三个阶段同步,创业网络服务于创业过程,创业网络的角色调整、结构变迁和属性转变,都是为了支持创业活动的开展;同时,创业网络的发展所带来的资源和信息有助于改进和塑造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创业过程的发展[18]。庄晋财等(2012)对创业成长过程中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双重网络嵌入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新企业的创建、成活和成长过程就是对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双重嵌入的过程;同时,新创企业双重网络嵌入演化又对创业成长过程推进有促进作用[28]。

       1.2 现有研究述评和本文研究框架确定

       1.2.1 现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对于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依据各自关注的视角从三个层面取得了阶段性研究进展(详见表1)。

       在探讨创业过程中的网络本身演化性层面,研究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网络具有明显的演化性,网络会变得更加复杂,从被动的路径依赖向被创业者积极主动或有意图管理转变等,其中,细化研究较全面地展现了创业网络随着创业过程推进的演化性,尤其是一些深化模型以创业网络构建的关键线索作为切入点,基本上勾勒出创业过程中的网络演化性。但是这个研究层面重点关注以创业过程为既定背景下的网络演化性而没有关注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演化之间谁是因谁是果的关系,因而不能有效解释网络构建究竟是创业过程推进的原因还是创业过程推进的结果(见表1中的①行所列内容),于是二者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受到关注。

       鉴于创业网络的机会、资源和情感支持等功能,以及网络形态对创业过程的影响,研究者们提出创业网络演化影响创业过程推进的观点,同时鉴于创业过程推进中的创业网络调整现象,创业网络被创业过程影响或创业网络是创业过程产出的观点受到关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促进了创业过程与网络构建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但是这个层面要么过于关注创业过程推进对创业网络演化的作用,要么过于关注创业网络演化对创业过程推进的作用,缺少对二者之间的辩证互动影响关系研究(见表1中的②行所列内容),于是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构建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受到关注,从而揭示出二者之间不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且是双向的互动促成关系,这就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参见表1中③行所列内容)。

       可是,该层面的研究关注二者相互促成过程中的共生性研究而缺少共生性基础上的演进性研究(参见表1中④行分析内容)。事实上,二者之间互动结果既是二者的共生又是二者的共进,即二者之间的共生性和演进性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这种共生的演进性研究是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演化二者之间关系研究的关键环节,也是开展基于网络创业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所以是创业研究需要作出合理解释的议题[16,29]。

      

       依据上文分析结合创业活动现实,本文可以提出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构建二者之间共生性实现了创业过程在某个阶段的暂时稳态,而二者共生的演进关系则实现了创业过程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这种共生的演进性研究能够揭示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的机理与路径。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和效果逻辑创业决策思路[30-34],本文按照创业者或创业企业网络手段来源于既有环境,有什么样的网络手段才能开展什么阶段的创业活动(结构决定下的行动);同时,创业活动实施到什么阶段(目标实现程度)就有可能获取或创造什么网络手段(行动能动于结构),探讨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二者之间共生演进的机理、方式和路径(见表1中的④行所列内容)。

       1.2.2 本义研究框架确定

       针对表1所示的①②③三个层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带,依据建构主义和效果逻辑创业决策等思路,结合目的论思想等,本文拓展“目的—手段”分析框架为“目标—目的—手段—结果”分析框架,构建如图1圆圈部分所示的4个步骤,用来揭示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二者之间共生的演进性机理、方式和路径等。

       图1的研究步骤是:第1个步骤是创业过程的某个阶段目标(G);第2个步骤是创业某个阶段的目标张力决定创业网络构建的目的(O);第3个步骤是创业网络构建的目的结合既有条件决定其网络构建的手段(M),具体手段是基于建构主义思想、资源拼凑方法,以及效果逻辑决策思路等,使得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之间互动影响(mutual impact,简称MI,下文用MI1、MI2、MI3和MI4分别对应于创业构想期、创立期、成活期和快速成长期二者之间的互动影响);第4个步骤是结果(R),表示创业过程的构想期、创立期、成活期和快速成长期的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之间共生演进(symbiosis evolution简称SE,下文用SE1、SE2、SE3和SE4分别表示创业的构想期、创立期、成活期和快速成长期的共生演进)机理、方式和路径。以上4个步骤构成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二者之间共同演进路径(evolutionpath,简称EP)。

       2 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之间共生的演进性探析

       依据“G-O-M-R”分析框架,下文将创业过程分为构想阶段、创立阶段、成活阶段和快速成长阶段四个部分,探析创业过程推进和创业网络构建二者之间共生的演进关系。

       2.1 创业构想阶段与其创业网络构建共生及其演进

       萌发创业构想的因素有多种,通常有机会或资源驱动,而机会或资源是镶嵌在具体情境内的特定网络之中,实际上,由于创业网络蕴含了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等创业要素,所以某个环境内蕴含了创业机会或创业资源等创业要素,可以说这些创业要素是蕴含在该环境内的创业网络之中。

       身处特定情境内的潜在创业者往往都有其原生网络,即创业者所具有的禀赋型社会网络、创业环境所孕育的先天性网络、创业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网络等。潜在创业者由于经常受到其原生创业网络的直接和间接启发或激励而萌生创业构想。一旦潜在创业者具有概念化的机会想法后,其目标是积极地开发其拥有的原生网络以清晰其创业构想。在这种张力作用下,创业者通常从基于情感的强关系出发,主要使用高频率的接触、深入的沟通、高水平的情感投入和亲密无间的交往去探索创业的可行性。因为还处于构想阶段的潜在创业者面临市场、用户和技术情境等不明确而导致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其能够搭接上的创业网络只能是与其联系紧密的强网络,如亲属、亲密朋友[35]。另一方面,阈限于创业环境动态性引起的创业构想与创业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性,迫使潜在创业者不得不依据暂时能够搭接上的创业网络调整、修正其初步创业构想,使之能匹配于清晰的创业构想、以期能够获取创业资源等创业要素的创业网络,即创业构想或机会想法的客观化[36]。这种创业构想与创业网络之间碰撞和调整的互动过程视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高低,分别对应于效果逻辑或因果逻辑的创业决策思路。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和资源拼凑方法,这个互动过程(用图2中的向上箭头表示)的最终可能结果是使得创业构想逐渐清晰化的同时,创业网络由创业者的原生网络向衍生网络演化,从而实现二者共生的演进SE1(如图2中的圆圈中内容所示)。

       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在“G-O-M-R”框架下,特定环境内的创业者原生网络(初始网络)使得潜在创业者产生初步的创业构想;潜在创业者为了清晰其初步构想(G)对其拥有的初始创业网络进行构建(O),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和资源拼凑方法,经过多轮二者之间的效果逻辑式或因果逻辑式互动(M),最终在使得创业构想清晰的同时,实现了由创业者的原生创业网络向衍生创业网络演化(R),清晰创业构想与创业网络演化之间具有共生的演进性。

       2.2 新企业创立阶段与其创业网络构建共生及其演进

       拥有较清晰创业构想后,创业者的目标是创建新企业或新事业以实现创业价值,而创建新企业或新事业所需要的是关键创业资源如紧缺的资金和关键人员等。由于创业环境的动态性以及创业企业缺乏合法性,所以能够搭接的创业网络主要是紧密型强网络,如亲属、亲密朋友等,以期实现关键员工招聘和首笔融资等创业里程碑事件[31]。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需要与多个资源主体以及变化的创业环境发生互动。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和资源拼凑方法,经过多轮这样的互动,最终结果是实现了创建新企业目标的同时,又实现了创业网络从适应清晰创业构想需要向适合新企业创建的演化,二者之间具有共生的演进性(如图3圆圈中内容所示)。

       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在“G-O-M-R”框架下,创立期的目标是创建新企业或新事业(G),该阶段网络构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创建新企业或新事业所需的创业资源(O),为此,创业者采取的手段是对其在构想期保留的创业网络基础上进行网络重构活动,以期搭接上能够获取关键创业资源的创业网络(M)。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和资源拼凑方法,经过多轮二者之间的效果逻辑式或因果逻辑式互动,最终结果是新企业的创立与创业网络构建共生共进(R),否则新企业难以创生。

      

       图1 基于“G-O-M-R”框架的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共生及其研究模型

       注:MI指二者互动,SE指二者共生的演进性。

       2.3 创业企业成活阶段与其创业网络构建的共生及其演进

       一旦创建了新企业,创业企业的目标就转化为尽快实现首批销售收入等创业关键事件,此时创业网络构建的目的是打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基于新生性缺陷,新生企业缺乏市场合法性和产品或服务合法性,以及信用记录和营销渠道等,因此,该阶段的创业企业网络手段通常是在借助于拓展创业者已有的紧密型强网络如熟人关系、家族关系、乡缘关系等基础上,搭接能够打开产品或服务市场的相关新网络。经过多轮二者之间的效果逻辑式或因果逻辑式互动,最终可能的结果是既达到了新企业生存的阶段性创业目标,又实现了创业网络向能够打开产品或服务市场的演化,二者共生演进(如图4圆圈中内容所示)。

       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在“G-O-M-R”框架下,创业成活阶段的目标是实现新企业的生存(G),网络构建的目的是打开产品或服务市场(O),为此,创业者或创业企业的网络构建手段是搭接新网络关系。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和资源拼凑方法,经过多轮二者之间的效果逻辑式或因果逻辑式互动(M),最终结果是达到了新企业生存的创业过程阶段性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创业网络(由获取创业资源式的创业创业网络到满足打开产品或服务市场的创业网络)演化(R),二者具有内在的共生演进性。

      

       图2 基于“G-O-M-R”框架的创业构想与创业网络演化二者之间共生及其演进

      

       图3 基于“G-O-M-R”分析框架的新企业创立与网络演化二者之间共生及其演进

       2.4 创业企业成长阶段与其创业网络构建的共生及其演进

       度过成活阶段的新创业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快速成长壮大,此阶段创业网络构建的目的是既要继续拓展产品或服务市场,又要获取企业成长的资源,为此,创业企业需要对在成活阶段保留的创业网络进行重构。鉴于还没有摆脱新进入缺陷的快速成长阶段新创企业开发弱网络的主要手段或途径是使用库拉交换搭接方式,其原因是新生企业与试图搭接的企业之间存在位置差序、关系强弱差序、资源禀赋差序和组织差序等[26],新生企业与试图搭接的企业之间并不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而在于交换能够满足当前的急需拓展创业网络的功能性目的,对于存在某种“价差”以期在下一轮交换中得到补偿。处于成长阶段的创业企业通过试错方式、使用库拉交换搭接方式不断拓展其创业网络,由依赖原有的强网络关系转向开发更多的弱网络关系转化,这种转化是创业企业由成活阶段走向成长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和资源拼凑方法,经过多轮二者之间的效果逻辑式或因果逻辑式互动,拓展出新的产品或服务销售网络和能够获取新创企业成长所需资源的创业网络,既达到实现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阶段性创业目标,又实现了创业网络重构,二者之间具有共生的演进性(如图5圆圈中的4个步骤所示)。

       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4:在“G-O-M-R”框架下,成长阶段的创业企业目标是实现快速成长(G),网络构建的目的是拓展产品或服务新市场叠加获取企业继续成长的资源(O),为此创业企业网络构建的手段是搭接上众多新网络关系(M)。经过多轮互动,创业企业快速成长与网络构建二者具有内在的共生演进性(R)。

       3 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现有创业研究认为,因创业主体多元化、情境依赖性和多要素并存的复杂性而导致的创业现象特殊性而难以存在最佳创业行动路线,所以难以解释创业者如何根据具体的创业情境与自身条件来理性选择和建构社会网络[29,37],但是本文按照“目标—目的—手段—结果”分析框架,归纳出如下结论:

       第一,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之间的共生演进性机理和方式见表2。

       第二,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演化之间的共生演进路径。见由图2~图5合成的图6中所示的“SE1-SE2-SE3-SE4”路径。

       内二者的共生过程,它们组合成创业过程的一个演进周期。图形最下端的虚线双箭头表示下一个创业过程周期。

       这就运用“目标—目的—手段—结果(G-O-M-R)”分析框架,揭示出创业网络构建与创业过程推进二者之间共生演进关系的机理与路径,从而深化了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时,从创业网络构建与创业过程推进的角度,也验证了当前创业过程研究所提出的关键要素(如创业网络)与关键行动(如创业过程推进)共同演进关系的存在性,从理论上推进了创业过程研究的开展。

       3.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第一,本文虽然依据“目标—目的—手段—结果”分析框架得出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之间的研究结论,但是由于创业者或创业企业的起点网络往往不相同,导致该分析框架下对创业者或创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网络构建差异性揭示不够具体,这是未来研究的难点之一。

       第二,需要探析中国情境下“目标—目的—手段—结果”的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共生的演进性。创业活动的情境化必然决定了创业网络构建的情境化,如制度转型下的市场经济进程,传统文化特征下的儒商文化、关系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等,决定了共生性及其演进路径的独特性等。

       第三,需要从创业网络的具体维度如网络关系、网络结构和网络治理等维度,深化二者共生的演进关系。

       第四,从横向研究层次看,不同创业类型(如高科技创业与传统产业创业)的创业网络构建与创业过程的共生性及其演进路径的区别性研究都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图4 基于“G-O-M-R”分析框架的创业成活期与创业网络演化共生及其演进

      

       图5 基于“G-O-M-R”分析框架的创业成长期与网络构建二者之间共生及其演进

      

      

       图6 基于“G-O-M-R”框架的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共生及其演进

       注:四个椭圆表示创业过程的四个阶段。

       最后,需要实证研究证明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研究观点的可验证性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必备性,因此,后续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尤其是跟踪动态研究(PSED)更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标签:;  ;  ;  ;  ;  ;  ;  ;  ;  

创业过程与创业网络的关系研究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