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知识环境与数字图书馆危机管理_数字图书馆论文

泛在知识环境与数字图书馆的危机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危机论文,环境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9)04-0109-09

基于人类生产和收集信息、数据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组织、管理和有效利用这些信息的能力,为了使知识不在信息中迷失,人类开始了建立“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的探索和开发“后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1 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机制与发展特征

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源于2003年1月由美国密歇根大学DL项目负责人丹尼尔?阿金斯所带领的“蓝带委员会”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交了一份名为《通过Cyberinfrastructure实现科学和工程革命》的报告[1],报告分析了新的背景下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所面临的挑战,并提议NSF建立一项大规模的交互的全球合作的“Advanced Cyberinfrastructure Program”(ACP)。ACP致力于构建以协同平台、共享资源、虚拟组织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环境,为知识的创造、共享与应用提供基础保障。而其中的Cyberinfrastructure是指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结构,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是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的、综合性的知识环境——泛在知识环境[2]。

1.1 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机制

从NII向ACP发展、Web1.0向Web2.0演进的环境变化中,即可清晰体察到数字信息服务的基础建构从资源网络向知识网络转变的迫切要求,这是适应泛在知识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路径(如图1所示)[3]。那么,知识网络和Web2.0在泛在知识环境产生中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机制呢?

图1 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的发展

(1)知识网络是泛在知识环境产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标志。知识网络(Knowledge Network)是由知识节点和知识关联构成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其实质就是知识的空间结构的集合,是知识数字化载体的高级阶段[4]。在泛在知识环境下,既包括了广义知识网络——知识参与者实现知识在个人、团体、组织等层次上的知识创造与共享的社会网络,也包括狭义知识网络——客观知识网络或主观知识网络,还包括由两者共同构成的混合型知识网络。

在知识网络结构中,知识节点常以知识单元或其中的知识元形式存在,具有独立性、继承性、变异性、多维性和再生性等特点,能对知识进行有效地获取、处理、再生而融入知识网络;知识关联可分为知识内联关联(通过链接知识的内涵联系构成知识个体)和知识外联关联(进行知识个体间的外延联系)两种,具有动态性、相对稳定性和隐含性等特点,能通过知识链接将知识单元根据同一、属种、相关等各种关联,构建起知识本体的网络空间结构,并能按照一定需要进行链接,自动生成所需的知识[5]。基于这些特点而形成的知识网络,使人类知识得到整体性的有机组织,最大化实现知识传播共享、开发利用和增值创造。这就使知识网络成为了泛在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它能将技术与人联结起来,能使知识内容、用户群体和应用环境得到有效交互,能为泛在知识环境提供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来源,为人类跨越时空而方便、准确、快捷地数字化存取知识、网络化共享知识和创造化利用知识提供了保障。所以,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过程,也就是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

(2)Web2.0促进了知识网络的形成,加快了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知识网络是知识结构序化的结果。而知识结构的序化则来自于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共同作用。与Web1.0所能构建的数字信息资源网络相比,Web2.0以人为中心,重视对集体智慧的交互融合,突显个性化,丰富了用户体验,为人及其所创造的知识成为一个知识网络提供了自组织和有序化机制。这表现在Web2.0将复杂的技术移至后台,在简单规则的约束下,用户广泛参与,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下实现了自组织和有序化[6]。从博客(Blog)信息交流社区的形成到维基(Wiki)百科的协同组织编辑,以及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产生的分众分类(Folksonomy)等等,无不体现了Web2.0的信息自组织功能和序化机制。这既促进了知识网络的形成,也加快了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和发展。

表1[7]具体说明了知识网络形成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表明了泛在知识环境产生的技术路线:实现以人为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这个能力的基础是个性化、客户化、以人为中心的信息;实现对用户知识生命周期的有效满足,从而支持知识的创造;实现个人知识无处不在的存取、信息能够自然交流的知识社会化模式[8]。

1.2 泛在知识环境的发展特征

(1)知识的泛在化与泛在知识的一体化组织。在泛在知识环境中,知识的泛在化主要体现在:知识作为一种对象,可以表现为各种文献、数据、数据库和知识体系多种形态,并相互以一定形式关联,且动态变化;知识作为一个过程,可以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所析取、关联、转变、重组和交流,完成自己从数据、信息到知识的转换,为知识内容提供意义基础和处理框架;知识作为一种体验,可以在用户群体、应用问题、内容对象、应用过程间进行动态的、主观的、个性化的和目的化的交流交互,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9]。由此可见,泛在知识环境应该同时包含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和用户群体这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其中支持知识传播、应用与创造的知识组织,也应该对三者进行一体化的组织管理。

(2)知识组织体系的本体化语义化。知识组织体系是一套完整的描述与组织资源的机制。从功能性上说,它不但能为知识组织提供一套被精确定义的概念体系,而且支持对概念体系的形式化描述和知识网络化展示,还能以语义标引为中枢,使相对独立、没有语义的信息集合形成具有语义关联的知识网络,从而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和应用[10]。这满足了泛在知识环境产生的机制,应成为其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①知识组织体系的本体化。作为新型知识组织体系的本体能够有效实现知识结构的描述与揭示,促使更大范围内资源的知识整合和知识检索成为可能[11]。所以,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体系构建是泛在知识环境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对于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本体不但能为泛在知识的一体化组织提供基于语义互联的知识地图,而且能使领域知识重用和共享,还能支持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

②知识组织体系的语义化。语义网是万维网的扩展与延伸,它以本体为核心,通过相互支持、配合默契的体系结构为人类知识的整合提供一个具有语义的知识网络[12]。在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中,基于语义网的知识组织体系构建,既使人机交流更加有效,也为网络资源的知识组织提供更加明确完备的语义,最终解决资源的语义异构,使万维网由数据网、信息网进化到知识网。

(3)基础建构的网格化。网格(Grid)的目标在于在动态的、多机构的虚拟组织中实现协同资源共享和问题求解,这与泛在知识环境所欲达到的目的不谋而合。所以,对基础建构实施网格化建设,已成为泛在知识环境的必然要求。无论从知识产生的泛在化过程中(对资源抽取层次)还是从知识应用的泛在化过程中,计算网格能对网络节点进行分布式计算,信息网格能消除信息孤岛,语义网格能在语义Web与网格的优势互补中实现语义资源共享,知识网格能使用户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并为用户和其他服务提供所需的知识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13]。

开放式网格服务架构OGSA(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是网格的骨架、灵魂和技术规范,包括对网格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功能的定义和描述,网格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与集成方法的规定,网格有效运行机制的描述等[14]。OGSA能为泛在知识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OGSA框架中,将一切都抽象为服务,包括计算机、仪器设备、程序、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这有利于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来管理和使用网格。作为OGSA重要组成部分的网格服务,它源于Web Service,能提供一系列定义好的接口和协议,接口负责网格服务的发现、动态创建、生命周期管理以及通知,协议提供命名和可扩充性等机制;而且多个网格服务能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工作流程以满足网格用户的需求。可见,OGSA能够有效地进行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等问题。它不但定义了统一的开放式服务语义,提供创建、命名、发现瞬时网格服务实例机制,提供服务实例的位置透明性和多重协议绑定机制,而且支持本地底层平台功能的集成等。

(4)组织系统的协同化。知识网络的形成是知识结构有序性的结果。而知识结构的有序化既来自人类创造过程的有序性,又来自知识信息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知识的序性结构[15]。可见,泛在知识环境的生态发展,需要他组织与自组织协同配合。在他组织模式下建立的知识结构虽然是有序的,但这种体系反映的是客观知识系统的序性结构,只能间接描述主观知识结构的有序性,不能客观地揭示人类知识创造的逻辑过程,未必符合用户查询和利用知识的习惯,尤其是用户创造性活动利用知识信息的特点,也不一定像预期的那样有效率。

在泛在知识产生中,知识系统的他组织主要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采取自上而下的信息构建方法,虽具有知识组织体系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但在应用中却缺少与用户、环境沟通的灵活性和交互性;而基于Web2.0的知识信息自组织,采取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进行自下而上的信息构建方法,虽具有组织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但在泛在知识应用中却具有用户与内容、环境交互的灵活性和社会性,使创新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纳入了自组织体系。可见,他组织与自组织能取长补短,两者的协同是泛在知识环境产生的必要前提。这也表明了DL未来发展的路径——必须协同其他的信息服务机构,协同以“先进信息基础设施”、e-learning、e-research、e-science、e-government、e-business等为代表的知识基础设施,共同致力于实现创建泛在知识环境,成为普遍访问全人类知识的工具,促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共享和利用。

(5)管理系统的集成化。泛在知识环境的产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得益于智能化的知识技术在现代信息环境中的集成应用。只有泛在环境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得到诸如泛在计算技术、网格技术、语义Web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认知科学等“大众智慧”的技术支撑与融合,才能产生“无所不在的智能环境”(Ambient Intelligence)[16],才能使被集成化的知识管理系统根据用户的知识应用环境和应用问题,充分运用知识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等多种技术工具,形成面向知识需求、适应问题变化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机制。为此,要将Web2.0有机集成到网格知识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网格知识集成服务功能与Web2.0信息自组织能力的优势互补,使开放网格服务架构(OGSA)与Web2.0序化机制智能聚合、语义互联。Web2.0与网格知识管理平台的整合模式应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应用引入、技术嵌入、机制融入以及文化渗入[17](见图2)。

图2 Web2.0与网格知识管理平台的集成

①应用引入。这是集成的核心,它并不应单纯地在知识管理识平台上“模块式”地实现博客、维基等应用功能,而应充分发挥Web2.0的应用优势,将其与网格知识管理中的协作、交流、共享等功能以及网格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驱动技术的嵌入、机制的融入和文化的渗入。

②技术嵌入。Web2.0将Ajax、Mashup、REST这些简单、易用的技术嵌入知识管理平台,能使平台内容更具交互性与响应能力,增强用户的体验。

③机制融入。基于Web2.0的网格知识管理平台具有面向用户交互行为的适应性。这类适应性让原来是平行关系的多用户之间的操作行为,变得个性化、集群化、非线性,从而让系统内部具有自组织网络衍生形成的机制和各种现象产生机制。例如产生了分众分类、社会性网络以及用户群体自发进行的资源采集、组织、积累、整合、表述、评价等行为。

④文化渗入。Web2.0应用呈现出的智慧集成、社群学习和去中心化等特征,与知识管理所倡导的知识共建、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等精神十分吻合。Web2.0向平台的文化渗入,对网格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Web2.0与网格知识管理平台的有机融合,使人们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知识行为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显示出大众智慧的巨大推动力量,并由此对人类现实的和虚拟的知识生态环境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18]。

2 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面临的生存危机

当前DL模式存在着复制传统图书馆功能、束缚信息资源系统和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内在局限,为其在泛在知识环境中发展带来下面的生存危机。

2.1 泛在知识环境把数字图书馆带入新的知识空间

泛在知识环境是个智能、知识无所不在的知识空间。在这个泛在知识空间中,无论知识的任何一种形态(数据、文献、信息、信息系统、若干信息系统组成的信息体系)和任何一层内容(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系统、若干知识系统组成的知识体系),还是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都可能被本体化语义化,从而被协同地组织在一个可扩展的知识网络中,借此人们便可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来灵活地解析、链接、交互、组织、表现和利用知识内容。而产生于信息空间以资源网络作为基础建构的DL,能否及时和充分地利用新的知识空间提供的机会来采取相应的发展机制和技术路线,将成为其保持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2.2 泛在知识环境将数字图书馆推向新的用户需求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将是全方位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一方面,用户在方便获取相关文献后,不但要根据应用问题的需要来挖掘其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及其相互的逻辑关系,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结构和规律,而且还要根据应用目标,依据应用环境中的具体任务、过程、活动、设施、数据、知识来理解和应用这些挖掘出来的知识内容,并与其他相关或可能相关的内容和对象动态链接,构造出可重组可扩展和可视化的知识地图,形成支持探索、发现和交流的动态的个性化的知识空间,以帮助自己理解、应用和创造知识。另一方面,用户总是在一定的应用领域进行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造,用户需要将信息的检索获取、知识的动态链接、信息与知识的组织与管理等,与这些应用领域的本体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网格等有机融合,与网络化知识化的业务过程有机融合,支持在应用领域层面的协同知识交流、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机制。面对用户新的知识需求,DL能否及时开发出新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机制,将成为其维持对用户的有效性的关键。

2.3 泛在知识环境使数字图书馆面对新的竞争局面

在泛在知识环境中,无论知识信息的提供者、供应商、中间商和消费者,都可以低壁垒地进入其中,形成既协同又竞争的格局。一方面,知识出版商在数字化网络化基础上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改变服务形式,不仅全面提供数字全文文献,而且积极将多种数字资源、网络服务,形成新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以Amazon、SciFinder和Web of Knowledge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商还积极开发新的服务功能[19],在进行内容检索、获取和链接服务的同时,还提供知识挖掘、知识推送、知识组织功能的全面服务。另一方面,网络搜索引擎不断扩大它们对深层学术信息的组织、发现和提供能力,Google Scholar把主要的学术期刊文献、会议文献、图书著录信息等纳入搜索范围[20],Google Print将多个主要图书馆的上千万数字化图书作为自己资源的有机部分[21],从而使这些搜索引擎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首选信息检索工具,当它们将足够多的传统图书馆资源组织到自己旗下后,很可能取代DL而成为相当部分用户的主要知识来源。再一方面,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22]运动和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23]为代表,以信息生产者驱动的开放信息交流可能进一步改变学术信息交流环境,用户不仅可通过个人和机构网站,还可以通过更为开放、更为规范和更可持续的开放期刊和开放存储库等机制来传递信息和保存知识,充实和扩展从终端用户到终端用户的信息传递链,这必将对同样处于知识中介环节的DL形成强烈冲击。DL能否不断挖掘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和深化自己的服务,将成为其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问题。

3 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原则

泛在知识环境的未来不属于那些仅仅提供虚拟空间导航者,也不属于那些堆积数字信息提供者,而属于那些帮助人们获取、利用所有知识者。可见,泛在知识环境既给DL带来了生存危机,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良机。这要求我们在认清DL内存局限性的同时,依据泛在知识环境特征对其发展机制的要求,重新定位其发展取向,从而对DL的生存危机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

3.1 重新定位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效用和建设机制

在信息环境下DL依靠数字化信息化机制,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信息服务功能,但在泛在知识环境中却受到了严峻挑战。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DL在新环境中的功能效用和建设机制。

3.1.1 数字图书馆功能效用的重新定位

(1)功能定位。基于新环境的知识泛在化特点分析,DL既应该是一个对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内容组织、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工具,也应该是一个对知识活动过程中各个应用环节进行协同的枢纽,还应该是一个知识应用者对应用问题、内容对象、应用过程进行动态地、主观地、个性化地和目的化地交流交互的知识系统[24]。

(2)效用取向。基于新的功能定位,DL应该采取将知识内容、应用过程和用户群体有机集成的服务机制,以便支持用户群体在应用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发现、分析、解释、交流和组织,从而有效地支持知识的利用、传播、创造。为此,DL应该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驱动,根据用户群体和应用过程的需要来收集、组织和利用各种知识内容,来组织、开发和利用各种服务,而不局限于任何具体的信息形态和资源体系,不局限于任何具体的信息服务形式或机制,去构建一个将用户群体和应用环境有机纳入其中的开放知识组织体系;并依靠这个体系来推动知识服务的流畅进行和用户群体的有效体验,从而提高DL对用户的知识发现、交流、分析、组织和管理能力,最终实现知识的传播、应用与创造。

3.1.2 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的重新定位

DL产生于数字化信息化的资源建设机制基础上,侧重于信息形态和服务形式。为了适应泛在知识环境的发展,DL应采取基于用户的开放建设机制[25]。首先,将泛在知识环境中的任何资源或系统都视为一个独立于位置和平台的开放模块,DL本身也是一个模块,它能以开放的网格架构集成其他服务系统,也能被其他系统所集成,由此形成一个交互式的服务联盟——虚拟数字图书馆(Virtual Digital Library,VDL)的出现。其次,充分利用Web2.0的信息自组织功能与序化机制,将其开放地集成到DL的知识构建中来,使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和用户群体有机地交互。再次,DL服务机制应尽可能利用开放描述、语义解析、公共发现,其系统服务模块也应尽可能利用开放描述、开放程序和开放源代码系统,以支持被其他系统所集成、复用和定制。为此,就要建立基于Web Services的DL资源登记与发现机制,进而实现基于Web Services的开放集成与组合服务,以此不断提升自己对用户知识传播、应用和创造的贡献力和竞争力。我们可把DL这种开放建设机制暂称为“知识泛在机制”。

3.2 选定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取向

泛在知识环境基础建构的网格化、组织系统的协同化、管理系统的集成化特征,要求DL所构建的知识服务系统应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开放系统,这正是有关专家提出的“将图书馆融入用户知识过程”、“将DL建设成为有机的知识协同体[26]”的理论基础和运作机制。而且,随着E-science、E-learning、E-research、E-knowledge等的发展,不但促进了泛在知识环境的兴起,而且为这样知识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便利。这包括对知识内容、应用环境、用户群体所包含的各种对象(主题与问题、信息资源、设施与工具、项目、过程与活动、人员与机构、政策等)及其关系进行开放式、本体化、语义化表示,对基于语义关系和应用关系的知识对象及其关系进行集成化揭示,对基于应用场景和个性化选择的知识对象进行开放链接和集成化动态调用,对相应的集成化的身份进行认证、使用授权和使用审计,以及对用户利用的知识对象进行网络化服务。

4 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策略

DL的知识泛在机制应该有效地服务于其整个知识生命周期,从而可靠支持用户知识应用与创造。因为知识生命周期中的需求、过程、关系等全面涉及知识内容、应用环境、用户群体,所以知识泛在机制将是基于三者有机交互的本体化语义化网格化服务机制,它跨越知识信息形态、机构、应用领域和知识系统,并能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个性化、动态化功能组合或系统结构调整。可见,建立、实施知识泛在机制,是DL在泛在知识环境下避免生存危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战略。基于正在发展的前沿技术,DL知识泛在机制可能按如下来架构。

4.1 建立有机融合泛在知识空间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格体系结构

泛在知识环境基础构建的网格化、泛在知识组织的一体化及组织体系的本体化语义化、组织系统的协同化和管理系统的集成化特征,都要求DL所构建的知识网格体系结构应该是一个将知识内容、用户群体和应用环境纳入其中,由知识空间、用户空间和服务空间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多维空间结构。这个多维空间的DL知识网格体系结构分为三层结构[13](如图3所示)。人类层反映DL用户的社会和人类行为特征,包括知识空间、用户空间和社会组织规则三个功能模块。这三个功能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语义层包括知识表示子空间、角色子空间、需求子空间、服务子空间和规范语义空间。语义层的主要功能是避免用户直接与资源实体层的交互,它能够把收集的异构数据通过语义进行规范,以人机可理解的形式表述,并且使得资源实体层的任何变化用户都能即时察觉,实现用户透明化。资源实体层包括智能通信平台和资源实体空间。后者包含知识存储子空间、XML文件子空间、HTML文件子空间、软设备子空间等。知识存储子空间通过定义在语义空间的原语来实现。

图3 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格多维空间体系结构

这个有机融合泛在知识空间的DL知识网格体系结构必须进行下面的本体化语义化集成化基础建构:

(1)对泛在知识空间的各种对象和过程进行本体化语义化表现、链接和集成,使知识资源中的各层次各方面内容、用户群体中的各类用户及其动态变化的不同角色、应用环境中的各类实体和过程及其动态变化都整合在语义互联的知识空间。

(2)形成聚合的语义化知识化服务空间,使知识检索、内容分析、知识发现、交流交互、协同工作、虚拟组织、智能决策、知识管理等各种支持知识应用过程的服务也都能通过知识网络和知识空间相互关联、支持和集成。

(3)建立引入Web2.0的知识泛在化平台,使DL摆脱单一基础建构的束缚,有机地集成多元化e-环境,也使其基于资源的信息服务转向基于用户交互体验的知识服务,为DL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应用与创造的服务基础。

4.2 构建适应泛在知识环境的虚拟数字图书馆——基于DILIGENT技术的解决方案

欧盟的DILIGENT研究计划是一个基于网格中间件gLite和Globus Toolkit的VDL研究项目,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其目的是要在网格环境下建立支持用户个性化需求的VDL,从而为用户构建一个动态的泛在知识环境[27]。

4.2.1 基于DILIGENT的VDL基础架构

作为一个建立在网格之上的DL实验平台,DILIGENT的目标之一就是动态地创建和管理DL。为此,DILIGENT提出了如图4所示的VDL基础架构。

图4 基于DILIENT的虚拟数字图书馆基础架构

这个基础架构包含了三类服务组件[28]:基础服务组件、DL内容服务组件和DL网格服务组件。基础服务组件是一组用来操作基础设施的具体服务组件,提供DL的配置和管理、过程管理、高级恢复代理、索引和搜索管理等服务。DL内容服务组件提供对内容和元数据的管理服务,以及信息收藏与元数据收藏服务。DL网格服务组件则提供一组具体的DL服务,既包括对现有DL服务的网格封装形式,也包括为适应网格环境而实现的新服务(如分布式检索服务),还包括与具体应用有关的服务。

DILIGENT用来为虚拟组织创建VDL。VDL的定制不仅包括对内容和元数据的定制,也包括对信息处理工作流程的定制。对工作流程的定制必须在可用服务组件的基础上以动态方式建立。这需要两个面向任务的支持:一是为处理任务选择足够的服务组件,二是基于所选任务制定流程。后者可利用Web Service方面的已有成果来实现,前者则要求有适当的服务组件协调过程。

DILIGENT使用代表任务属性的分类体系来建立任务模型,以支持服务组件的协调。任务属性与一定的服务组件相关。用户可对每个任务指定其输入/输出需求、前置/后置条件和执行任务所需服务能力等属性。DILIGENT把这些属性转换为对应的分类体系。服务组件被描述为语法、语义和整体三个维度上的属性。对分类体系应用推理技术,就可为处理任务选择必要的服务组件。

4.2.2 VDL中DILIGENT的功能定位

DILIGENT作为DL的基础架构,可以看做是DL资源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服务代理[29]。DL资源的提供者是指决定要公布其资源的个人或组织。他们接受服务代理依照一定的访问和使用策略而进行的管理。这个服务代理所管理的资源包括内容资源(通过单入口可搜索和访问的信息仓库)、服务(实现某种特定功能且其描述、接口和约束均被定义并可公开获得的软件工具)和宿主节点(即具备计算和存储能力并为内容来源和服务提供环境的网络实体)。DL资源的提供者利用DILIGENT的适当机制对其资源进行注册和描述。DILIGENT还可从资源描述中自动推导出资源的其他属性,还可通过支持资源的发现、监控和使用以及实现其他一些控制共享和服务质量的功能,对注册资源进行管理。一个用户可以通过指定需求来创建一个或多个DL。这些用户需求指定了信息空间的条件。

作为这样一个管理资源的服务代理,DILIGENT需要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功能:DL的创建和管理、内容和元数据管理、过程管理、索引和搜索管理以及具体应用方面的功能[30]。

(1)DL的创建和管理功能组件负责为用户动态地构建和维护临时DL,并为用户自动识别和安排所需资源池。

(2)内容和元数据管理功能组件实现对DL内容和相关元数据的处理、对标注的一致和分布的管理以及外部内容和元数据源的集成。

(3)过程管理功能组件负责创建用户的信息处理过程:验证其正确性、按照可用资源和服务特点自动优化其定义并可靠地执行。可通过附加工作流来满足新用户的要求,从而方便地扩充DILIGENT系统的内容。

(4)索引和搜索管理功能组件负责以合理的代价对DL中的信息进行检索。

(5)具体应用功能组件提供支持用户具体场景(如门户、文档可视化等)所需的功能。

DILIGENT在gLite和Globus Toolkit基础设施之上集成DL服务,通过增加建立、操作和维护临时的VDL这一功能来提升现有的网格服务。DILIGENT架构不仅把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连接起来,而且把构成DL的信息库、叙词表、本体、工具等所有资源都连接在一起,将网格技术所提出的共享概念进一步推广。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泛在机制的具体落实

4.3.1 建立DL开放的知识组织服务机制

为了深入揭示和逻辑组织泛在知识空间的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和用户群体,DL开放的知识组织服务机制包括:

(1)建立DL开放的知识组织体系。对泛在知识环境中各个领域的各类知识对象及其逻辑关系进行系统描述,并利用智能化的潜在语义分析来进行知识组织体系的动态构造与更新;利用知识组织体系对知识对象进行深入的语义标引、本体构建,充分揭示它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构造出覆盖泛在知识空间的知识地图。

(2)建立DL开放的知识组织体系互操作机制[25]。对泛在知识环境中的所有知识组织体系进行链接和集成,对整个泛在知识空间进行知识化组织,将分布在不同领域的知识对象和知识关系组织起来,支持对各种知识对象的综合分析,构造多维度和多角度的知识地图;利用开放知识组织体系支持用户或机构构建个性化的VDL,并在泛在知识空间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来支持基于知识体系的浏览和基于知识关系的检索。

4.3.2 提供DL开放的知识发现机制

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工具,分析隐藏在各种知识对象及相关的集合、过程、交互中的知识点和知识关系,探索和发现各种关联、结构、趋势、变迁和异常。这包括建立对文摘、全文、网络资源和数据库等进行数据挖掘的技术机制,分类聚类、发现关联、鉴别趋势、揭示异常。

(1)建立利用知识组织体系支持对知识对象关联结构进行分析的技术机制,支持从任何一个对象或其中某个知识关系角度,关联相关的其他知识对象(例如从主题角度去搜寻和组织相关的项目、机构、人员、会议、资源、设施、方法、出版物、产品等),并且能按照不同聚焦点来重组这样的知识地图,支持用户对泛在知识空间的探索、思考和实验。

(2)建立能够对挖掘与发现技术进行选择、训练、调试、配置和组合的机制,建立能够利用数据仓库以及知识组织体系对知识对象进行导入、过滤、整理、分解和组合的机制。

(3)建立开放支撑机制,包括开放的对象登记、数据接口、挖掘工具接口、数据分析处理接口、开放链接接口等,帮助用户利用这些公共工具来对合适的知识对象进行挖掘与分析,并建立个性化定制接口,支持用户对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方法进行个性化调适。

(4)建立知识发现的协同工作平台,支持多用户协同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支持在一定知识组织体系基础上对多个知识发现过程或结果的关联和集成。知识发现机制本身可以是独立的技术工具或应用系统,也可以嵌入知识组织体系来支持它的生成、更新和扩展,嵌入知识管理平台来支持其内容的摄取、组织、更新和链接。

4.3.3 构建有机集成Web2.0的DL开放网格知识管理平台[31]

充分发挥知识网格的知识集成组织管理功能和Web2.0的自组织序化机制构建的DL知识管理平台,应该是个多层次的,例如个人、课题组、专业、学科、跨学科,以及更大范围,它们之间可基于知识网格进行互相嵌接、互相调用、互相扩展,并通过自己的知识组织体系,对Web2.0所生产、发布、链接、参加、订阅、关联、下载的各类知识对象进行知识化描述和集成化组织,以及利用检索和知识发现工具来更新。这些平台应该是开放平台,授权者可以通过第三方系统向平台导入或链接新的知识对象,授权的合作伙伴可以对平台知识内容进行阅读、注释、或者修改,平台的知识对象还可以被其他平台中的内容所链接和知识化关联;这些平台将交流对象和交流手段有机嵌入有关知识对象或者知识关系中,当新的对象或关系被导入(包括链接或下载),自动触发相关联的交流手段和交流对象;这些平台本身是一种新的知识对象,可以与泛在知识空间的其他知识对象相互链接,也将后者的检索和组织嵌入到自己之中;这些平台内可直接嵌入知识发现机制,对平台内知识空间进行分析。这样平台既是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的出发点,也是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落实到个性化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

4.3.4 实行DL泛在知识服务模式[32]

(1)再造知识化信息服务能力,根据用户提出的信息需求来探索相关联的知识对象与知识关系,发现新的需求和新的内容,主动揭示需求、激发研究。

(2)构造新的知识发现支撑能力,推动情报研究从动态报道、翻译综述提升到利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准确快速进行趋势分析、重点过滤、发展预见、重大计划跟踪分析、重大成果影响分析、生产力竞争力分析等,支持宏观科技决策。

(3)构造知识服务人员与用户的知识伙伴关系和合作过程,在同一泛在知识空间利用丰富的链接和交互机制,使受信赖和被授权的学科馆员嵌入到用户知识管理平台和知识活动过程,主动发现用户需求、激发知识服务。

(4)建立一种支持知识应用和创造的“知识协作体”,连接和融合多种应用环境和用户群体,提供开放、交互和动态的机制,构造一种广泛、客观、交叉、连续、多视角多层次的知识组织、知识发现、知识交流、知识管理的整体环境,使之成为一个思想的搅拌器和知识的孵化器。应该说,这样的知识服务模式和相应的机制、能力,是知识泛在机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 结语

对于知识的传播、应用与创造,泛在知识环境的实现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境界。对此,人们对DL知识泛在机制寄矛殷切希望。但是上述研究只是在宏观上对DL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管理原则与策略,如何使Web2.0的信息自组织功能与序化机制真正有机地融入DL的知识构建中来,是今后我们需要开拓探索的主题方向。

标签:;  ;  ;  ;  ;  ;  ;  ;  ;  ;  ;  ;  ;  

无处不在的知识环境与数字图书馆危机管理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