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进入奥运会可行性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行性论文,武术论文,奥运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52;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232(2000)03—0072—03
一、前言
武术,以它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伴随着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而发展。从古代的生产劳动到血肉横飞的战争,从大众的娱乐健身到舞台戏剧,到处都能找到武术的身影。几经浮沉的武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发展到今天已是以套路、散手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讲究攻防兼备,寓防身健体、修身养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正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共同享受这一古老东方文化的成果。武术正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这有利于与国际体育进行交流。武术的发展已不仅是自身需要,更是我国实现体育战略目标的需要。当今规模空前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直接体现各国体育实力和国家国力的国际大舞台。中国体育经过几十年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亚洲是体育霸主,在奥运金牌榜上是第二集团的领头羊,在国际奥委会高级领导中也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但这一切对于偌大的中国来说仍是不相称的。所以武术争取进入奥运会,不仅为多拿几块金牌,更主要的是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也是武术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由此,有必要对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探讨,寻找武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参考文献,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之比较
第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套路设金牌14枚,散手11枚。按奥运项目来分属于夏季大项目。《奥林匹克宪章》第五章·Ⅲ·52规定:国际奥委会制定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只有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才被列入。
奥林匹克运动大项目要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只有在至少75个国家和4大洲的男子中以及至少在40个国家和3大洲的女子中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才可列入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比赛项目;
运动大项目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至少在有关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前7年确定,确定后不允许任何变动。
国际武术联合会目前会员国已超过75个,而且分布在5大洲。 尽管如此,国际奥委会一些上层领导对武术反应冷淡,给武术进入奥运会带来不小的困难。让我们先通过武术与奥林匹克比较找一下原因。
奥林匹克是西方文化产物,其项目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运动员通过超人的力量取得成绩,而成绩是以科学量化标准来检验,并有相应的物理量化仪器和明文规定。而武术更多以见性和悟性去评价比赛成绩。在国际比赛里,外国选手与中国选手的成绩有差距。原因并非失误和技术水平,而是在动作里的“武术意识”韵味的表现拉开的距离。中国选手因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动作“武术意识”较明显。所谓的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沉积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武术理论较多受中国哲学影响,武术制敌防身法较多受中国兵学影响,武术健身法较多受中医和养生术的影响。由此可见,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困难之一。
2、武术的发展和文化背景
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生存,用拳打、脚踢、躲闪或用武器劈、砍、刺等动作与自然博斗。到了后期出于部落战争需要,人们不断从中总结,把比较成功的动作以固定形式演练,使格斗术有了质的提高,武术的萌芽产生了。到了奴隶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哲学空前发展。武术当时受影响最深,最有代表性是儒、道两家学派,儒家首当其充。儒家的“在家为孝,入国为忠,”强调这一标准的秩序规范,但在现实社会中必须以武力去维护。“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不教民战,是为弃之”,“善人教民七年,学可以即戎矣。”于是各国无不武备,民间普遍习武。孔子所说的武是兵事中的技击技巧,属形体动态型的“外功”。儒家又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息,人的活动就是效天,故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动作讲究形态变动,筋肉发达,动作敏捷力量迅猛得以战胜敌手。“道家”主张崇奉宇宙本体自然规律,万事要“依乎天理”、“顺通”(自然规律)而回归自然。搬进武术里讲究内部脏器的协调,保精养气追求内力的充沛持久(内功),有明显的养生作用。当时的五行说、八卦说,为以后的武术提供了哲学基础,后来的形意拳,八卦拳就附会了这两学说。“儒动”“道静”相互交聚渗透,使武术有了形体和神气相济的萌芽,汉代刘文安进一步提出形、神、气一体“一位失规三者伤也”的理论。佛教进入中国后与玄学完全融合,又与儒、道两家调和后本土化。佛家对动态、静态武术兼而有之,更注重“内外兼修”,神与形、气与力、动与静、虚与实、内与外成为一体,成文理论不少,如西晋的《通典·兵典),隋代《马槊谱》、唐代《射经》,明代最多,有《拳经》、《记效新书》、《手臂录》、《武备志》、《江南经略》等一批高质量的著作。清代武术开始以整体研究人体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运动规律的武术理论,即“天人合一”的思想。指人和自然统一,人的行为要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在武术里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到极限。从心理到生理能随着事态、对手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而且是达到随心所欲地步。“上乘武学是自身与外界合为一,不通过大脑支配,随感而行,随感而发”。内家拳其根本是“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讲的是潜力极限发挥,以巧取胜。《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敌。”感觉在武术的“意志”中最突出。二人相博,因感而发。可见哲学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武术的特点理论体系和形态动作。就是今天的散手战术思想,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3、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其历史文化
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希腊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而且三面环海,交通便捷,有利于与外界进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培养出古希腊人思变好动、开放、勇于竞争冒险的性格,所以他们有运动嗜好。奴隶主出于准备战争培养武士,渐渐把军事训练演变成为竞技比赛,为奥运会打下基础;对战争厌恶、渴望和平促进奥运会产生,崇拜神的祭祀有了奥运会。古代奥运会实际上是带宗教色彩的,古希腊崇拜的神与人同形同性,神是肌体和灵魂完美结合,所以认为,有了健美的身体,就会有完美的灵魂,以至于在运动比赛时以“裸体竞技”显示对神的忠诚或自我体现。他们追求的是隆起的肌肉,超人的力量和单纯、洒脱的动作,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生存。古代奥运会组织形式虽有宗教哲学色彩,但体育项目并没有哲学指导可言,当中的拳击和混斗,更多的只是一种野蛮的运动。后来由于战火和自然灾害的毁灭,奥林匹克的精神和物质遭受破坏。那长达一千一百多年黑暗的中世纪,受基督教提出的“原罪说”、“禁欲主义”思想的影响,古代奥林匹克从此消音匿迹。
近代,资产阶级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打着复兴“古希腊文化”的口号,实际为自己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的思想运动。古代奥运会遗址发掘唤起人们对奥运会的向往;战争的需要又一次为奥运会打下基础;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促使体育呈国际化的趋势;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法国教育家顾拜旦,试图以奥林匹克精神改造世界青年,促进了奥运会的诞生,他强调“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加”,“更快、更高、更强”的指导思想,但在西方土壤生长出来的奥运会实现这些纯洁的思想是不尽人意的。“H.艾赫伯格就曾指出‘……现代奥林匹克,就其本质而言是西方中心主义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决不是一个普遍性运动,它是近两百年来的欧洲社会或西方资本主义事业的衍生物,奥林匹克代表的现代体育形态是西方工业化资本主义的衍生物,由于对它过份的宣传,又由于高水平竞赛场面层出不穷,由此引发出种种问题。”所以说现在的竞技运动,缺少一个哲学理论基础。
当然,我们看任何一个问题不能走极端,奥林匹克运动也有许多积极因素。首先它具有教育功能,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活泼好动,好模仿,奥运会俊杰辈出,都会被他们羡慕和崇拜。不畏艰难挫折的顽强拼搏精神,将是其学习的重点,增强青少年的拼搏竞争意识。奥林匹克更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不仅有强壮的体魄,而且道德高尚,内心充实知识丰富。武术也讲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尚武重德”。古代商周学校“谢、御、乐”为体育内容。由于受到哲学伦理的影响,武德成为武术的重要内容,武术更强调以理服人。武德以“义、忠、孝、仁”为根本,可见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同有教育功能。西方人有着豪放外在的性格,体育正可以表现自身价值,能力,身体形态健、力、美的组合。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出于表演和保健的需要,还有古典舞的影响,用来表演,养生徒手练习的套路,那明显的节奏感,均衡的姿势,神形兼备坚实的技击,更能表现健、力、美和精神高度完美统一以及人性的伟大。
中国哲学贯穿于武术理论和动作形态,要认识它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见性和悟性,而奥运会项目绝大多数以物理量化评价,有明文规定。所以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但同时又有相吻合的地方,它们都具有教育性、健身性、竞技性、表现性。
4、武术与国外搏击术之比较
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没被外来干扰中断,武术便在封闭的、滞郁的、深混的中国文化版块上产生,并得以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但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刻,武术逐步走向封建化,神秘化,思想愈来愈保守,林立的门派间相互排斥、隐瞒,危害了其正常发展。近代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义和团失败后武术曾被加以否定。新中国武术得到大力发展,但由于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十年动乱又把武术搞到不死不活地步,武术趋向表演化,套路化发展,实用技击大大减少,这时泰拳、跆拳道、空手道、拳击争奇斗艳。1997年第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手项目中,中国选手那令人失望的表现,让世人作出“武术≠功夫”的论调,降低了人们对武术的热情,也影响武术进入奥运会。
5、武术的国际化趋势
武术要让奥运会接受,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氛围,让全世界都知道武术,了解武术,让世界人都热爱武术,参与武术,在七八十年代。武术通过银幕的形式向世人展现,“武术热”由此而升,不少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武术,我国每年都派出武术教师外出教学,成为发展国外武术教学的中坚力量,但是语言交流不便却成为一个困扰。国内的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招收不少留学生,他们回去后,语言交流方便,有利于武术的推广和提高,而且还有些外国人研究武术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体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武术的社会价值,经过不断努力武术已向国际化发展,到现在已有相当规模,八十年代举办的比赛有南京国际武术表演赛,武汉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国际武术邀请赛,中国国际武术节,九十年代武术列入亚运会项目,还有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世界武术锦标赛,北京国际太极拳邀请赛,还有各地区的武术节也蓬勃兴起,不仅比赛种类丰富,而且比赛项目也多,促进了国内外武术交流,带动了国际武术水平的提高。在近来的国际比赛中,中外选手水平接近,国外武术裁判的出现,就很好说明这一点。然而这比起奥运会项目尤其热门项目,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开拓思路,推陈出新,以更多更好的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人参与武术,接受武术。裁判规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套路评分要提高准确性、区分度、规范化,让别人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只有这样,武术才能走向国际化。
三、结论与建议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武术≠功夫”的论调低降了参与武术的热情,造成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困难,但我们也应看到希望,武术和奥林匹克项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希望大于困难,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可行的,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应该理清武术发展方向。武术做为体育项目(竞技体育),在保持好武术自身特点基础上,其发展要适应奥运会需要,除了要不断完善裁判规则,更主要的是加强发展国际武术水平。其发展不仅仅是在技术技能上提高,还要在武术的意识形态上提高,这就关系到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包括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国外教学除技术外,还应配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如诗词、绘画、哲学、书法。让国外学员从意识形态中加深对武术的认识。在教套路时增加实战内容,不单提高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增强对动作的理解。教师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使得教学更具有信服力。实战内容,建议以中国式摔跤和擒拿为主。武术的练功服,也是一个值得开发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