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异常心电图的临床表现论文_阳霞

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异常心电图的临床发生率和表现形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门诊和病房就诊且接受心电图检查的老年患者为研究目标,所有患者均充分休息后进行12导联心电图扫描,并由2名专业医师进行分析。结果:1000例老年患者中317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百分率为31.7%。60~79年龄段的心电图异常者最多,高达37.97,其次为60~69年龄段患者,为30.99%;80~90年龄段心电图异常者最少,仅为22.5%。三个年龄段间比较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17例老年异常心电图患者中主要以T波改变、窦性心律不、ST段改变为主,分别占50.19%、35.96%和29.02%。。结论:心电图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老年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较高,且以以ST段改变、房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应加强对老年患者定期心电图检查,以早期发现疾病。

关键词;老年患者;异常心电图;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心电图是记录心脏活动的一种无创的简单的检查,价格低廉,可有效定位心脏问题,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1-2]。为了更好的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我院对1年内来我院检查的老年患者心电图进行了评价,并总结分析了老年异常心电图的临床表现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门诊和病房的行心电图检查的老年患者1000例为研究目标。其中男性582人,女性418人,患者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0.6±3.9岁。其中60~69岁患者455人,70~79患者345人,80~90岁患者200人。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于清晨、空腹进行体检,体检前休息15分钟,待呼吸平缓后受检者平卧,使用日本光电心电图机进行扫描,心电图同步体表12导联,标准电压(1mv=10mm),标准扫描速度为25 mm/s;若患者有特殊病史,则应该加长描记。对所有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者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如体重、血脂、血糖、吸烟及饮酒史等。

所有心电图有2名高年资专业医师进行判断。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据《临床心电图学》中的诊断标准进行,观察所有老年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和心电图异常种类。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老年异常心电图百分率

1000例老年患者中317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百分率为31.7%。60~79年龄段的心电图异常者最多,高达37.97,其次为60~69年龄段患者,为30.99%;80~90年龄段心电图异常者最少,仅为22.5%。三个年龄段间比较,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尤其多发于老年患者。老年人心脏生理衰老,心肌萎缩等原因导致外周循环血量减少,容易发生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冠状动脉硬化,影响心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类心脏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脑栓塞等的发生,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要加强对老年患者心脏健康的重视程度,定时检查,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心电图是临床常用的可反映心脏状态的一种价格低廉的无创检查,是利用心电图扫描机记录心动周期产生的点活动的改变的一种检查技术,是临床常用的心脏疾病诊断依据。老年心血管心脏肥大,排出量减少,易出现观众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心律失常表现[4]。此外,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壁增厚,外周循环阻力增加,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有研究报道称[5],60岁以上老人冠状动脉最大血流量仅为正常成年人的65%,而许多老年人已经有心肌缺血现象,但却无临床表现,故而耽误治疗。这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范围较小,程度轻,时间短,临床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而部分老年人对缺血适应性变化,即机体快速产生调节反应,表现为心肌冬眠,心肌代谢及收缩功能受损坚强,从而减轻可心肌缺血而引发的疼痛,不易被患者所发现[6]。因此,对于无症状的老年患者也应该定时进行心脏方面的检查。

本研究对1000例患者进行了心电图检查,研究发现1000例老年患者中317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百分率为31.7%。60~79年龄段的心电图异常者最多,高达37.97,其次为60~69年龄段患者,为30.99%;80~90年龄段心电图异常者最少,仅为22.5%。三个年龄段间比较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17例老年异常心电图患者中主要以T波改变、窦性心律不、ST段改变为主,分别占50.19%、35.96%和29.02%。。

综上所述,心电图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老年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较高,且以以ST段改变、房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应加强对老年患者定期心电图检查,以早期发现疾病。

参考文献:

[1]洪美满. 老年异常心电图的临床表现[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5):3674-3676.

[2]李乐燕,王建国,马勇,等.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3):262-265.

[3]王强. 老年心电图异常28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126-127.\

[4]李聪聪. 老年异常心电图的临床表现分析[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6):79-80.

[5]沈承军. 社区老年人心电图检查异常结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189-189.

[6]孙箫音,陈芳,裴大军,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心电图变化[J]. 微循环学杂志,2013,23(2):50-52.

论文作者:阳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老年异常心电图的临床表现论文_阳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