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谢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述评_学习理论论文

罗推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学习理论论文,社会论文,罗推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罗推尔采用建构论的观点,力求以科学、准确的语言组织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人格结构理论、控制点理论和人际信任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推尔的理论虽然有种种缺陷,但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在理论上对传统的人格理论、学习理论等有所发展,而且对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实践也是一种促进。

朱利安·罗推尔(1916—)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和人格理论家,也是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理论被称为社会行为学习理论,其中内容庞杂、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这里仅择其主要方面进行介绍,以求教于方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罗推尔的主要理论观点

我们择要从三个方面对罗推尔的理论加以介绍。

(一)关于人格结构的研究

罗推尔在其理论体系中将动机变量、行为变量、认知变量和情境变量融为一体,并以这四者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人格结构和预测个体的行为。他从行为潜能、期待、强化值和心理情境4个方面说明人格结构, 并提出预测个体行为的公式。

1.行为潜能(behavior potential,简称BP)。罗推尔认为行为潜能指一种行为在某一特殊的、追求某种特定目标的情境中发生的可能性,即任何一种特定行为潜力。这种行为产生于追求某个具体的强化或与一组强化有关的具体情境中。罗推尔指出,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每种反应都有发生的或然性或潜能。很显然,潜能越强,个体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越大。当然,某种行为潜能在此种情境中或许是强的,而在另一情境中则可能是弱的,比如开玩笑在联欢会上的潜能是强的,而在葬礼中就很弱。罗推尔认为一种特定的行为潜能通常与情境中潜在的替代反应相联系。

行为这一概念在罗推尔的理论中的含义比较宽泛,它不仅包括个体对某一刺激的反应,也包括情绪体验、认知活动和言语等,他指出行为“或许包括自动的行为动作,认知、言语行为、非言语表情动作、情绪反应等等”。〔1〕

2.期待(expectancy,简称E)。期待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 指的是个体由于在某一具体情境中做出了某种具体的行为,而希望得到某种特殊的强化。在罗推尔看来,期待与强化发生的可能性并不一定一致,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变量。他指出行为潜能并不仅仅取决于某种特定目标的价值高低,它还取决于人们对某一特殊行为能否获取成功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罗推尔比较注重反馈的作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会随着期望值的提高而得到加强,反馈能强化期待,使个体实现最终的目标。他认为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要实现的预期目标,“所有由目标所决定的行为可认定会带来心理上的平衡、心理满足和安全感。”〔2〕

在罗推尔的理论中,期待这一认知变量处于很重要的位置。 他在1982年将期待分为两种:一种为具体的期待(specific expectancies,简称E'),意即由某个具体的情境所产生的期待;一种为类化性期待(generalized expectancies,简称GE), 指的是由一种情境产生的期 待可类推至另外的情境。例如,某学生由于对数学感兴趣,可能对在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产生期待,这是具体的期待,由此期待而产生的对所有课程的考试都获高分的期待就成了类化性期待。罗推尔认为当我们对诸多情境中的某种重要的心理相似性进行分析时,类化性期待也就启用了,这样我们便可以用一种相似的方法对多种情境进行反应。他还指出如果一个人形成了一种关于成功的类化性期待,自我评价会随之提高。

3.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简尔RV)。罗推尔与赫尔、 斯金纳一样,认为强化在行为中具有实质性意义和重要作用,在他看来,强化值是在每一种强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条件下,个体对任一强化产生的主观上的偏爱程度。一般而言,人们总是优先选择那些能带来较好后果的行动。尽管在文化影响下,人们对强化的估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然而各人对不同的强化也会有不同的估价,因此对某种强化喜爱的程度会因人而异。强化值在很大程度上依重于个体是否能分辨出何种行为以何种方式能获得奖酬。

这样一来,在罗推尔的理论体系中,强化值便成了一种动机性变量,如同人们的期待大相径庭一样,各人对各种各样的强化的估价也大异其趣:有人喜欢物质享受,有人热衷精神褒奖等。当然,强化值是相对的,某一特定的强化并不是具有绝对值,它是在与许多强化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得以估价的。某一强化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在罗推尔看来,价值决定于期待,强化本身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只有通过个体以期待的形式赋予它一定的意义时,它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如果期待着一种强化能带来更多的强化,那么这种强化的价值就高,否则就低。

4.心理情境(the psychological situation,简称PS)。 心理情境即反应着的个体所体验到的环境,类似于考夫卡的行为环境、勒温的生活空间和罗杰斯的现象场。罗推尔认为心理情境在预测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主张不能从抽象的意义上去探讨行为,而应该注意前后关系及行为所发生的环境,一个人对各种结果的强化值归因和他对强化的期待大都取决于心理情境。

5.行为预测公式。罗推尔认为行为潜能、期待、强化值与心理情境这四种人格变量是相对独立的。他以下面的公式来预测目的指向行为:。这一公式可读作“发生在情境1中与强化a有关的行为x 的潜能是由对情境1中行为x带来的强化a产生的期待和情境1中强化a 的价值的函数〔3〕。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并希望演技精湛, 那么按罗推尔的表述就是:在芭蕾舞厅里发生的(心理情境)受到你的芭蕾舞老师赞扬的(强化值)芭蕾潜能(行为潜能)乃是你在厅里舞蹈时(心理情境),你是否希望(期待)你的老师表扬(强化值)的估价的函数。罗推尔无疑是想用实验的词语来表述人的行为,使之成为可被实验验证的客观性描述。〔4〕

(二)关于控制点的理论

罗推尔发现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将之归于自身的努力、能力、特质或者技能,即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身,而不能归于身心以外的原因;有的人则归于运气、机遇、命运或者其他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 罗推尔称这种取舍机制为控制点( Locus

ofcontrol),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行为结果的领悟方式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

1.两种控制点。罗推尔将控制点分成两类,一类是内在控制点,另一类是外在控制点。内在控制点意指一个人所得到的强化或惩罚是其自身所用手段、智谋或努力的结果:外在控制点则指一个人所受的强化或惩罚与自身无关,非自己所能左右和控制的。罗推尔指出:“当一种强化在某一个体看来是由他自己的部分行为而非全部行为决定的,那么在我们的文化中,这将被典型的视为是造化、机遇、命运、权威人士的控制等的结果或者是不可预言的,因为在其周围的各种外部力量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如果某人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或结局,我们称之为外在控制(externa control); 如果一个人视结局依自己的行为或者他自己相对稳定的特质所定,我们将谓之为内在控制(internal control)”。〔5〕

罗推尔认为,人们对结果的归因“内外”有别,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把结果归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其观点和态度。尽管从客观上讲,结果产生的原因易于区分为内部的还是外在的,但是决定控制点的是如何去理解和觉察这些原因,也就是说,正是我们主观上的控制点影响我们如何去评价和行动。当两种人面对同一问题或境况时,由于控制点不同,将决定他们必然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行动和做出不同的归因。

2.对控制点的测定。罗推尔与他的同事在1966年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自陈量表用以评定控制点,此表含有29个题目,答题者可以从每题两个备选答案中(a,b)选出适于自己的那一个。例如,如果你第一小题选择a,第二小题选择b,就表明你具有内在控制点,反之则为外在控制点。这一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是比较高的,它与社会客观需要、智力及性别差异相关甚小,已被广泛地用来测定成年人的控制点。

3.两种控制点的差异。罗推尔及其后来者的大量研究发现具有不同控制点的个体因对导致强化和惩罚的内在、外在因素的归因不同,行为上会表现出很多差异。研究表明,具有内在控制点的个体比具有外在控制点的个体更潜心追求知识、学习文化,因为他们认为应对自身的结果负责,知识的多少、文化素质的高低、成功机率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身努力的程度;他们还热衷于搜集资料和信息,以利于提高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具有内在控制点的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和所获成绩往往高于具有外在控制点的个体;具有内在控制点的个体更倾向于反抗外部压力,更不易于为别人所说服,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更具有自主性;具有内在控制点的个体较少焦虑不安、患精神病变的比率也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控制点并非完全一成不变,罗推尔曾指出如同人的生活环境会发生变化一样,象控制点这样的类化性期待是有可能变化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三)关于人际信任的研究

在研究中,罗推尔注意到除了控制点这一特殊的类化性期待之外,认为人际信任也是很重要的。

1.人际信任。罗推尔认为人们对别人的言行是否可以信赖的类化性期待是因人而异的。某些人期待着他人是可以依赖的、是可靠的。而另外一些人则认定他人是不能相信,无法依靠的。这种类化性期待的形成取决于父母、教师、同伴或媒体对诺言是该信守还是违背的看法和做法。罗推尔称这种类化性期待为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 意即“某一个体或团体对另一个体或团体的言词、诺言、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以信任的认同”。〔6〕

2.人际信任的测量。为了测定人际信任的程度,罗推尔在1967年设计了一个包括40个题目的自陈量表。每个题目都代表一种信任的或不信任的倾向,被试者选择这些题目的频数即反映了他人际信任程度的高低。

3.人际信任的作用。罗推尔认为两种人际信任程度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问题或情境时,由于期待的不同,将决定他们必然采用不同的方法。他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持不可知论,无神论或无信仰人的人际信任程度高。他说:“很显然,如果无宗教信仰的人对当今普遍为世人所接受的宗教都视而不见的话,那么他对别人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7〕他指出人际信任程度与社会经济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的孩子一般来说不满于现状和当权者的利益,似乎没有理由去信任别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分值与父母的分值密切相关,这是由于为父母所信奉或支持的观点和态度很容易为自己的孩子所接纳而造成的;罗推尔还发现人际信任程度与可靠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个体很少说谎或欺骗他人,也很少有偷窃行为;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个体一般生活幸福,易为别人喜欢和尊重,并且他多半会给他人提供机会,即使对方有错也允许其改正,对他人的权利和价值比较尊重;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个体很少有内心冲突,精神失常或顺应不良,他愿意结交朋友,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具有高信任感的个体易于轻信他人或上当受骗。事实上,当情境变得含糊不清,真伪莫辨时,他并不比具有低信任感的个体易于受骗上当,相反的,大量事实表明,低信任感的个体为贪心或私欲所驱使易于成为别人精心设计的骗局的冤大头。

除了上述3种比较主要的理论观点之外,罗推尔还对人格的发展, 人的6种心理需要,适应不良者的特征,心理治疗的方法等问题, 进行过专门研究,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二、对罗推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

我们拟从以下3个方面对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进行简要评价

(一)罗推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的特色

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有很多独到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1.他采用建构论的观点,着意形成和提出了一系列有预测效用的概念; 2.他特别注意所使用概念的精确性,力图使它们简明扼要、周到精密;3.他对每一个概念都努力下一个操作性定义,以便于进行实验验证;4.他采用社会学的观点, 将动机性变量(强化值)和认知性变量(期待)有机地纳入到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之中;5.他的理论强调的是行为表现而非行为的获得;6.他的理论试图解释个体为什么选择此行为而非彼行为,而不太注意研究行为获得的样式。〔8〕

(二)罗推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对传统人格理论的超越。在罗推尔构建其理论体系之际,最著名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对人格的分析大都模糊不清,对概念的界定也似是而非。罗推尔所采用的术语和概念力求简练、准确;理论简述力求周全、客观;实验设计、量表的制定力求科学、有效,使持不同立场的学者运用他的概念和理论对人的心理或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时能做到持之有据,行之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两种人格理论范式的局限。罗推尔因此也成为学术界所推崇的人格理论家。

第二,对传统学习理论的反叛。传统的学习理论无视认知变量的作用;不加分析地将由动物实验获得的结论推论到人的学习上;忽略了社会和人际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将人视为被动、消极、机械的接受者。罗推尔从几个方面对传统的学习理论进行了反叛:其一,尽管他重视由实验得来的关于动物学习的大量资料,但他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转移到了活生生的人身上;其二,他把研究的重点由实验室转到了临床应用上;其三,他所倡导的学习是在社会行为学习而非华生、斯金纳、赫尔等人的个体学习,他认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是从父母、教师及同伴那里得来的;其四,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他说:“行为的主要的基本模式是在社会情境中获得的,行为模式总是不可避免地同需要融合在一起,而需要的满足又必须通过其他人的中介作用”;〔9〕其五,他认为人并非是强化的机械反应者,期待等主观心理状态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对新的新行为主义产生的促进。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舞台上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长达50年之后,到60年代初已表现出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在这种形势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既不愿意重蹈传统行为主义的覆辙,又不愿加入认知心理学行列,而试图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走一条折衷道路,从而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的诞生。罗推尔在由传统行为主义向新的新行为主义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视为发轫者。其他的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如班图拉、米契尔、斯塔茨等人运用了他的一些理论观点和主张,并发扬光大,将其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和领域,使得新的新行为主义以一种强劲的势力出现在心理学舞台上,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

第四,关于类化性期待的研究有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罗推尔曾做过许多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类化性期待,在他看来类化性期待这类认知变量如同态度、信仰等心理变量一样,都对问题解决起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类变量的参与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他着重探讨了控制点和人际信任这两种特殊的类化性期待,并设计自陈量表对它们进行测定,其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有关控制点的研究开发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研究的先河,随后的研究证实了其观点的正确性;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提示人们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以便于问题解决,利于身心健康。这两项研究启发社会、家庭、学校应想方设法帮助社会成员、子女和学生形成内在控制点和人际信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合作宽容的态度,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这些是不容推卸的责任。

第五,发展了心理治疗的理论。罗推尔作为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发展了心理治疗的理论。他指出心理适应不良者有如下特点:对重要需要满足的期待过低;内心充满焦虑和冲突;能力缺失;目标水准极微等。针对这些特点,罗推尔指出要想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整和矫正,就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需要价值和行动自由。为做到这一点,就要帮助他们建立内在控制点,矫正其行为模式,形成人际信任,洞悉他人的动机,制定长远的计划,分清情境的差异等。门诊医生对患者要及时指导,真诚信任。事实表明罗推尔的观点为当今比较流行的认知行为疗法等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罗推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其理论主张有失偏颇。罗推尔的理论强调行为表现而非行为的习得,他无意精确地阐述行为的习得。相反,他注意的中心在于预测行为是在什么情境中产生的。这不免有些顾此失彼、失之偏颇。不涉及行为的习得这一根本问题,该行为又何以表现呢?这种表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不能不说是其理论建设的一大缺憾。

第二,理论建设缺乏内在统一性。罗推尔的理论缺乏富有内在统一性的框架,他关心的课题和研究结论,如何彼此相联,将其原理、结论、方法等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是一大难题。这无形之中削弱了其理论的影响力。

第三,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罗推尔与其他新的新行为主义者一样,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那么,他理论中涉及到人的主观心理活动的概念,诸如期待、控制点、人际信任等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如何研究的,便不甚明了。同时,由于一味坚持研究方法的客观性,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诸如同一性、人格内在统一性、内部动机、社会认知等都被忽略了,这无疑也是不可取的。

注释:

〔1〕Rotter J B,Hochreich D P.Persorality.Glenview,IL:Scott,Foresman,1975,P.96.

〔2〕〔9〕Rotter J B.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eal Psycholog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mmll,1954,P.196,P.84.

〔3〕Rotter JB.Personality Theory.In H.Helson,W.Bevan( Eds).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Psychology,Princeton,NJ:VanNostrand,1967.P.490.

〔4〕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第43页。

〔5〕Rotter JB.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66,80,P.1.

〔6〕〔7〕Rotter J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Interpersonal Trust.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P.651,P.658.

〔8〕Phares E J.Introducation to Personality.Scott,Foresmanand Company,2nd ed.1988.P.337.P.364.

标签:;  ;  ;  ;  ;  

罗斯谢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述评_学习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