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东西部经济合作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论西部开发之东西部经济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西部开发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6636(2001)06-0051-0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弱,其大开发需要有外部经济的参与和支持;东部发达地区经过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也需要到西部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东部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东西部经济合作,是东部发达地区参与和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方式,也是西部大开发寻求东部地区参与和支持的主要途径。

一、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概念及其含义

东西部经济合作是一种区域经济合作。什么是区域经济合作?对此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区域之间的以自然人和法人为主体,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根据这个定义,东西部经济合作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东西部经济合作是东西部地区以自然人和法人为主体的合作。在旧体制下,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主要由政府部门推动、运作和协调,企业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例如早期的东西部省市区的“对口支援”就是如此。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过程中,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角将是法人和自然人,不再主要由政府直接操作。

2.东西部经济合作主要是生产领域里的相互合作,不是流通领域里的商品贸易联系。在西部大开发中,沿袭过去那种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的经济联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了,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应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经济协作和配合,以调整全国生产力在空间上的分布,取得最佳的整个经济效益。

3.东西部经济合作主要是生产要素的移动和优化组合。在当前西部大开发中,生产要素移动的特点主要是东部地区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经济信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经验等向西部地区移动,与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廉价劳动力等相结合,以实现西部经济大发展和东部地区更大、更高层次的发展。

4.东西部经济合作主要是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经济合作与商品贸易不同,商品贸易一般期限不长,经济合作则要求合作双方或多方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展一些经济项目和活动,时间过短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二、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和历史背景

西部作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但资金匮乏、技术总体落后、人才短缺、信息不灵、对外经济联系渠道较少、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缺乏等是其劣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则刚好相反,与西部形成明显互补。西部的重点开发需要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持和推动,吸纳其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的进入,东部地区也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需要不断开拓发展空间,将成熟的技术向外传递,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抓住机会,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自己。因此,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双方都需要进行经济合作和联合,通过合作,走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在理论上,东西部经济合作既有利于西部地区也有利东部地区,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东部地区在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经济信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外经济联系渠道等方面有优势,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有优势。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在本区域比在其他区域有较低的相对价格,生产要素从价格较低的区域向价格较高的区域移动,一般都会提高生产要素的收益率。

若某一生产要素在东部地区比较丰裕,在西部地区比较稀缺,则该要素在东部地区价格较低(或潜在性的),在西部地区的价格较高(或潜在性的),东部地区把该要素移向西部地区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西部地区从东部地区移入该要素能够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一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要素东西部移动带来的价格—经济效应

Da-Da和Sa-Sa是东部地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Db-Db和Sb-Sb是西部地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Sc-Sc是东部地区生产要素变化后的供给曲线。在生产要素没有发生转移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产要素(资本或劳动力)供需均衡点分别为Ea和Eb。当一部分生产要素从东部流向西部后,东部该生产要素价格因供应减少而从Pa上升到Po。东部由于该要素流向价格较高的西部而获得(d+f)的收入,由于留在东部的要素价格上升而获得c的收入,整个东部的总收入为c+d+f。同时,该要素的价格提高造成了使用该要素的生产成本增加,这给使用这种要素的需求者带来一部分损失,这部分损失在图中为c+d。从整体上看,东部该要素流动后获得的净收益为(c+d+f)-(c+d)=f。

对于西部地区,要素流入后降低了市场价格。此时,由于市场价格由Pb降到了Po,西部地区使用较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获得a+b的收益。但是,由于要素价格下跌,西部要素供应者要蒙受部分损失,这部分损失在图中表现为a。因此,西部地区实际上获得的净收益为(a+b)-a=b。

综合两个地区的情况,要素在东西部的流动给大家都带来了好处。总收入和净收益都增加了。两个地区总收入和净收益增加的总量分别为(a+b+c+d+f)和(f+b)。

东西部经济合作引起区际间生产要素流动,使双方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可以带来积极的经济效应,因此应当积极促进和推动东西部经济合作。其实,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早已存在,例如进行了多年的省市区间“对口支援”就是一种合作形式。1979年中共中央召开边防工作会议,并批转了中共中央(1979)52号文件,文件确定组织发达省市实行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即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宁夏,全国支援西藏。根据这一精神,各地组织力量,制定计划,开辟工作,积极对口开展物资、技术支援协作、经济联合和合作。以后对口支援的省、市、区又作过几次调整。特别是在198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发布并实施以后,全国横向联合与协作发展很快,一批跨地区、跨部门、多层次、多形式,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联合组织和协作网络,也随着联合的发展而发展起来。20年来,对口支援、横向经济联合活动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东、西部的合作不应仅局限于“对口支援”和“横向经济联合”等原来已有的形式,而应探索更大的合作空间、更好的合作方式和途径。

三、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动力和基本原则

1.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动力

东、西部经济联合与合作既是两个或多个地区相互协调的共同行动,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它的动机和目的可以罗列许多,但归根结底推动这种行为的最终动力是谋求经济利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区域联合与合作不会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也不会长久。

第一、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区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作为产业间数量的比例关系,具有其特定的演进规律,呈现出某种逐渐高度化的趋势。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区域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最后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并占据首位:同时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轻工业比重逐步下降,重化工业比重逐步上升,并由能源原材料工业向加工组装工业转变,由劳动、资源密集型逐次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目前东部地区某些产业和产品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则在相应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上具备或正在获得比较优势。通过这些产业和产品的区际转移,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都可以升级,实现高度化,从而双方都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区域投资集聚与扩散。区域投资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投资项目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使得项目的经济活动更具有效率,投资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但是受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资金在空间上过度集中也会导致不经济,因此集中到一定程度又须走向分散,这时候符合分散趋势的投资就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率。东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已经很大,经济集中程度已相当高,此时将资金投向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国家赋予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与西部进行经济合作,将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西部地区也将从中受益。

第三、市场竞争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竞争现象不可避免。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竞争按市场效率调控功能性的收入分配和要素的最佳投入,按消费优先原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调控商品和服务的日常供给,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生产方式和能力,保持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灵活适应性。目前我国地区间企业的竞争存在诸如过度竞争等问题,导致了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企业研究和开发能力的建立和发展,大大降低了行业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区域经济联合和合作,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以提高双方在竞争中的地位,为东西部地区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创造条件。

2.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

在东、西部地区经济联合和合作中,有一些经济合作的原则需要合作各方共同坚持和遵守,例如扬长补短的原则、依托城市的原则、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宏观调控的原则等等,但最基本的原则是自愿互惠的原则。这个原则的基本含义有两个,一是一定要互惠,即合作的各方都能够从中得到经济利益,这样的区域经济联合与合作才会发展和持久,当然有的区域(例如东部地区)得到的可能是当前的直接利益,有的区域(例如西部地区)则可能更多着眼于战略性的长远利益;二是一定要自愿,即经济合作完全是合作的各方出于本企业、本单位或本区域发展的需求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外部强制胁迫的结果。一般地,合作方这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有来自两方面的推动力量,一是内在的动力。即由于经济联合和合作可以变分散的局部地区的优势为迭加的综合经济优势,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就是协作生产力,提高合作各方经济发展的效益,因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合作双方自愿地联合为一个整体;二是竞争的压力。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区域之间的竞争,各区域为了改善自身的条件,提高在竞争中的地位,就需要与其它区域进行合作以利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建立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互利互惠原则的途径,它可以不断调整合作各方的利益结构,平衡利益关系。

四、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体制环境和运行机制

1.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经济体制环境及其效应

经济体制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大环境和操作平台,只有建立与这个环境和平台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东西部经济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环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在全国宏观体制框架上,中国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7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90年代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中央政府进行了涉及财税、金融、投资、计划、外汇诸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目前,我国仍处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建立,市场经济方式已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作用,但其规范化、程序化程度较差,非市场性因素对经济发展仍然有相当影响,经济体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第二、在区域层次上,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不但起步早,涉及范围大,而且政策放得宽,倾斜力度大,改革开放以来设置的经济性特区都享受了国家赋予的许多优惠政策,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改革开放起步较晚,而且政策倾斜幅度相对较小,对计划经济体制冲击不大,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低。第三、在政府职能上,地方政府是事实上的具有独立权益的区域经济主体,主导着地区经济发展。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上缺乏独立人格,经济管理权限很小,管理范围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进行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实质性分权,地方政府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经济控制权和决策权,利益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也激发了地方政府主动充当经济主体、积极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的强烈冲动。

这种经济体制环境对东西部经济合作既有正面的效应又有负面的效应。正面的效应主要是:第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虽然还不很成熟和完善,但是它确保了我国基本上使用比较规范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东西部经济合作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率。第二、东部地区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可以使其企业能够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比较自由地转移经济要素,向外开拓发展空间,政府部门较少设置壁垒;东部地区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增强,管理人员担负的经济责任较重,经营决策更加慎重和周密,使其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成功率相对较高,可促进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发展;东部地区企业更接近于“经济人”,行为更加理性化,可以提高其要素的利用水平和收益率。第三、西部地区的“弱市场,强政府”特征可以使西部政府部门对进入西部地区发展的区外企业,尤其是西部需要和紧缺的先进生产要素,会予以十分周到和强有力的服务,可以凭借其特有的地位做到有求必应,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各种特殊优惠政策,并发挥“强政府”的优势,为东西部经济合作企业提供“额外”的方便和服务。

这种经济体制环境对东西部经济合作的负面效应主要是:第一、区域经济控制权、资源配置权的确立和对区域独立权益的追求,很容易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竞赛和竞争,出现诸如设置关卡、地方割据、阻止经济要素在区际间自由流动、市场封锁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第二、由于西部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作方式发育程度一直较低,其经济管理方式不可避免地仍留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投资和经营者与政府各部门打交道面临规章制度乱、关卡多、变通差、手续繁、时间长、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投资和经营的风险较东部大得多。这样东部投资者到西部投资,不得不面对体制成本高、办事效率低的风险陷阱。第三、东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经济体制、法制环境和市场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落差,这使已习惯于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东部企业到西部发展感到诸多的不适应,西行发展决策不得不慎之又慎。

2.东西部经济合作的运作机制

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是以企业为载体,促进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或者是双向的,或者是单向的),使要素在不同区域间得到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至少在主观上)。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是政府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中央政府是主体。其运作机制是:中央政府通过统一财税将各区域财力集中起来,然后由政府职能部门经过周密计划,组建国有企业,落实到目标地区,实现建设资金的区际流动,再以计划调拨的方式抽调其它经济要素到目标地区的指定企业里参与经济活动。这里,横向的区域间经济合作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而是被由区域到中央政府、再由中央政府到区域的两次经济要素纵向流动所取代。一般地,在这样的运作机制下,中央政府为调整要素空间布局而进行的经济要素区际调度基本能够做到,但是由于价格信号往往被扭曲、个体决策权上移计划行政部门、计划行政部门集中进行经济决策缺乏足够的信息保障等原因,其经济要素配置效率较差。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是市场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企业不但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载体,而且是主体。其运作机制是:企业以其利润最大化为动机,根据其掌握的有关信息,自主决策,搜寻并确定目标地区,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或者到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登记成立新企业,实现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在企业进行要素空间移动的这一系列活动中,两地政府部门一般不会作任何干预,只是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方便。总体上,这样完完全全的企业行为,其经济效率是有保障的,但是经济要素区际流动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各种市场因素的综合作用,能否达到政府的期望值则是一个未知数。欧洲一些国家(例如意大利)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环境下,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特点是:市场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企业处于主体地位,但其行为受地方政府的影响较大(包括正和负两方面),有时其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因此,适应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东西部经济合作基本运作机制应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同时政府部门予以积极推动和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政府和市场都有着规律性的功能定位,即各自如何作为、作为的效果等,都有着自身质的规定性,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和越位,又必须相互补充并到位。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将在东西部经济合作中唱主角,各类市场主体将发挥主要作用,市场将以其特有的经济调节功能,合理、高效地配置各种资源,提升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合作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本上看,东西部经济合作的进展及其成效,将最终取决于市场机制发挥的程度。政府在东西部经济合作中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创造良好的经济合作的综合环境和纠正市场失效两方面。面前者关键在于中央政府和东西部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深改革,为市场运作机制的正常运行排除各种障碍,为东西部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规范政府行为过去是、今后仍然是东西部经济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为了消除政府部门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直接干预和操纵,80年代曾经提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作方式,不过这种方式仍暗含着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此方式仍不能说已完全过时,然而与市场经济体制更相适应的运行方式应是“企业主动唱主角,政府积极搞服务”,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这是适应于发育程度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两种运行方式,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后一种运作方式将逐渐占主导地位。

收稿日期:2001-07-29

标签:;  ;  ;  ;  ;  ;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东西部经济合作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