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效益及其关系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效率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熟知并非真知”。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有无数的事例证实了这一点。一些人们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观念往往经不起真正的科学检验。在伽利略的惯性定律建立之前,人们总是认为物体必须受到力的作用才能运动。伽利略进行比萨斜塔实验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是个错误的观念。这仅仅是其中两个例证。但直到今天,此种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如效率与效益两个概念的使用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人们的日常观念认为效率与效益是一致的,即有高的效率也会有高的效益。于是效率与效益往往被扯到一块,且更多的是使用效率替代效益。由此效率的含义就随使用的情况而变了。尤其是今天的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内容及其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效率与效益涉及的因素增多,其关系也更复杂,更多样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效率与效益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使这两个日常概念变成社会科学理论中的分析概念,从平凡中凸现出不平凡,从这一似乎简单的关系中折射出其间的真理性知识。但可惜的是多年来很少有人对效率与效益及其关系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即使在大型的百科全书如《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注:《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Copyright,1990。U.S.A.by World Book,Inc.)和最权威最经典的经济学大词典, 如《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注: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德·纽曼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中也找不到这两个词条。鉴于此,本文拟提出作者的一些看法,作为澄清效率与效益关系的一种探讨。
二、效率与效益的定义
随着社会科学向实证方向的发展,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概念、术语被借用过来,效率也是由此进入社会研究领域,尤其是经济学中。效率原来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效率(efficiency)一般定义为有效输出量对输入量的比值。如果一部机器有80%的效率, 则表示此机器每输入100个单位的能量或功将产生80个单位的能量或功”。(注:《大美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Americana》)总30卷第9卷,1990年8月版,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P.381。)在热力学中,其定义更为严格,但实质上是假定功与能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尽管这在现实中是不大可能的。从定义可看出效率主要涉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因此,这深合经济学家的口味,使其成为一个衡量生产活动的指标。但由于效率与效益是纠结在一块的,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于是许多人在使用中因需而用,其含义也让其不言自明。但美国著名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John Commons)教授则借助于马克思的工时概念给效率下了一个较好的定义,即“效率是使用价值的出量对劳动工时的入量的比例”。(注:(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P.417;P.326;P.86; 下册,P.449。)在这个定义中康芒斯教授对原料的利用率与机器耗损不予考虑,这从他的一个例子中也可看出,“某一服装厂在1920年生产的一套标准服装,需要10个工时的有效劳动,可是,在1929年每套只需要 5个工时。效率增加了百分之百”。(注:(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P.417;P.326;P.86;下册,P.449。)从这也可看出社会科学中的效率含义与物理学中的效率含义已有了变化。首先是社会科学中的效率有了单位,因此单位不同时是很难作比较的。其次,便是投入已不再是全部的投入,而只是部分的投入,即工时的投入。最后,便是工时中包含了时间因素,由此效率中也包含了时间因素,有了快慢的观念。实际上物理学中的效率更像社会科学中的利用率。而效率在实际使用中也不仅仅是上面的定义那种,有时它的投入中包含全部的投入,而不仅仅是工时,有时连市场中的因素也被考虑进来,与效益的含义相互重叠。
尽管效益早就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概念,但是在经济理论中却难得有它的一席之地,也就更用不上说什么精确的定义了。当然这主要是受到了效率的“排挤”所致。由于效益也是反映一种投入与收益的关系,也使人们更容易将它与效率混淆。但这个收益却不是使用价值的出量,而是在市场上已经实现了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包括一些难以精确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研究中并非不重要,这在下文中将需涉及到)。如在生产过程中外部环境带来的收益或损失(投入中的因素)或给外部环境带来的收益或损失(收益中的因素)等。因此要考虑完完全全的客观实际情况下的投入与收益是极其困难的,况且那些因素也是很难界定清楚的。为此,我们对效益的定义作些限定,即效益是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其最后实际所得与实际投入之差与实际投入之比。(注:效益的定义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收益与投入之差;另一为收益与投入之差跟投入的比值。之所以选择后者是因为它更能说明问题,如一个厂投资1000万元,收益为1200万元,而另一个厂投资200万元,收益为300万元。 按前一种定义, 则是第一个厂效益高, 但按比例另一厂如投资是1000万元,则收益应是1500万元,因而后者更好,且其比例没有单位,各企业均能依此进行比较,从而改变投资方向。第二个定义与利润率有点接近,但关键就在于效益考虑的是最后实际所得与实际投入,而利润率则只考虑货币上的表现,但在某些条件下利润率与效益是等同的,或利润率与效益呈现出一致的变化。)然而最后所得与最初投入并非同一物,而货币具有衡量其它事物价值的功能,可作为与其它事物相比较的一种尺度。尽管仍有一些东西很难用货币精确表示,如公司的声誉,产品的商标,个人的名誉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析概念: 边际与替代(注:欲要详细了解,请参阅(英)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来处理。 例如一造纸厂排出废料和废液污染了河流,导致河里既不能养鱼也不能生长水生植物。这里污水的成本便是带来的损失。再如某个企业通过某次销售活动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那么这次销售活动的最后所得应包括为达到同样的效果(即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用其它方式所需花费的成本。
三、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与效率和效益的关系
以上,我们已对效率与效益作了概念上的基本分析。但并不是一切都已经变得清晰,实际上我们还只是触及到了其表面。为了作更深一层的探讨,这里先介绍几个本文要常用的概念。首先是康芒斯教授的有关三种交易的概念,即“买卖的交易,通过法律上平等的人们自愿的同意,转移财富的所有权。管理的交易,用法律上的上级命令创造财富。限额交易,由法律上的上级指定,分派财富创造的负担与利益”。(注:(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P.417;P.326;P.86;下册,P.449。)简单说,买卖交易就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或法人之间自愿交换货物所有权的活动。管理交易主要指企业内生产的组织活动。限额交易主要指政府通过制度、法律而确立个人或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的活动。其次是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教授的交易费用概念。“利用价格机制是有费用的,必须去发现价格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起草合同,检查货物,作出安排,解决争议等,这些费用被称为交易费用。”(注:《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87~199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4月,P.153。)简单说,交易费用是进行各种交易活动时所需花费的成本。
我们对效率、效益、三种交易及交易费用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可以用交易及交易费用对效率与效益概念的内涵作一定的分析与比较。效率中的产出实际意味着财富的创造,也就是涉及到了管理交易。在短期内设备、技术与人才不能作很大的变动,管理交易所能作的便是合理组织各种生产要素,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提高效率。在长期情况下,则决定需要什么样的设备和技术,应聘用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组合达到最佳配合来提高效率,即决定需要什么和如何组织。效益的最后所得一般是用货币或用货币替代物折算出来。因此不仅要考虑效率,而且要考虑购买东西的难易程度,所需付出的代价如何,生产什么东西出售较为容易,还要考虑有关政策、法规对自己的生产产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效益考虑的是三种交易的综合情况,而效率则限于管理交易一种情况。
四、从企业的角度看效率与效益的关系
现在我们开始分析效率与效益的关系。人们一般从常识上认为效率与交易的关系是一致的,目前不少企业以提高效率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便表明了这点。表面看来似乎如此,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便会发现其中别有洞天。事实上,由前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理解效率与效益的关系一致隐含着一个前提,即买卖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费用差不多(注:指在同等规模下就相同规模的比例而言。)或更少,或者是这两者的费用相对于管理交易费用可忽略不计。也正是这种前提有时是存在的,才使得人们形成这种常识。这可以用康芒斯有关经济发展阶段的概念来理解。他将经济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稀少阶段”,指工业革命以前,生产水平不高,产品比较贫乏;“丰裕阶段”,指伴随着工业革命,生产相对过剩与相对不足交替发生;“稳定阶段”,指生产物品比较富足,生产相对稳定,各种竞争条件比较平等。(注:(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P.417;P.326;P.86;下册,P.449。)在三个阶段里,交易条件与交易费用是各不相同的。生产相对不足时,产品缺乏,供不应求,对于生产者来说,其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此买卖交易条件比较好,费用也较低。而生产技术也不是很发达,效率不会很高,管理交易费用相对而言显得很重要,也即效率对效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时基本上效率与效益的关系是一致的。而且一些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管理交易费用在三种交易费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使效率与效益呈现出一致的关系。由此人们形成一种错觉,即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始终是一致的。但是在产品相对过剩或管理交易费用不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中,各个企业间进行竞争,由此交易条件恶化,使用价值的实现变得较为困难,因此买卖交易费用上升,如企业进行广告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等情况,以期改善买卖交易条件,赢得客户。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等有了很大提高,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管理交易费用所占地位相对从前大大降低,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变化也就可能不一致。像今天社会上破产企业中就有一些效率也是较高的,其原因就是它们忽视了买卖交易,没能得到较好的买卖交易条件,使得投入高,如原料与劳动力所花成本高;或收益低,如产品积压和只能低价销售等。这自然使得企业的再生产出现问题,难以为继。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效率与效益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从企业规模来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在这里我们借助已故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奈特(F.H.Knight)教授关于垄断的观点来加以说明:
“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是最严肃的经济学问题之一……因为,垄断收益的可能性对企业不断的无限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而这种力量必然被随着企业规模增大而使效率下降(在货币收入的生产之中)的一些同样强有力的力量抵销,所有这些即使在有限竞争时也存在。”(注:转引自(美)R.H.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 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3月版,P.8;P.143。)
这段话暗示了效益中交易费用随企业规模而发生变化,即买卖交易费用随企业规模扩大而降低,而管理交易费用则由开始的降低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上升。因此企业规模会停在一个均衡点附近,即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所降低的买卖交易费用同上升的管理交易费用相等。否则由于效益未达到最大,规模会继续变化。因此理论上的企业规模的效益最高点有可能不是效率最高点。这里也同时解释了由于企业本身性质的不同,其各种交易费用变化的幅度也不同,因此不同性质的企业规模往往各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对效率与效益的关系作一些动态分析。假设5年前A 与B两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其效率与效益均相同。到今天,A与B两个企业的效率均有所提高(这是一般情况),但A的效率高于B的。让我们来看两企业的效益在理论上或逻辑上的各种可能情况。
(一)由于竞争者的增多,市场上产品供大于求,买卖交易条件恶化,A与B占有的市场份额减少,效益均有所下降。
(二)B企业由于建厂之地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繁荣, 市场扩大对该产品的需求增加,而A企业当地市场变得萧条,严重影响产品销路, 结果B企业的效益要高于A企业的。
(三)由于B企业注重市场分析,了解消费者的偏好, 对市场预期准确,及时改变企业产品的样式与花色来迎合消费者,产品畅销, 而A企业则因循守旧,产品滞销,这样B企业的效益也高于A企业的。
(四)B企业注重企业形象,注重宣传与广告, 树立了自己产品的名牌商标,获得消费者的信赖,而A企业则过于注重效率,B企业的效益也可能高于A企业的。
上面着重强调的是单靠效率不能决定效益,综合几种交易费用情况才能确定效益。当然可能的情形远不止这几种,但只要我们把握住交易费用变化,便不难理清其脉络,弄清其间的基本关系。
我们从企业角度做的最后分析是着重于限额交易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效率与效益间的关系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借助于科斯教授关于牛损坏庄稼的例子来加以分析:
为了简化论述,我尝试用一个算术例子……(假设)谷物价格为每吨1美元,并假设牛群与谷物损失之间的关系如下:
每增一头牛所
牛群数目 谷物损失 造成的损失
1 1 1
2 3 2
3 6 3
4 10 4
注:转引自(美)R.H.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3月版,P.8;P.143。
为了论述的需要,我们再作一些假设,将农夫每年的养牛数看作效率,而所获得利润与效益呈同向变化,再假定一头牛的利润是2.8 美元/年。
(一)假定现有的制度法律规定养牛者对所造成的损失完全不负责任,那么养牛者养得越多,其所获得的利润也越多,其效益也就越高,这里效率与效益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二)假定现有的制度法律规定养牛者对牛所造成的损失负完全的责任。那么当他养一头牛时,所得的利润是2.8-1=1.8美元,养2头牛时是2.8×2-3=2.6美元,养3头牛时是2.8×3-6=2.4美元, 此时效率虽提高,但效益却在下降,效率与效益出现了不一致的变化。
(三)假定现有的制度法律规定养牛者负部分责任。例如是一半的责任,那么开始时效率提高,效益也提高。但当增加一头牛所造成的损失超过5.6美元时,其一半便大于2.8美元,从而会造成效益降低,从而又引起效率与效益的不一致变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效率与效益可能存在关系变化上的不一致性。尽管这个例子相对于复杂的现实做了很大的简化,带有一些人为的假设,但从例子中还是能凸现出两者关系的多重性。例子中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例如当增加一头牛所造成的损失不是越来越多,则结论就会有所不同,但其分析的基本方法不变,这里就不赘述了。
五、从社会的角度看效率与效益的关系
上面我们从企业的角度着眼,用交易费用的概念分析了效率与效益关系的变化。但如果我们变换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情形有可能大不相同。因为先前企业所受的外部影响(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将变成社会的内部影响,其中一些因素在社会里互相抵销,或者是部分抵销,再由大数定理可知,在众多的企业中,其买卖交易条件与限额交易条件的好坏分布在效率高与低的企业里应是差不多,由此使得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变得似乎简单,但是由于社会理想目标追求的是净效益最大化,是人们的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提高,而不单是为了货币,货币只是作为衡量标准的一种手段与工具,而不是目标本身,因此其关系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了。效益实际上是效率的延续与实现,效益在社会中的体现是人们生活水平或预期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要提高生活水平则要社会上财富的创造增多和分配的适度,因此净效益最大化与创造财富最多的同时出现有许多限定条件。前面所举的牛损坏庄稼的例子由此则不再是为了某方的效益,而应是净效益的最大化,即使双方能够产生的财富最多。实际上在我们把三种交易实质归纳后,可以看出效率成了一种财富创造的衡量指标,而效益则还包含了财富分配,即财富的创造与分配是否有利于财富的更多创造。因此,归根到底,决定效益的是效率。因为在分配已经合理的状况下,要想再增多财富,只有依靠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即效率的提高。但是,只是说要有很高的效益则应有很高的效率,而并不表明有了高的效率后便一定会有高的效益,因为分配财富与财富的进一步创造是密切相关的。财富分配的严重失当会影响效率的发挥,因此高效率下没有产生高效益,则有可能会形成低效率的情况。例如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尽管其原因很多,但是其效率虽高,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其市场机制及国家计划等未能将财富很好地分配,导致形成巨大的浪费以及财富再创造能力遭受很大的破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六、从思维方式看效率与效益的关系
“目前许多关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争论,都源于对社会问题本质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又源于我们处理自然现象时养成的思维习惯,错误地转用于社会现象。”(注:(英)F.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版,P.76~80。) 实际上这也正是人们在效率与效益关系上发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我们知道,效率源出自然科学,在引进社会科学中虽说做了改动,但其“本色”未改,仍具有浓厚的自然科学思维特色,效率研究中涉及到的更多的是物与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相对确定性,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测量,获得各种数据资料,较易找出事物间的逻辑规律性;而效益研究更多的是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在本质上比自然现象有着更为复杂的结构和关系,我们能够获得数据资料加以说明事物诸方面特征必然是有限的,而且可能许多重要的方面都不能包括在内,然而由于自然科学思维的影响,一些研究者往往把能够进行测量的因素看成是重要的因素,甚至有时达到这样的地步,即认为能够度量的因素是唯一有关的因素。(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演说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9月版,P.172~173。)正是这样, 效益的其它因素往往被研究者忽略,剩下的差不多便是效率所能替代的,前苏联的经济失误,有许多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往往被人们忽视,即其决策领导层大多是学工程技术出身,他们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土壤上,较容易戴着自然科学思维的有色眼镜来处理社会问题。片面强调计划、规模与效率,而忽视了效率的实现,即效益。以上这些表现出了对人的一种盲目自大的信心,把社会看成了具有自然世界的特性,忽视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获得所有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也从未以完整具体的形式存在过,有关特定的时间特定地点的知识只是掌握在一些特定的人的手中,只有他们才了解和能够使用这些知识。因而在计划权力集中在中央时,是无法分配适当的财富来利用这些特定的知识的。而市场经济则将决策的权力分散化,利用“看不见的手”来约束决策的范围,从而较好地利用了这些特定的知识。尽管特定的人仅凭特定的知识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过市场中的价格机制能让他们了解到大部分他们所需要的有关信息,这也表明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比计划经济更多地考虑了社会的本质特性。(注:(英)F.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版,P.76~80。)
七、结束语
效率与效益为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而其根本分歧则是其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反映在财富的分配方式上的不同,一是计划分配,一是市场配置,但现实中单一的财富分配方式是少见的,多是反映在哪种分配方式占主导地位,且财富分配的标志又以货币来表示,由此出现了企业中的各种费用的变动便将影响到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当然以上的分析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探讨,要想对其有更为深入详细的论述,还需要更多理论工作者的辛勤劳作。
注释:
*文中提到效率,如无特别的说明, 均指社会科学中的效率。
标签:制度经济学论文; 交易费用理论论文; 费用管理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产品概念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 效率论文; 社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