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观察论文_王芳

 王芳

(江苏省阜宁县公兴卫生院 江苏 阜宁 224425)

【摘要】 目的:探讨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有效性,旨在为临床提高检测合格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常规尿检样本128例为实验对象,现将其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统计两组患者不合格率,总结检测尿常规检测质量控制方法。结果:对照组64例尿液检测不合格9例,不合格率为14.06%,不合格原因主要有样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容器不合格、未经审核等,质量控制主要通过保证仪器与材料合格、检测员操作规范、审核记录准确,研究组检测不合格率为3.13%,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对尿常规检测工作的各个时间段进行质量控制,能够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临床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尿液分析;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157-02

尿液分析是临床诊断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对于肾小管集合管分泌与排泄功能、肾小球过滤功能等肾脏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是评估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1],由于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检测仪器和设备的更新以及检测指标的增多,导致尿液常规检查技术要求高[2],检测中受多种因素导致结果不准确,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对尿常规检测进行质量控制,旨在为提高尿常规检测准确性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常规尿检样本128例为实验对象,现将其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17~79岁,平均年龄为(43.52±1.01)岁,研究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15~80岁,平均年龄为(43.56±1.0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对所有尿液样本进行检测。具体方式如下:先指导患者科学留尿,并保持患者尿道口清洁,患者必须留有30~50ml充足的尿量,以患者清晨第一次尿液作为标本保存,并对尿液进行外观检查,物理检查,化学检查及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等内容,并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留尿日期和时间、尿量、标本种类等,在容器上贴好标签。

对照组实施常规分析,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质量控制,具体如下:在各个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方式。

对检验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时间为2个月,每周2次,后对其进行考核,颁发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64例尿液检测不合格率为14.06%,经过检测质量控制后研究组检测不合格率为3.13%,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测不合格率比较

3.讨论

尿液常规分析包括采集样本、运送、保存、检验、出具结果等多个步骤,每一个步骤的规范操作与否都决定着检测结果可靠性,因此做好尿液常规检测全程质量监控是提高检测准确性的重要依据。

本实验对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探究,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样本中,不合格率为14.06%,研究组为3.12%,从组间比较结果上来看,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性,P<0.05.尿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在于:采集时间不当,样本受到污染,容器不合格等等。这提示在尿常规检测中,应强化各个时间段的质量控制工作,以达到提升准确性的目的。

3.1检测前质量控制

医护人员清晰完整准确的填写病人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标记标本类型、采集时间等。采集样本时随机尿多用于门诊患者,晨尿适用于住院病人、可疑或已知有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及早期妊娠试验,收集尿量不应少于50ml,同时避免尿液外溢或使粪便混入及阴道分泌物、精液和前列腺液污染等,采集后应及时送检,置4℃冰箱6~8h或加入适当的防腐剂保存[3]。建立严格的接收制度,保证标本、容器、保存时间等符合检测要求,并对比标记内容与化验单填写是否一致。检测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服用抗生素类药物、镇静类药物史,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甲醛污染、低温复溶的尿液标本导致白细胞检测出现假阳性现象[4]。

3.2检测中质量控制

新购置的仪器应严格鉴定和验收,使用中的仪器要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仪器正常运转使用,尿试剂带选用随机原装试剂带或选用符合质量标准与仪器相匹配的替代产品,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潮和避光保存。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仪器分析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尿液外观、尿沉渣检查等,同时可配合镜检结石、结晶、肿瘤细胞等检查[5]。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使检测人员及时掌握先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掌握检测过程中各种注意事项,增强质量控制意识并提高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教育,提高检测人员的责任心,使其不断增强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验记录的建立和保存,将检测结果建立完整、详细、真实的档案,测试和管理人员都应做好记录并签名,发现问题时便于查找原因和处理。

3.3检测后质量控制

检测后应用计算机和人工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及审核,对检验数据出现异常大小的数据进行重点分析和反复检测,同时由多名医师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好标记及时送达。检测医师应与临床医护人员做好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等,重点分析实验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同时要与各医院检测科室有效交流沟通,掌握了解检验项目的更新、仪器的变化、病理和药物干扰实验等因素,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合理选择实验项目,共同实施检测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对尿常规检测工作的各个时间段进行质量控制,能够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临床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柳斌,刘波.加强尿液的分析前质量控制管理[J].医学信息(上月刊),2011,24(7):4114-4115.

[2] 陈小波,何莹.尿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4):98-99.

[3] 李新阳.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4,(4上旬刊):2376-2376.

[4] 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148-149.

[5] 李长殷.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4,8(4下旬版):375.

论文作者:王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观察论文_王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