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长短对腹部穴位的温度影响初探论文_刘静

刘静 柳州市中医院 中医预防保健科 广西柳州 545001

【摘 要】目的:结合红外热像成像仪观察羊肠线长短对腹部穴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只大鼠,分成空白组,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置入不同长度的羊肠线后,7日内腹部穴位的温度变化情况,并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置入0.5cm长度组,羊肠线在5日内温度消失,穴位温度增加1度;置入1.0cm长度组,羊肠线在6日内消失,温度平均增加2度;置入1.5cm长度组穴位在7日内无消失,温度平均增加2度。结论:在本试验中,红外热像成像技术能有效记录埋线前后穴位的温度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到重要指导意义;置入1cm羊肠线,线可在6日内温度消失,前后穴位温度增加最明显,故进行腹部穴位埋线时,选择1cm羊肠线效果最佳。

【关键词】穴位埋线;腹部穴位

穴位埋线是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性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1]临床应用相对广泛。根据近五年文献观察,单独使用穴位埋线即可取得明显疗效的疾病:包括:1、消化道疾患:胃炎、胃溃疡、便秘;2、局限性痛症:筋膜炎3、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4、神经内科疾病:偏头痛;5、肥胖。[2]穴位埋线操作简便,医者便于掌握。该方法创伤较小,副作用小,每次治疗间隔时间长,患者无须频繁往来于医院,满足现代人快节奏。高质量的生活要求,被大众所接受。但该治疗方法缺少临床和基础的系统研究,各家对穴位埋线的具体操作不一致。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对穴位埋线操作制定规范化标准,其中对穴位埋线的定义、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禁忌均做了详细规定。但始终没有对埋线长短进行要求。故本文对埋线长短进行分类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清洁级,体重200-230克。由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提供。

1.2主要设备

针头:6号 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3151906号 生产企业:洪达集团)

针灸针:1.5寸 华佗牌针灸针(批准文号:苏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210626号 生产企业: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羊肠线:4.0 可吸收外科缝线(络制医用羊肠线)标准号:YY1116-2002 生产企业: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红外热像成像仪:WN III 0305(通用型)数字式医用红外成热像仪 生产企业:维恩伟业

1.3实验分组

4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1(埋入0.5cm羊肠线的大鼠),实验组2(埋入1.0cm羊肠线),实验组3(埋入1.5cm羊肠线),每组各10只。4组饲养条件均相同,均喂养在12小时阳光照、12小时黑暗的清洁级动物实验室,自由摄食及饮水,室内温度控制在27-29度之间。

2 实验方法

2.1.准备工作

将羊肠线分别剪成0.5cm、1.0cm、1.5cm数段,每个长度各选取10根备用。将选好的羊肠线从注射针针尖穿入,再将剪去针尖的针灸针当作针芯穿入注射针头内,组成一套。

2.2埋线方法及取穴

局部皮肤消毒后,将注射针头刺入大鼠中脘穴(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李忠仁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抵住针灸针针尾,缓慢将羊肠线注入穴位,待觉指下空虚后方可出针,并确诊羊肠线已埋入体内。

3实验程序

在埋线前一天,及埋线后7天内,每天早上8:00-12:00将安静的大鼠置于室温27~29℃、相对湿度60%~70%、无阳光直射、无红外辐射、室内外通风隔绝的环境内,通过红红外热像成像仪记录腹部热像图,并储存用以分析。

4 观察指标

4.1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毛发色泽、动作行为、精神状态、体重。

4.2 通过红红外热像成像仪测定大鼠埋线部位的温度。

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记录,将每只大鼠的埋线部位温度作为一个记录值,并运用该软件计算每组大鼠每天的平均温度。

治所有记录值均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均数之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实验结果

表 2可见:实验1、实验2、实验3组治疗前后温度对照,实验1羊肠线在5日内温度消失,穴位温度增加1度;实验2羊肠线在6日内消失,温度平均增加2度;实验3组羊肠线在7日内无消失,温度平均增加2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7 讨论

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穴位埋线开始萌芽,最初用于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3]随后,穴位埋线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至目前可治疗病种已达200余种。在20世纪80年代,穴位埋线疗法被正式编入专业针灸书籍中。1991年,温木生编著《实用穴位埋线疗法》成为该疗法的第一本专著。随后,穴位埋线疗法被不断创新与运用,并随之展开大量实验室研究。大部分医家认为,穴位埋线具备针灸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同时通过留针,保持针灸的的持续作用,加强疗效。笔者结合目前国人的作息时间,以七日为周期制定穴位埋线疗程,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

2008年7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实施穴位埋线操作规范化,该规范对穴位埋线的定义、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禁忌均做了详细规定。但对埋线诊疗过程、线体材料,刺激量、埋线层次均无具体阐述。规范中对线的定义是:各种型号的可吸收外科缝合线。从埋线发展至今,众人均使用羊肠线作为埋线首选材质,因羊肠线由羊肠粘膜和牛肠粘膜内的胶原加工而成,具有一定硬度,方便置入套针内。其缺点是组织反应大,在埋线初期患者针感强烈,后期随着线体吸收,针感可逐渐减弱,但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不少患者对线体的吸收能力不足,易产生皮下硬结。所以我们希望以此实验观察埋线的长度和埋线时间的关系,从中找到最优方案,为临床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规范化建议。

在本实验观察中,我们发在,在置入0.5cm长度组,羊肠线在5日内温度消失,穴位温度增加1度;置入1.0cm长度组,羊肠线在6日内消失,温度平均增加2度;置入1.5cm长度组穴位在7日内无消失,温度平均增加2度。根据实验室结果:我们得出置入1cm羊肠线,线可在6日内温度消失,前后穴位温度增加最明显,故进行腹部穴位埋线时,选择1cm羊肠线效果最佳。是性价比最好的腹部埋线长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1709. 10 - 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 部分穴位埋线[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黄洪波,李东.穴位埋线临床与基础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10,05:781-782.

[3]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2:757-759.

作者简介:

刘静,女,1982年10月,研究生,主治医生,柳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方向,三甲医院,545001

张丹璇,梁谊深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  ;  ;  ;  ;  ;  ;  ;  

穴位埋线长短对腹部穴位的温度影响初探论文_刘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