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文明建设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3)04-0012-0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修改后的《党章》也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这一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本质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分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
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系统的三大构件,共同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文明不断发展的历史。人类从蒙昧和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发展都走着曲折起伏的道路,充满着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从社会要素来看,它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这是物质文明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方面;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的成果,即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自觉创造出来的社会规范体系和社会组织方面的成果,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相关的规章制度的进步和人们政治意识的文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施的改善。它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实践行为三个主要部分,这是政治文明体现在社会的政治方面;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人们改造思维的成果,是在改造思维的过程中,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思维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设施的改善,这是精神文明体现在社会的文化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始终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统一体。与之相适应,人类文明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系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衡量社会进步的水平时,常常把在物质、政治、精神这三个方面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作为一种标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形态的文明形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以共同富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剥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为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系统的三大构件,共同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
翻开人类文明史,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总体上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交织渗透的有机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也一向认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的有机体。该有机体由三大体系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社会就是在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运动中不断形成发展的。对于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有过经典的表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坚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P.32)。
社会主义社会是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党一贯注重和强调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在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里,富强主要体现了经济现代化的要求;民主主要体现了政治现代化的要求;文明主要体现了文化现代化的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积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推进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系统的三大构件,共同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它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决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性质并为其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首先,物质文明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属于基础性建设,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失去了依托和支撑。因而一定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受制和决定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物质文明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取得可喜的成果,关键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不断致力于物质文明的建设。这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总结的:“五年来的成就,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这13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21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我们党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其次,政治文明作为人们处理社会关系中创造出来的社会规范体系和社会组织方面的成果,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的建设,它主要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社会结构的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一定条件下,政治文明影响、制约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整个文明系统中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这是因为,虽然从本原和发展趋势上讲,政治同经济相比是第二位的。但是,政治一旦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就与经济一道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以强制性的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和文化。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这种地位,决定了政治文明在整个文明系统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使得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保证,决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尤其在社会变革时期,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可以说政治文明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具体来说,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性质决定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根本性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全体劳动人民的政治地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目的,就不可能使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第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这种保障作用表现为:一是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因为任何时代和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治权力的扶持和帮助,特别是我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更需要政治文明的牵动;二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能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令,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特别是腐败行为,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会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既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和享用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享用者。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充分发展民主,就利于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激发和调动人民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社会主义民主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强大保障作用,邓小平同志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就强调指出了。他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总结改革开放13年的经验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我们党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精神文明作为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是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人和人类社会,才会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满足和提高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能否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能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政治发展能否获得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具体来说,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先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前就已存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铸造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要求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这种共同理想和精神做支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第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浓厚的科学支撑和人文基础。因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仅仅需要完善的、科学的经济、政治制度,更需要社会主体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邓小平早就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P.380)人的现代化是各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党必须积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具体内容和任务等方面存在着共通和重合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具体内容上看由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设施,政治实践行为和政治意识三部分构成。其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的政治体制,政治设施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社会主义政治实践行为是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政治文明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施和表现,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物质形态,是属于物质形式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现象的系统的思想反映,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心理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观念形态,属于精神形式的政治文明。正是由于政治文明中的政治制度、设施和政治实践行为采取了物质形态,政治意识采取了精神形态,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有不少人要么将政治文明归属于物质文明的领域,并认为它是物质文明在政治领域的体现;要么将政治文明归属于精神文明的领域,并认为它是精神文明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尽管这些看法忽视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界限,但这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具体内容上确实存在不少共通和重合。
这种共通和重合还可以从当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原则、方法等方面得到印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三者不仅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任何其他政治力量都不具备这一性质,都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因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也在党的领导,很难想象,一个政治方向不明、组织纪律涣散、党风不正的执政党能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状态。如果中国共产党自己不做出表率,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方向,因此,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鲜明特征。同时,人民当家作主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的动力,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当家作主可以有力促进各族各界人士的团结,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来,可以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并以此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实施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来看,从封建专制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再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走向文明的脚步,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总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三大构件,是三位一体的,它们之间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对于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3-09-09
标签:政治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经济论文; 政治学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