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和麦克库洛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麦克论文,马克思论文,价值论论文,库洛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2)10-0008-06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发源于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古典经济学的 两个集大成者,一个是斯密,一个是李嘉图。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具有自相矛盾的缺点。 斯密认为:“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它物,对他说来,这 些货物的价值,等于他能够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 值的真实尺度。”(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72年,第26页。)在这里,斯密一方面认为商品价值是由该商品所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 动量决定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商品价值是生产该商品所直接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前者是 错误的,它混淆价值与活劳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后者是正确的,它揭示了价值 的源泉。斯密本人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两个价值定义的矛盾,在其著作中两个不同的价 值定义是和睦并存的。如果说斯密在两种价值定义之间摇摆不定,那么,斯密之后的李 嘉图就是一个坚定的劳动价值论者。李嘉图明确坚定地指出:“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 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 动的报酬的多少。”(注: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 ,第7页。)他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归结于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不管是商品价 值还是该商品所能换到的其他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赞叹道:在斯密的后继者中,“李嘉 图终于在这些人中间出现了,他向科学大喝一声:‘站住!’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 —对这个制度的内在有机联系和生活过程的理解——的基础、出发点,是价值决定于劳 动时间这一规定。李嘉图从这一点出发,迫使科学抛弃原来的陈规旧套,要科学讲清楚 :它所阐明和提出的其余范畴——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这个基础、这个出发点适 合或矛盾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只是反映、再现过程的表现形式的科学以及这些表现 本身,同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联系即现实生理学所依据的,或者说成为它的出发点的那 个基础适合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这个制度的表面运动和它的实际运动之间的矛盾是 怎么回事。李嘉图在科学上的巨大历史意义也就在这里”。(注:马克思:《剩余价值 理论》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2页。)但是,李嘉图的抽象法还不完善,有 时还缺乏中介范畴,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抽象法,从而把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 。从整体上看,马克思说,他们离真理只有一步之遥了,我只不过多走了这一步而已。
在李嘉图的学生们中声称要发展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个叫麦克库 洛赫的,是伦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声称要克服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两个困难。关于 李嘉图理论的两个困难,马克思指出:“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 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等量资本,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 都提供相等的利润,或者说,提供一般利润率。”(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 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 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 页,第91页,第186—187页。)在“克服”李嘉图的这两个困难的过程中,麦克库洛赫 走向了他的反面,成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解体的完成者。在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道路上, 马克思和麦克库洛赫走的方向完全相反。
一、对价值概念的不同发展观
李嘉图一贯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他把价值分为实际价值和 相对价值。实际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决定的;相对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即不 同商品交换的比例关系。马克思指出:“商品的相对价值,按李嘉图的这种见解,不过 是他的实际价值的另一种表现,不过意味着各种商品按照它们包含的劳动时间进行交换 ,或者说,它们各自包含的劳动时间是相等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 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 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 页,第91页,第186—187页。)也就是说,不管是实际价值还是相对价值,李嘉图都认 为各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它们各自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由于李嘉图不知道劳 动力商品概念,他认为资本是与劳动直接交换的,但按照价值规律,这应是等价交换, 而等价交换是不会产生利润的,这就给李嘉图造成了困难。李嘉图一方面坚持认为价值 从而利润是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又不能解释资本与劳动相交换和利润产生的矛盾,也 就是不能解释资本与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符。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麦克库洛 赫对李嘉图的相对价值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麦克库洛赫把相对价值规定为“商品换得 的劳动或其他任何商品的量。”(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 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186页,第185—18 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页,第91页,第186 —187页。)李嘉图的相对价值概念只是包括商品和商品的交换,而不包括商品和劳动的 交换,但麦克库洛赫却把商品和劳动的交换包括在他的相对价值之内。马克思指出:“ 李嘉图在考察相对价值时,始终只谈劳动以外的商品,因为在商品交换时,利润所以实 现,仅仅因为商品同劳动交换并不是等量劳动相交换。李嘉图在其著作一开头就特别强 调指出:商品价值决定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决定于商品可以买到的劳 动量,这两者是根本不同的。这样,他一方面把商品包含的劳动量同商品支配的劳动量 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他从商品的相对价值中排除了商品同劳动的交换。”(注:马克 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 184—185页,第185页,第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 页,第193页,第195—196页,第91页,第186—187页。)资本与劳动交换是不等量劳动 相交换,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李嘉图把这种交换排除在包含等价交换含义的相对 价值概念之外是正确的。而麦克库洛赫不懂得这一点,企图用包含商品与商品的等价交 换含义的相对价值概念来解释资本与劳动的不等量劳动相交换,实际上就把资本与劳动 的交换看成等量交换。这样,在麦克库洛赫的相对价值概念里,“工人以工资形式得到 的物化劳动,恰好等于他在交换时以直接劳动的形式还给资本家的劳动。这样,剩余价 值的源泉就消失了,李嘉图的整个理论也就瓦解了。”(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 页,第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 —196页,第91页,第186—187页。)
麦克库洛赫既然把资本与劳动的交换规定为相对价值概念的等价交换,也就是规定为 “在市场的通常状况下”的等价交换(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 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186页,第185 —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页,第91页, 第186—187页。),那他就必须说明利润从何而来。马克思指出:“下一步怎么样呢?下 一步,他无耻地从李嘉图投奔到马尔萨斯那里去了,——按照马尔萨斯的学说,商品的 价值决定于商品买到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必须始终大于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既然 交换价值——按照库洛赫的说法,交换价值‘在市场的通常状况下’等于实际价值,但 是‘事实上’总是大于实际价值,因为利润就建立在这个余额上(借‘事实上’一词作 了一个出色的对比和出色的分析)——是商品换得的‘劳动或其他任何商品的量’,所 以,适用于‘劳动’的,也适用于‘其他任何商品’。换句话说,商品不仅同比它包含 的劳动量大的直接劳动量相交换,而且同比它包含的劳动量大的其他商品中的物化劳动 量相交换;这就是说,利润是‘让渡利润’,这样,我们就又回到重商主义者那里去了 。马尔萨斯直截了当地作出了这个结论。在库洛赫那里,这个结论则是不言自明的,不 过他却把这妄称为李嘉图体系的发展。”(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 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186页, 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页,第91 页,第186—187页。)
那么,马克思是怎么解决李嘉图理论的第一个困难呢?马克思首先在方法方面进行研究 ,他一方面继承了李嘉图的抽象法,另一方面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来改造和丰富发展李嘉 图的抽象法。他发现,李嘉图只重视量的研究,而忽视了质的研究,从而只注重劳动和 价值的量,而忽略了劳动和价值的质;这样,李嘉图就不可能发现资本和工人之间的生 产关系的所有必要的环节,从而给自己的理论造成困难。马克思深入对劳动过程和价值 形成过程的研究,创立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对理解政治经 济学的枢纽性概念;并对商品的价值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规定:商品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 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 源泉,但不是一切劳动都会创造价值,只有在具体劳动创造用于交换的具有人的外界对 象性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抽象劳动才创造价值。从科学的价值概念出发,马克思进而对交 换价值进行规定: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另一种商品的 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商品经济的劳动和价值的质 和量的科学分析,马克思继承了李嘉图的实际价值和相对价值定义的科学部分,用更准 确的概念把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推向完全科学。在对商品生产的劳动、价值、交换价值 等范畴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出发,发现工人的劳动 在生产过程中已不属于工人,而在市场上工人由于缺乏生产资料又不能进行劳动,因此 工人不可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工人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这样,马克思就发现了 劳动力商品概念,顺利地解决了李嘉图关于资本与劳动相交换如何和价值规律相符合的 困难。原来资本在市场上不是与劳动相交换,而是与劳动力商品相交换,这是符合价值 规律的等价交换的;利润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它构成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资 本按等价交换规律出售商品而获得利润;这样,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从而资本获得利润的 每一步过程的形式都与价值规律相符。马克思通过他的一系列科学范畴,把李嘉图的劳 动价值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了李嘉图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的科学目的。
二、对劳动概念的发展问题
李嘉图体系的第二个困难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 )时,等量资本都获得等量利润。按照劳动价值论,在等量的资本中,如果资本推动的 直接劳动量不同,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利润是不同的;然而在资本主 义社会的现实中上述等量资本却能获得等量利润。李嘉图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看作 是他的劳动价值论的例外。实际上,这不是例外,是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存在的经济现象 。麦克库洛赫为了“克服”李嘉图的这个困难,便开始了对李嘉图的劳动概念的“发展 ”。
麦克库洛赫认为:“有充分理由可以把劳动下定义为任何一种旨在引起某一合乎愿望 的结果的作用或操作,而不管它是由人,由动物,由机器还是由自然力完成的。”(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 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 ,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页,第91页,第186—187页。)这样,在麦克库洛赫的 这个劳动定义中,动物、机器和自然力都会劳动,因为它们都产生了“引起某一合乎愿 望的结果”的“作用”和“操作”。于是,一切进入生产过程的物由于都会产生这种“ 作用”和“操作”,从而都会劳动。李嘉图的第二个困难被“克服”了。既然物和雇佣 工人一样都会劳动,从而都会创造价值,那么,等量资本当然就创造了等量利润。马克 思指出:麦克库洛赫在把以物的形式存在的资本等同于工人之后,“不言而喻,这些‘ 工人’也要取得工资,而且除了它们作为‘积累劳动’具有价值外,对它们的‘操作’ 或者说‘作用’也必须付给工资。商品的这种工资,资本家受权装入自己的腰包,它是 ‘积累劳动的工资’,换句话说就是利润。(按照麦克库洛赫的看法)这就证明,相等的 资本提供相等的利润(不管这些资本推动的劳动多少),是直接从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得 出来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 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 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页,第91页,第186—187页。)麦克库 洛赫用他的劳动定义来“发展”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也就彻底地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 价值论。劳动概念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性就体现在这 里。马克思说:“李嘉图,像所有值得提到的经济学家一样,像亚·斯密一样(虽然斯 密有一次出于幽默把牛称为生产劳动者),强调指出劳动是人的、而且是社会规定的人 的活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李嘉图和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前后一贯 地把商品的价值看作仅仅是社会规定的劳动的‘体现’。”(注:马克思:《剩余价值 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 185页,第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 195—196页,第91页,第186—187页。)
麦克库洛赫理论上的无能不仅在于概念的荒谬而且在于这种荒谬的概念还是一种厚颜 无耻的剽窃和抄袭。上面已经提到,麦克库洛赫把商品的相对价值即交换价值看作“事 实上”总是大于实际价值的观点,是直接抄袭马尔萨斯的庸俗观点的。麦克库洛赫把物 理的、化学的和自然力的作用看作是价值的创造源泉,这在他之前的英国的庸俗经济学 家穆勒和法国的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那里也早已存在。穆勒也是使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解 体的所谓李嘉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李嘉图的信徒穆勒同意李嘉图的看法,认为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价值规则的例外,但奇怪的是穆勒只觉得其中一个例外才和价 值规则相矛盾,其他例外并没有引起他的怀疑。他试图解释这个矛盾。这就是生产葡萄 酒的资本由于葡萄酒必须较长久地置于酒窖内受自然力的作用而不经过劳动过程,如果 其他条件差别不大,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比其他领域的处于劳动过程较长的等量资本生 产的剩余价值少,但仍能获得与其他等量资本一样的平均利润;生产葡萄酒的资本显然 得到了补偿,但这种补偿价值不是生产葡萄酒的资本直接推动的劳动量创造的。因此, 穆勒认为,这种资本的利润平均化的理由是不符合价值规则的。那么,生产葡萄酒的资 本怎样获得平均利润呢?穆勒的“创造性”就从这里开始。穆勒认为:葡萄酒放在酒窖 里的时间长,从而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长;而自然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劳动时间,因而也 创造价值,所以生产葡萄酒的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这样资本的利润平均化就与价值规 则不矛盾了。穆勒把自然力的作用时间说成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时间,这就否定了李嘉图 科学的劳动概念。穆勒随意改变李嘉图的劳动概念,为李嘉图体系的解体起了根本性的 作用。把物的作用说成是劳动,“穆勒开了这个头。而在麦克库洛赫这样一个无耻之徒 那里,这种做法就具有故作高深的无耻性质了。”(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 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 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 页,第91页,第186—187页。)“麦克库洛赫附和穆勒的这种胡说,更确切些说,他以 其惯用的、矫揉造作的剽窃手法,以一般的形式重复了这种胡说,在这种形式下,隐蔽 的荒谬思想就暴露出来了,李嘉图体系的以及整个经济思想的最后残余也就被顺利地抛 弃了。”(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 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 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页,第91页,第186—187页。)同样,自 称是斯密的学生的萨伊提出了三位一体公式“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 工资”;萨伊把利息和利润说成是“资本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把地租说成是“土地 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麦克库洛赫把动物、机器、自然力的“作用”和“操作”说成 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实质上,这不过是萨伊的‘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土地的 生产性服务’等说法的改头换面;——当他把‘劳动’这个神圣的名称赋于这种‘生产 性服务’时,一切当然就完全改变了。”(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 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第186页, 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196页,第91 页,第186—187页。)
“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范畴。马克思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劳动概念的科学 性,并给予发展完善。马克思首先研究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指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 动决定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 ,劳动具有劳动一般和特殊的社会形式两个方面规定性。劳动一般是任何社会形式都存 在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 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1—202页,第20 2页,488—489页。)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劳动过程的生产关系。从劳动一般来看,人的 劳动与物、自然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人是有意识的物的活动,而物和自然力是无意 识的物在发生作用;而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也根本不同,人的劳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而动物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马克思说:“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 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 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 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1—202页,第20 2页,488—489页。)从社会形式看,人的劳动具有社会形式,而动物、物、自然力的作 用本身没有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它们只有在人的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被使用,才具有社 会形式,即成为人的社会形式的物质承担者,如资本既是物又不是物,它代表资本和雇 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李嘉图虽然知道劳动的社会形式,但他把劳动的社会形式看成是永 恒不变的,也就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看成是永恒不变的。而马克思认为社会形 式具有特殊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系本身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把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规则与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系的发展过程结合起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这样,马克思就发现了价值规则与 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价值规则是经过中介环节才在资本主义 社会的经济现象上表现出来。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价值规则的 表现形式跟着发生了变化,由于资本的剩余价值目的的作用,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展开 了追逐利润的竞争,从而剩余价值由利润形式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形式,价值也就转化为 生产价格;各部门的资本按它们产品的生产价格出售,等量资本也就获得了等量利润。 马克思通过平均利润这个中介范畴一下子就科学地解决了李嘉图体系的第二个困难。价 值规则通过平均利润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发现表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与价值规则并不矛盾,它是价值规则在一定的资本生产关系条件下的表现。李嘉图把资 本的生产关系看成不变的,甚至从来就有的,他就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价值 规则,从而不可能发现价值规则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中间环节平均利润范畴。他 把价值与生产价格直接等同起来,就产生了他的理论体系的第二个困难。
李嘉图不能解决他的理论的困难,但他始终坚持劳动的科学概念。而麦克库洛赫既无 能力坚持科学的概念也无能力发现新的科学概念,他便捏造出一些用语和名称来胡弄人 。对麦克库洛赫把物的“作用”和“操作”说成是“劳动”来解决李嘉图体系的第二个 困难,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在这里,一般规律同进一步发展了的具体关系之间的矛盾 ,不是想用寻找中介环节的办法来解决,而是想用把具体的东西直接列入抽象的东西, 使具体的东西直接适应抽象的东西的办法来解决。而且是想靠捏造用语,靠改变事物的 正确名称来达到这一点。(我们看到的确实是一场‘用语的争论’,但是它之所以是‘ 用语的’,是因为他们企图用空话来解决没有得到实际解决的实际矛盾。)这种手法在 穆勒那里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它比反对者的一切攻击更严重得多地破坏了李嘉图理论 的整个基础,这一点在考察麦克库洛赫时可以看出来。”(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 5页,第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 5—196页,第91页,第186—187页。)麦克库洛赫“发展”劳动价值论完全没有科学性 可言,这不仅在于他浅薄无知,还在于他搞劳动价值论的目的不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 不可告人的自私的目的。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麦克库洛赫的卑鄙目的:“麦克库洛赫纯 粹是一个想利用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来发财的人,而他确实令人吃惊地做到了这一点。萨 伊也曾经这样利用斯密的理论,不同的是,他至少还有点贡献:他使斯密的理论有一定 的形式上的条理化,而且,除了误解的情况之外,有时他还敢于提出一些理论上的疑问 。因为库洛赫起先是靠李嘉图的经济理论在伦敦登上教授的席位,所以他最初势必以李 嘉图主义者的身份出现,特别是还要参加反对土地所有者的斗争。一旦他站住了脚,并 踏着李嘉图的肩膀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他就主要致力于在辉格主义范围内讲述政治经济 学,特别是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而把其中使辉格党人讨厌的一切结论全部剔除。他的 最后论货币、税收等等的著作,不过是为当时的辉格党内阁作的辩护词而已。此人由此 谋得了一个肥缺。他的统计著作纯粹是骗钱的东西。在这里,对理论的浅薄无知的糟蹋 和庸俗化,也暴露出此人本身就是一个‘庸夫俗子’,关于这一点,下面我们在结束有 关这位苏格兰投机家的问题之前,还要谈到一些。”(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84—185页,第185页 ,第186页,第185—186页,第195页,第196页,第197页,第90页,第193页,第195— 196页,第91页,第186—187页。)
三、劳动价值论发展史的启示
当今,我国经济理论界针对当代的市场经济发展正在进行关于发展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这和马克思针对当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展开的发展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有相似之处;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劳动价值论发展史之鉴不可不借。笔者以为,首先 ,发展劳动价值论者必深刻了解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史,否则会把麦克库洛赫之类的观点 作为“创新”观点提出来。当年,麦克库洛赫把当时最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机器的作用 看作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现在,我国理论界也有观点提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代表机 器人的作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要么是对劳动价值论发展史的无知,要么是对麦克 库洛赫的观点的抄袭。
其次,发展劳动价值论者应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概念,特别是价值概念和 创造价值的劳动概念。马克思始终认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或物化,也就是说,只 有凝结或物化在具体劳动创造的能独立于人体而存在的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上的抽象劳 动才形成价值。而理论界有的观点却无视马克思这些科学规定,认为一切劳动都会创造 价值,从而把商业买卖的营业员、银行职员、官员、军队、警察、律师、教师、医生、 舞女、现场表演的歌星等这些马克思已经证明了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都算作创造价值 的劳动。既然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完全相反,那就不宜说是“马克思的劳 动价值论”,而应该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劳动价值论”之前,这也是搞科研的诚实态度 所要求的。
第三,发展劳动价值论者引用马克思的文句必须认真,切不可草率行事。《剩余价值 理论》3册第550-551的马克思的一段话现在常被一些人所引用,他们是这样引用的:“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captain of industry)出现的,在 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 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于是,上述引用者就说他们关于企业家的管理 创造价值的观点,是符合马克思在上述引文中所说的资本家管理也创造价值的观点的。 这样一来,就使人们觉得马克思在自相矛盾:一方面认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 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资本自己创造的。或者给人们这样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实际上,只要把上述引文完整地引 出就很容易明白马克思的意愿。马克思的原话是这样的:“当然,产业利润中也包含一 点属于工资的东西(在不存在领取这种工资的经理的地方)。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 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captain of industry)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 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只要这些职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形式,( 也就是说,产生于资本对作为它的劳动的劳动的统治,从而对作为他的工具的工人的统 治;产生于作为社会的统一体,作为在资本上人格化为支配劳动的权力的社会劳动形式 的主体而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性质),那么,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这种劳动也可以转 给经理)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正如在奴隶制下 奴隶监工的劳动,也必须和劳动者本人的劳动一样给予报酬。”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明 确地阐述了资本的劳动过程的管理的二重性。首先,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本身的管理 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经理的劳动就包括这种管理。如果资本家没有雇佣经理即“不存在 领取这种工资的经理的地方”,资本家自己当经理,那么,“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 起着积极作用”,这种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创造价值。接着,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另一 种管理——“但是只要这些职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形式”——即资本的生产 关系的管理职能;这就是一种对“劳动的统治”,对“工人的统治”,是“资本的性质 ”的管理,是“剥削”的管理,从而是不创造价值的管理劳动。如果这二重性的管理劳 动结合在资本家身上,即进行“这种与剥削想结合的劳动”,那当然就包括创造价值的 劳动。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再次指出,资本的管理二重性相结合的“这种劳动也可 以转给经理”。因此,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创造不创造价值,要看他有没有进行劳动过程 本身的管理劳动。如果他只进行生产关系的管理,那就没有创造价值;如果资本家雇佣 经理,那就表明资本家把劳动过程本身的管理交给了经理,资本家就不会进行创造价值 的劳动;如果资本家把生产关系的管理劳动也交给经理,那经理也就具有了管理的二重 性的职能。这样,经理的报酬中一部分是他进行劳动过程本身的管理劳动的工资;另一 部分是他进行资本的生产关系的管理劳动的报酬,但是这不属于工资范畴,这部分报酬 由利润转化而来,属于利润范畴。可见,把企业家的管理劳动一概看作创造价值的劳动 ,是不符合上述马克思原文的原意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脱离劳动过程本身而进 行管理活动的资本家才称为资本家,而把尚未摆脱劳动过程本身的资本家称为小业主, 因此,马克思的资本家概念是有严格的规定性的,只有雇佣工人包括经理这种特殊雇佣 工人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而资本家是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马克思的资 本家概念是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的,是符合一切社会存在的私有资本的生产关 系的实际的;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即劳动过程本身的管理和生产关系的管理,是资本主 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都存在的一般规则。
第四,发展劳动价值论者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马克思,应尊重马克思的原文的含 义。下面这一段文句目前被一些观点经常引用:“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 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注:《剩余价 值理论》第1册,第443页。)引用此文的观点认为:“这个领域”是指服务领域,而马 克思既然认为“这个领域”是“微不足道”的,并对它采取“完全置之不理”的态度, 这说明马克思不重视对服务领域的研究,从而马克思把服务劳动看作不创造价值的劳动 是不正确的;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领域的就业人数的比重已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因 此必须把服务看作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种对上述引文的理解以及由此引起的对马克思 在服务劳动方面的研究的看法是否正确呢?我们只要把这段引文全面引出,就知道了。 马克思的原文是这样的:“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 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的情况。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 能够应用,并且就事物的本性来说,只能在某些领域中应用。例如,在学校中,教师对 于学校老板,可以是纯粹的雇佣劳动者,这种教育工厂在英国多得很。这些教师对学生 来说虽然不是生产工人,但是对雇佣他们的老板来说却是生产工人。老板用他的资本交 换教师的劳动能力,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发财。戏院、娱乐场所等等的老板也是用这种 办法发财致富。在这里,演员对观众说来,是艺术家,但是对自己的企业主说来,是生 产工人。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马克思在这里说的“这个领域”是服务领域,但马克思的 服务概念的涵义在这里也是明确的,服务是指“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的劳动,而 不是指现在流行的第三产业概念。马克思在这里以教师和演员为例对服务劳动进行了透 彻地分析,对英国的教育工厂的状况和戏院、娱乐场所等情况都十分了解,怎么能说马 克思对服务领域采取完全置之不理的态度或缺乏研究呢?马克思指出这个服务领域同整 个生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意为资本的生产关系在服务领域还不够发展,而不是说服务 行业本身不够发展。这是因为当时服务领域还不适合资本来占领,而且就服务行业本身 的性质来说,大多也不适合资本的生产方式的应用。马克思的这些观点不仅为当时的情 况所证实,而且为当代发达国家的情况所证明。现在,发达国家实行的是中小学的义务 教育,以及不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盈利为目的的大学的普及教育,包括著名的私立 大学;虽然也同时存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以赚钱为目的的学校,但这种学校已不 代表当代教育领域的主流和发展趋势。在医疗方面,发达国家实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 会医疗保障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医疗机构也不成为主体。在演艺方面,艺术家、 歌星自己组建剧团、乐队,资本生产方式也很难在这里插足。演说家只租用场所并不受 雇于人;律师自己开业自己是事务所的主人;牧师布道也不为他人赚利润;等等。这些 服务领域的现代趋势无不证明马克思判断的正确性。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论证 了这些服务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这并不因为今天教师用多媒体教学或医生用电脑开处 方而发生变化,也不会因为今天的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而发 生改变;劳动创造不创造价值是由劳动过程的生命的实际运动的状况决定的,而不是由 劳动者的人数的多少或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来决定的。马克思早就指出,随着工业生产力 的发展,服务领域的人数会超过工业的就业人数,并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大 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他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 含和外延两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劳动,特别 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级’(如仆人、使女、侍从等等)的名称下越来越大规模地 被再生产出来。”马克思以186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为例指出:“全部纺织厂的雇佣人员 和煤矿、金属矿的人员加在一起是1208442人;全部纺织厂的雇佣人员和冶金厂、金属 手工工场人员加在一起是1039605人;二者都少于现代家奴的人数。”“仆役阶级——1 208648人”“在这1208648人中还没有把不在私人住宅中服务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内。”(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1—202页,第202页,488—489页。)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关于价值的基本原理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当今社会的一切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则,是 马克思全面研究历史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服务领域而得出的规则。马克思所 说的服务领域中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微不足道,可以置之不理,正是他全面研究了服务 领域而得出的结论,怎么能说马克思对服务领域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呢?马克思所说 的“微不足道”和“置之不理”是告诉读者,有兴趣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应注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广泛应用的那些生产领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表现”,而对于服 务领域里只能在很小范围内甚至只能在某些范围里应用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表现”可以 置之不理,而不是说对服务领域本身或服务创造不创造价值等其他问题可以置之不理。
发展劳动价值论是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学的要求。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从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劳动”、“价值”等最基本的科学范畴出发,始终一贯地和这些基 本范畴保持统一性,否则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马克思就会陷入劳动价值论发展史上的那 种“捏造用语”的争论中去。发展劳动价值论者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因此,应以历史为 鉴问一声:马克思与麦克库洛赫,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