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对策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十一五”规划期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造业向亚洲的转移,中国的产业聚集和城市化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根据“十五”~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需求的调查和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将迅速加大。适应这种需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十分紧迫。为此,提出以下对策思考。
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引进民间资源,探索股份制办学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必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工作。在体制创新方面,积极探索股份制办学、股份合作制办学、股份联合制办学乃至建立股份制教育集团。在机制转换方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要打破地区和部门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促使资源向高效率的办学机构转移,淘汰低效率办学机构。要推行成本核算,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推动职业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激活学校内部动力。
股份制办学是体制转换中的新生事物,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明确股份制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并尽快完备相关的学校产权登记、股权转让、分红派息、破产保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在资格认定、教师职务评审、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对外交流合作、招生就业、经费投入等方面,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物价部门依学校的办学水平核准收费标准,允许优质优价,鼓励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进行职业学校股份制办学探索,要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明确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按章程明确举办者、董事会、校长和教职工的权利与责任,规范其内部运行机制,规范资金、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职能,尊重股东权益,依法办学,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学校工会和职代会制度。处理好学校可持续发展与股东权益和职工利益的关系。在学校形成有效积累的同时,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和股东收益。要依法保障民间投资者对增值资产的权益,确保合理回报。
2.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思想品德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共处能力、团队意识、法制观念、民主意识、意志品质、健全人格教育与效果;二是学生能力培养,包括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相协调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技能;三是良好心理品德的培养,包括适应力、合作力、竞争力、耐挫折力、创新力等;四是身体素质培养。包括正常发育、体形体态、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适应恶劣条件、抵御和消除疲劳、伤病的能力。
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未来三至五年,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教育教学改革要突出能力培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综合化进程。要理顺课程结构,变革课程内容,改革考评制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水平。完成教学模式由分科式到模块式、综合式的转化,完成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针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升学的需求,提供多种适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3.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加快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模块化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积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就业培训模式“MES”,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小企业技能培养课程”等,改革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观念,重视人的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积极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扭转专业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现象,从能力分析入手,按照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要增加对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的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
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
继续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认真搞好中职与高职“三○二分段”培养的课程改革试验,提高培养质量。逐年扩大试验范围,在近年来试验的基础上,招生人数每年递增30%。
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市场急需的高级技能性、实用性人才,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适应短期培训,特别是为下岗、转岗、再就业及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的课程模式,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4.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职业培训要加强针对性。对社会的培训工作,要结合劳动预备制度、“再就业工程”、“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大力开展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下岗、转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的培训,要实行“订单”培训,以需定供。可采取全日制、非全日制、学时制、学分制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培训,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
可以建立由政府牵头,劳动保障、企业、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参与的培训体系,形成以培训、考核、发证、上岗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各类职业教育学校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积极承担培训工作,要简化入学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允许工学交替。对承担培训的学校要从再就业基金中拨付一定比例经费,以支持培训工作。
农村的职业学校,要立足为“三农”服务思想: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培养大批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为建设农村文化科技教育网络服务。地方政府要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拨专款支持农村职业培训。
依托各地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扩大中、西部省市培训,东部地区要扩大招收中、西部省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承担为中、西部省市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工作,做好沿海大城市与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快远程教育、培训和自学考试向中、西部省市的延伸。
5.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深入学习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运用其原理指导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省、市人民政府领导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更多地运用信息与决策、经济与法律等手段,实行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搞好宏观管理;三是区、县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四是深化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推行干部、教师持证上岗,精简多余人员,提高办学质量;五是确定职业教育院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建立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管理科学的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运用价格调节劳动力供需,指导学校收费,使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步入良性循环。
6.建立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招生考试制度
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扩大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招生录取等方面的自主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逐步实行“双放开”,即招生计划由学校根据办学条件自主确定;录取工作根据择优的原则由学校自主确定,进一步放宽入学年龄限制。探索双向选择、综合评价、多次录取的招生机制。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可以继续实行春秋两次招生,春季招生逐步实行由高等职业学校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
加大职业学校跨省市招生的力度,职业学校在外省市的招生计划可以实行弹性管理。鼓励职业学校与本地、异地职业学校进行联合办学。
职业学校要逐步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适应多层次多类型人员接受职业教育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报考同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实行专业课免试制度。逐年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
7.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积极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结合各省市职业教育改革实际,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实施意见》、《民办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提供保障。
严格实施劳动准入制度。积极推行国家规定的劳动就业和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制度。推进学历证书、培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切实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的就业制度。劳动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
完善职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机构。在具备条件的职业教育院校,优先设立重点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履行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经考试合格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双证书”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报考高等职业学校时,可免试专业技能的考核。
完善企业培训法规,制定《关于行业组织、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等实施措施。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立培训机构,并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授权或委托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工作。
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依法保障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确定、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8.建立规范、稳定增长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范的、稳定增长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需要从多方面解决。一是逐年提高全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使其在比例上逐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具体指标是:2007年达到5.5%,2010年达到7%;二是调整教育财政拨款结构。改变同层次职业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的状况,使其逐步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分配标准。三是放开非义务教育学杂费收取限制,实行优质优价。示范性职业学校、民办职业学校收费,可适当高于一般校收费;四是政府出台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按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交纳职业教育费(税)的法规,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全额返还职业学校,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地方政府应制定本市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以此作为公共教育经费拨付依据。
各类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承担本单位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所需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以按照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此项经费须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9.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体验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和创新理念,将为发展引入新鲜活力,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一种必然发展方向。
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天津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优势,吸引境外优质的教育组织、机构和个人与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二是重视对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引进工作,扩大具有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人才的培养,为劳动力资源输出和外资企业劳动力本地化准备条件;三是鼓励优质和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到境外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允许职业学校招收境外学生来我国学习,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派遣出国留学的比例;四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我国职业学校干部教师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职业学校可吸引外籍教师来学校从教;五是增加对国外专业相近院校教材的引进,直接取得国际最新教材。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也可直接采用原版外文教材。
10.大力宣传职业教育重要作用,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
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关系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职业教育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城市新增劳动力、在职、下岗、转岗人员提供适应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校教育和培训,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和地方综合竞争力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证实,在国家和地区工业化阶段,职业教育对培养熟练劳动者作用明显。中国职业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具有一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至今在引进外资的劳动力供给方面,仍具有竞争优势。我们必须认清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使职业教育同样成为一种可以满足人们当今求学和未来终身学习,使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成为一种使人们目前支付个人成本,未来可以获得较高收益率的教育,这样,职业教育就会日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