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革命对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2001)03-0049-(04)
一、IT革命拉动东北亚经济增长的现实效应
IT革命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它创造出一大批新型产业,纵深地改造了传统产业,同时发展出更高效、具有更高值的服务业。信息产业是IT革命的直接结果,它的产生开拓出新的生产领域,引发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信息产业在东北亚一些国家的发展壮大直接带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日本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扶植始于70年代末,经过80年代科技立国战略的铺垫和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助推,信息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据1998年日本发表的《通信产业白皮书》公布的数字,1990~1996年日本信息产业产值增加了22.7万亿日元,1996年达到103.3万亿日元,占全部产业产值比重的11.4%,成为日本经济发展史上第一个单个产值过百万亿日元的产业,1993年到1996年,日本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6.42%,远远超过了日本全部产业1.68%的平均增长率,是日本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2000年1月,日本官民共同制定了国家“IT基本战略”,国会通过了“IT基本法”,目标是5年内成为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国家。
韩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始于80年代技术革新战略的实施,中经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的拟定和实施,至今已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韩国中央银行统计,在1999年韩国10.7%的经济增长率中,信息产业的增长占4.1个百分点。1998年韩国开始掀起风险创业的浪潮,截至1999年,韩国共创办以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为主的风险产业近5000家,企业的总产值高达20兆韩元,占GDP的比重高达5%,同时创造出27万多个就业机会(注:韩国大使馆文化新闻处.每周韩国,2000-11.),为韩国经济恢复和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以PC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生产为例,1990~1997年,PC机行业产值年均增长了57%,销售年均增长了70.6%,通信设备制造业1996年总产值达300亿元人民币。(注:叶克林.国际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启示[J].世界经济,2000,(1).)。
与以往产业革命一样,IT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局限于信息产业,由于IT革命对其他产业提高生产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产品品质及提高生产管理合理化程度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IT革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成为它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据统计,1990~1996年日本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果达30万亿日元,对日本全部产业生产增加额所起作用达50.9%,波及效果为16.4%。得益于电子计算机超导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本造船、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不仅提高了产业合理化程度,而且实现了产品高附加值化,保证了国际竞争优势。
韩国经济起步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经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走上IT革命之路。目前,钢铁、汽车、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与信息产业一并成为韩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凭借IT革命,韩国传统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主要钢铁、汽车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
IT革命的重要特征是以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培育出新的经济发展领域。1990年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信息服务业得以迅猛发展。目前网络经济已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强劲的经济增长领域。据日本通产省估计,日本互联网用户1999年已达2200万户,比1997年增加144%,而2003年将达到5800万户。日本企业对用户的电子商务金额1998年为680亿日元,1999年增加到1900亿日元,预计2003年将达到31600亿日元。韩国目前的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已达42亿美元,因特网用户1999年为630万户,估计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户。中国信息服务业营业额整个八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为47.5%,1999年总营业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中国互联网用户年均增长率超过100%。预计到2005年,中国信息服务业将实现1998年6倍的营业额,互联网用户将达8000万户。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升华了IT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更多国家着手于IT革命的发展。近来俄罗斯、朝鲜等东北亚国家都相继表示了发展IT技术和相关产业的意愿。可以预测,随着IT革命的发展和东北亚各国对它重视程度的提高,IT革命将进一步拉动东北亚经济的发展。
二、IT革命促进东北亚经济升层的基础效应
IT革命对经济的深层影响在于无论IT产业本身还是它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都无一例外地摆脱了传统经济中对物质因素的严重依赖,创造出基于信息、知识和智能的新成本。这种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主导产业的成本投入主要局限于技术开发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经济中边际成本递增的规律。由于新经济存在边际成本递减的特性,传统经济中唯一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规模经济逐渐被新经济中更为重视创造性的差异经济、时效经济等代替。此外,因为技术创新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所以传统经济中存在的由技术创新不稳定引发的经济波动周期在新经济条件下被大大扭曲。(注:乌家培.信息、知识经济及相关问题[N].中国改革报,1998-11-18.)由于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新经济发展的表象也与以往不同。主要表现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公司利润大幅度上涨,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增加,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发展周期延长或长期无周期现象等。因此,实际上新经济是已经超越了传统经济的更高层次。
IT革命是产生新经济的根本,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跃位首先需要凭借IT革命大幅度深层次地改造升华本国经济。长期以来,东北亚国家旗帜鲜明的科技发展战略为东北亚经济的深层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前所述,当前以IT技术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21世纪,东北亚国家相继升华了本国发展IT革命的战略(如日本制定的IT基本战略),并在科研投入和研发体制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这些改革无疑将对IT革命及东北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将成为东北亚经济跃升到新经济层次的基础。
IT革命是新经济产生的根本前提,但新经济的出现还需要其他因素的辅助。以目前世界唯一被公认进入新经济阶段的美国为例,一般认为,美国出现新经济现象除了IT革命的贡献外,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和克林顿政府的经济、社会等政策的调整也十分重要。其中,前者是新经济发生的根本,后两者为新经济现象在美国出现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是新经济的催生剂。与美国相比,东北亚各国除了IT革命的水平与美国存在众所周知的差距外,在促使新经济产生的其他因素方面也有相当的不足。
首先,新经济的发生与发展需要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相应配合,并需要依靠政策调整创造适度的自由市场与宏观调控的恰当结合来维持这种环境,使之处于良性状态。但在东北亚地区,各国普遍缺乏美国上百年市场经济荡涤后的市场活力,也没有二战前后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时积累的宏观调控经验,更缺乏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调整二者关系的灵活的政治、经济、社会机制,在一系列问题上往往难以像美国一样及时做出调整。而且由于新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本身会带来社会、政治等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变动,因此,如果不具备与新经济特征相适应的灵活的社会、政治机制,新经济的发展迟早会受到阻碍,或者因为某种原因的限制而难以产生。所以东北亚国家的IT革命虽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甚至在个别国家,如韩国还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呈现的新经济现象,但是,由于东北亚国家缺乏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相关体制,新经济的真正到来尚待时日,而已产生的新经济现象也决不会成为真正跨入新经济阶段的标志。
其次,东北亚国家缺乏美国利用全球经济调节本国经济发展的能力。众所周知,当今跨国公司控制世界1/3的生产和2/3的全球贸易,掌握着70%以上的对外投资和高科技以及80%以上的技术转让。(注:冯昭奎.国际政治新形势下的高科技竞争[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9).)美国是世界上跨国公司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美国实现了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从而使美国经济不仅具备了强大的抵御个别地区经济危机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在出口高档次产品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进口廉价的消费品平抑国内的通货膨胀。此外,美国还是世界资本市场的霸主,仅其股市市值就占全球资本市场的53.8%,(注:肖炼.美国经济保持强势的原因及前景[J].世界经济,2000,(3).)因而美国可以在世界资本流动中获取发展经济的最佳支持。与美国利用全球经济资源的强大能力相比,东北亚各国都难以匹敌。经济全球化是公认的美国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东北亚国家走向新经济过程中在如何利用全球资源问题上面临着与美国完全不同的课题。这一课题的解决与处理新经济所需的国内环境一样,将最终导致东北亚国家与美国完全不同的新经济模式,而在这一模式最终形成之前,IT革命只能在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层面上为新经济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IT革命增加东北亚国家国际经济竞争力的效应
国际经济竞争依托于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植根于近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本质是不平等交换。因此,脱胎于世界殖民体系的世界市场不仅在其形成初期就存在着工业与非工业之间的市场层次划分结构,而且在运行过程中同样维系着不平等交换的内核。因此,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与一个国家所处世界市场的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当代世界市场是传统世界市场发展的新阶段,并在结构与运行模式上与之一脉相承,只是由于IT革命的结果而变得相对复杂。以科技为标尺划分当今世界市场,大致存在三级主要梯次:第一级梯次是拥有尖端高科技内涵的高档次商品的国家占据的市场,该层次市场对国际市场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牵引力。其产品上至高科技下至儿童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覆盖率;第二级梯次是以生产内涵高科技的民用品和消费品为主导的市场,它依附于一级市场,并占据其留下的国际市场空档;第三级梯次是起步于低档日用品、消费品,经中、高档民用工业品走向信息之路的国家所占据的市场,它着力尾随二级市场并填充其剩余的市场份额。在总体运行上,世界一级梯次市场牵引整体,三级梯次层层依附,环环制约。在现行世界市场结构中所处位次越高越具有竞争优势,位次越低则越需要承担更多世界市场结构及运行模式带来的压力。因此,在现行世界市场运行模式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推动本国技术与产品档次向高位跃进。
从主体上讲,东北亚各国是世界市场的后期参与者,处于国际竞争的劣势地位。但由于东北亚各国对科技开发的重视,把握了IT革命的机遇,各国正在不同程度地突破所处的原国际市场区位。日本是东北亚地区最早迎来信息革命的国家。70年代后,日本的科技研发能力迅速提高。据统计,在1991~1995年达到3%弱,达世界最高水平。(注:冯昭奎.东亚各国和地区科技发展概况及科技实力比较[J].当代亚太,1999,(9).)当前,日本在研发投入水平上,经费总额仅次于美国,绝对数超过德、法、英三国的总和,占国内GDP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由于研发水平的提高,日本卓有成效地把握了IT革命的机遇。80年代日本科技实力跃居世界前列。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日本在世界市场结构中的位次逐渐上升,目前不仅在软件生产和中央处理芯片等高档信息产品领域初露锋芒,而且在面向21世纪的尖端科技领域竞争中领先于美国,突破了美国长期垄断高科技领域的局面。
韩国是信息革命中的后起之秀,研发经费在1981~1992年间增加了12.5倍,年均增长高达15%,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17%,接近发达国家水平。90年代后,韩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研发投资迅速增加,企业部分项目投资甚至可与发达国家匹敌。从1997年开始,韩国加大政府科技研发投资力度,拟在2002年时使研发经费占到国家预算的5%。(注:冯昭奎.东亚各国和地区科技发展概况及科技实力比较[J].当代亚太,1999,(9).)伴随科研的发展,韩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已经充分体现在投入世界市场产品的升级上。目前韩国已成为世界电子、半导体、汽车、钢铁十大出口国之一,而且在高科技领域具备了与美国、日本共同主导存储器、硬盘、软盘、彩色显像管、激光印字机机芯等市场领域的能力。
中国是继日、韩之后又一个投入IT革命大潮的国家,整个90年代中国科技研发经费年均增长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率。目前以IT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已占到GDP的5%左右。(注:冯昭奎.东亚各国和地区科技发展概况及科技实力比较[J].当代亚太,1999,(9).)在IT革命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走出以中、低档消费品为主参与世界市场的水平,在电子、信息等领域显示出实力,甚至在诸如火箭发射等尖端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俄罗斯是世界科技实力较强的国家之一,但其高科技研发过去长期用于军事领域,目前俄罗斯仍主要依靠石油出口在赚取外汇。俄罗斯的军事科技绝大多数处于当代尖端高科技水平,由于当代科技领域军工与民工的关联度日益加强,俄罗斯实际上具有迈向世界市场高层次的巨大潜力。
综上所述,以世界市场梯次结构来衡量当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国家,在主体上,日本属于世界市场二级梯次,韩国处于三级梯次与二级梯次交替阶段,中国、俄罗斯等国处于三级梯次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IT革命的深化,日本、韩国一时在一些领域显示了突破其经济主体所处的世界市场位次,中国则在二级梯次甚至第一梯次显示出突破迹象。面向21世纪,日本、韩国、中国都明确提出了发展IT革命及高科技产业的计划和战略规则,朝鲜和俄罗斯目前也表示出强烈的发展IT产业的意愿。随着IT革命在东北亚各国的广泛、深入发展,东北亚各国必将渐次提高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的地位,进而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收稿日期:200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