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真理与价值统一原则的坚持与发展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真理与价值统一原则的坚持与发展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真理与价值统一原则的坚持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真理论文,原则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0)05-0013-0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合客观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必然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只有既遵循了真理尺度又遵循了价值尺度的实践活动,才是成功的实践。因此,坚持实践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即坚持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实际上,坚持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既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追求人类解放和自由的价值理想的合理性因素,同时又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构想的主观性而找到了历史的客观真理,解决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必然性问题,即解决了“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p.732)的问题,从而成为了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可以说,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在新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全方位的,本文只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的。

一、从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就是要找准我国社会主义现实所处的历史方位,这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过程中必须要搞清楚的。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52)确认中国实践着的社会主义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把我国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的关键,是揭示我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关键,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路线、方针规划的确定提供了历史真理性依据。同时,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理论中,也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和追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即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坐标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对此,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2](p.110)

二、从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科学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由从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回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原则问题进一步深化而来的。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p.63)邓小平的回答,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历史真理观与“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最基本价值追求的人民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原则问题,1986年9月,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归根到底所体现的两个方面概括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2](p.172)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p.116)邓小平还是着眼于历史真理观与人民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来界定社会主义原则,这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个符合历史必然性的真理体系,又是一个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体系,是完全一致的。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原则问题正确回答的基础上,邓小平又进一步科学地分析和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或存在的根据,从历史观方面讲,“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之所以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能以比资本主义快得多的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或存在的根据,从社会价值观方面讲,就是消灭剥削、消除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基础上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因为,我们所干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2](pp.110-111)这也是与私有制社会的最本质的区别。所以,正是社会主义在历史真理观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存在根据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深层本质。邓小平从历史真理观和社会价值观这两个方面存在根据的有机统一的深度,揭示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三、从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把握检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邓小平强调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遵循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就是坚持社会生活的客观真理性。而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国防等各方面的实力总和,其中经济实力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该国综合国力的标志,坚持综合国力标准与坚持生产力标准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系列,都是坚持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历史必然性。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则是指人民是价值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以人民利益作为客观的价值标准。因此,“三个有利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实质,是坚持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标准与坚持人民价值观的人民是价值的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而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内在根据,在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2](p.255)实践越来越证明,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遵循和服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又体现和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合乎了客观规律性,又合乎了为人民的目的性,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四、在作为统一整体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贯穿着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

我们党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则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又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而作为整体的“三个代表”之间的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也就内涵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原则的坚持和发展。

首先,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党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坚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原则,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其次,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而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他们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创造主体,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因此,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然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然尊重最广大人民的历史创造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坚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力成果属于人民的统一,坚持历史真理观与人民价值观的统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这也正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根本的历史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

最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必然要求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为,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从最本质上看是一个政党在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在思想上精神上举什么样的旗帜。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符合历史真理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价值导向和共同理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说,作为整体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而且使这一基本原则得到了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五、在科学发展观体系中贯穿着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

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完整、准确地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方向、道路、动力、目的要求和方法。在科学发展观体系中,不论是在对要“什么样的发展”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上,还是在对“怎样发展”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上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价值有机统一的原则。

首先,在要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一些国家出现了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不公和腐败等问题,陷入了非科学发展的陷阱。我国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影响,有的地区和企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重物轻人,重GDP轻环境和自然,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重眼前轻长远,重精英轻普通百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永续性,制约和影响我国发展的历史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之所以成为非科学的发展模式,有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没有发展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没有发展生产力成果属于人民的历史观。而又由于这些国家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很难从实质上确立发展为人民的价值取向,以至还在这种非科学的发展模式中徘徊。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可以从根本上确立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从而超越世界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和传统工业文明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使我国的发展正在摆脱世界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和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就是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价值有机统一原则贯彻落实到全面推进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过程。经济建设既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着眼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既遵循政治发展规律又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文化建设既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又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既遵循社会结构规律又着眼于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而实现合发展的规律性与合以人为本的目的性的统一,实现历史真理观与人民价值观的统一。

其次,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实现科学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以人为本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价值灯塔,是把握和处理发展实践中各种矛盾和关系的指针,它从历史真理观与人民价值观统一的深层次上揭示了怎样实现合客观规律性与合为人民的目的性的统一。

一是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坚持合客观规律性的原则,不能脱离以人为本这个中轴线(核心)。当前中国发展面对着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和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之所以产生这两个方面的不和谐,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就是作为主体的人没有把握住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自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没有把握住它们在当代中国自然、社会、人的大系统中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特点。而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些社会历史规律(自然已成为历史的自然)。因为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实际都是人们自己活动的规律。

人们在物质实践活动中自己创造自己的社会和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要义。马克思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的人物和剧作者”。[3](P.147)社会历史是在人们能动的实践创造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历史规律也是在人们能动的实践创造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不仅是一个事实判断的命题,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命题。“创造”内涵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双重维度,当追问人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创造者去创造一切最终是为了什么,必然得出这是为了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为了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最基本的内涵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历史的价值主体;只有最广大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历史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因此,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遵循和利用发展规律,也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实现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之间良性互动、平衡作用、总体和谐的根本保障,从而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中国发展实践坚持合目的性原则,需要以客观的社会尺度来统筹协调。社会尺度是一种客观尺度,也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尺度。它根源于各实践主体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它体现着人们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之间所形成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反映着人们各种实践活动所服从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利益,它所规范的目标是使人们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益既能符合个体、群体和区域主体的真正需要和利益,又能符合社会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为什么当代中国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合目的性原则,又不能脱离以社会尺度来统筹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呢?因为处在利益关系网中的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并不总是一致的,而他们各自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又必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使每一利益主体的实践活动都必然对其他利益主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利害效应。为了保证各利益主体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和谐平衡和良性互动发展,就需要以社会尺度来统筹规范。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质上,就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宏观角度以社会尺度统筹协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宏观结构上以社会尺度反省和完善人们实践活动目的的合理性。当代中国在总体发展上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这些领域和方面的人们实践活动之间还存在着利益关系上的不和谐、不平衡和非良性互动。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和方面的发展在利益关系上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在利益分配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合理化。利益关系的合理化是实践目的合理化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是以社会尺度调整利益关系,以社会尺度矫正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使利益关系合理化的科学指导;正是实现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合客观规律性与合为人民的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历史真理观与人民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的科学指导。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真理与价值统一原则的坚持与发展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