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2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摘要】以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和降血脂药临床用药数据为基础,提取并分析降血脂中药数据,结合文献调研方法,将降血脂中药分为五类,研究降血脂中药的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降血脂中药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降血脂中药的不良反应症状相对西药轻微且发生率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降血脂;中药;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发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339-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患者逐渐增多。伴随着高脂血症患者的增加,各类降血脂药也相继问世,其中包括一系列降血脂中药。降血脂药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差别较大,在临床应用中,由降血脂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用于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出现与治疗无关的反应,有一些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药物,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以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药学数据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和降血脂药数据库为研究对象[1],对其中7366条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和2650条降血脂药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取所包含的降血脂中药数据,并结合已有文献分析降血脂中药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
1.降血脂中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通过对原始的降血脂药数据进行去重处理,共得到762种降血脂药,这762种降血脂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西药,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另一类是中药。由于中药本身种类繁多,再加上不同药物之间可以相互配伍使用,使得中药类降血脂药形形色色,本次从数据库中一共提取出576种降血脂中成药,分为补肾、健脾、疏肝、活血和化痰5类。降血脂中药分类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降血脂中药分类统计图
由于天然药物在临床运用上有多靶点、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特点,导致中药类降血脂药作用机制复杂,主要的降血脂机制如下[3-4]:
(1)抑制胆固醇和内源性脂质的合成,以及抑制脂质的转运和在血管壁的沉积。
(2)胆固醇经过肠肝循环转化为胆酸,这类药物与胆固醇或胆酸结合,可以减少肠道对外源性脂质的吸收,还能调节脂质的代谢。
(3)部分药物含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可以破坏膜脂质,与清除自由基的关键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相关,通过清除自由基达到降血脂的作用。
具有降血脂功效的中草药包括银杏叶、红曲、山楂、丹参、绞股蓝、决明子、首乌、大黄、泽泻、水蛭等。降血脂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说明如表1所示[3]。
高脂血症在中医中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心悸、胸痹等,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和痰浊瘀血内阻引起。脾肾亏虚,肝失疏泄,血瘀痰阻,治疗应从补肾、健脾、疏肝、活血、化痰五个方面入手[5]。
(1)补肾法:肾虚则腰膝酸软、眩晕健忘、便稀尿频、苔白腻、脉无力,或口干烦躁、肝阳上亢、头痛盗汗、脉细数等。宜滋补肾脏,常用药物有山茱萸、肉苁蓉、熟地、决明子、山药、何首乌等。
(2)健脾法:脾虚症见乏力嗜睡、腹胀喜按、浮肿面黄、食欲不振、苔薄白、脉细缓。宜健脾益气,常用药物有山楂、茯苓、党参、泽泻、黄芪等。
(3)疏肝法:肝气郁结症见情绪抑郁、头痛失眠、口干舌燥、食欲不佳、苔黄腻、脉细弦。宜疏肝理气,常用药物有白术、栀子、甘草、茯苓、川芎等。
(4)活血法:血淤则胸闷肢麻、女子月经量少或见血块、舌苔淤红、脉涩弦。宜活血通络,常见药物有三七、银杏叶、丹参、水蛭、地龙、红花、桃仁、蒲黄、益母草、山楂等。
(5)化痰法:痰阻则肢体沉重、体胖乏力、烦躁失眠、头重嗜睡、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宜燥湿化痰,常用药物有莱菔子、菖蒲、茯苓等。在临床上,常常虚实夹杂,痰淤同现,故应对实际情况合理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2.降血脂中药的不良反应
降血脂中药的主要特点是作用温和、不良反应症状相对西药轻微且发生率低。目前降血脂中药常用剂型为片剂、胶囊、丸剂和注射液等。
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得出,降血脂中药导致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1)消化系统反应,主要症状是恶心、腹胀、腹痛、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等;
(2)神经系统反应,多数患者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偶有失眠;
(3)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
除此之外,少数病患有口干、皮肤不适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近些年来,降血脂中药的剂型越来越多,有很多中药被制成注射液。但是,中药注射剂相对其他剂型如片剂、丸剂和胶囊等,有不良反应多、发生率高的特点,以研究数据中的中药类降血脂药物中的几种注射液为例。
(1)生脉注射液:几名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现象,少数患者面部潮热,个别患者有头痛、肌肉酸胀、双手麻胀等感觉[6],但这些反应经停药或对症状处理后恢复正常。
(2)参麦注射液:多数患者服药后寒战、发热、头痛以及出现皮疹。
(3)灯盏花注射液:在该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高,普遍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皮疹、心悸、头痛、头晕、头胀等。
(4)葛根素注射液:头痛、头晕、头胀;腹胀、恶心;皮肤瘙痒、皮疹,以四肢及面部为著。
(5)脉络宁注射液:有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均是在输液大约2~3min后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部及口唇紫绀、大汁淋漓、四肢湿冷等反应。部分患者还出现困倦、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除了以上的例子,还有一些其他的注射液也有类似的反应发生,例如三七总皂苷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总之,降血脂药物中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具体表现为皮肤瘙痒、面部潮红、皮疹等;还会引起头痛、头晕、腹胀和恶心等反应;一些注射液还能引起肢体疼痛,例如川芎嗪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
3.降血脂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中药的药性由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来体现,因此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毒是中药的一种偏性,中药治病就是利用它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偏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毒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用得恰当就是发挥药效的基础,用得不好,则会造成对机体的损害。中药类降血脂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通过文献调研,对这几类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总结如下:
(1)消化系统反应
寒凉性中药大剂量口服后常常会对胃肠道形成刺激,进而产生各种不良症状,如腹痛,腹泻。黄芩,茵陈,柴胡等降血脂中药可刺激胃产生不良反应,黄连等可直接引起恶心等不适感。另外,北五加皮等中药还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延脑呕吐中枢,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症状。
(2)神经系统反应
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降血脂中药主要为有大毒或小毒的毒性中药,如银杏,水蛭,桃仁等。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能够导致神经系统毒性的中药,不良反应产生机制常为:以某种化学结合方式干扰神经系统,或改变神经调控物质的正常水平,或影响生物膜上离子分布等[7]。
(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是随着现代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在临床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一些重大的不良反应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刺五加注射剂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的多为I型过敏反应,另外一部分为类过敏反应。IgE介导I型过敏反应,过敏源刺激免疫系统产生IgE抗体,使之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导致过敏反应[8]。类过敏反应可以由炎症引起,此外,与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无关的反应也可能导致类过敏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所含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和质量控制指标不明确。注射剂直接进入人体血液,所以对安全性要求高。中药中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和无效成分混杂,加上几种药物相互配伍可能影响各自的作用,药理和毒理的机制根本无法阐明,导致质量指标也无法明确。由于安全性和疗效无法保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②物理、化学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沉淀、浑浊、氧化、降解等现象降低疗效或增加毒副作用。
③缺乏严格的临床前评价和临床验证。
④注射剂中有大量的不溶性微粒,致敏原不明确。例如复方丹参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有报道可能是因丹参酮和酸性结晶结合引起不良反应。
⑤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超剂量和超适应症使用,这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4.结束语
高血脂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为了治疗高血脂症,诞生了一系列降血脂药,其中包括数量众多的降血脂中药。随着这些降血脂药物的广泛使用,部分药物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以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和降血脂药临床用药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调研方法,从降血脂中药的分类、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对于科学合理使用降血脂中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降血脂中药而言,需要持客观的态度正确认识,一方面要消除“中药天然无毒害”的片面观点,另一方面对于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需要客观认识,不要凭空夸大,需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药学数据中心[EB/OL].[2017-03-01].http://pharm.ncmi.cn.
[2]阿孜古丽·阿不来提,帕提古丽·艾拜.调血脂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 [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6):5555.
[3]张勇,尚德静,李庆伟.中药降血脂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201-205.
[4]李犁,杜晓红,张建瑞,等.调血脂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60-3362.
[5]高红勤.中医药在调脂治疗中的作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老年医学年会学术论文集.2008.
[6]王宏伟,何俊.生脉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90-91.
[7]吴清和.中药药理学(中医药类专业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1-38.
[8]刘丽鹤,尹利辉,金少鸿.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体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J].药物分析杂志,2013(8):1439-1446.
论文作者:刘伟1,刘晏群2,王历辉1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6
标签:中药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降血脂论文; 药物论文; 注射液论文; 机制论文; 作用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