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整治工程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整村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本文对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制度
一、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
首先,整村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通过整村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对项目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整治,旧村庄征拆及零星建设用地平整,然后对项目区规划,以达到“田方路宽、渠通树连、设施配套、旱涝保收”。过去旧村庄房屋横七竖八,星罗棋布,村容村貌存在着脏乱差现象。归结起来有诸多原因造成,从法律上来讲,对农村闲置、超占及一户多宅等现象无相关处置措施。现在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对旧村庄、零散户进行合并,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通过整治的田块与周边田块连成一片,为下一步土地流转,机械化耕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缓解了建设用地指标的紧张态势。国家强调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基层就要在充分挖潜上多想办法,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千方百计搞好用地保障。在节约土地的同时,基层国土部门协助当地政府搞好村庄和集镇规划,把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挖掘土地潜力。建设用地指标紧缺是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农村宅基地空间很大,只要做好农村宅基地挖潜工作,可以探索和保障经济发展用地的有效途径,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的紧张态势。
二、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首先,现行的土地整治工作主要由国土资源部门承担,土地整治的重点放在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指标上,难以从建设新农村的大局通盘考虑。又由于预算资金安排不足,有的项目对农民拆迁补偿标准较低,加之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少数农民对土地整治工作不积极配合,甚至阻挠,在路、渠、用地及征地拆迁等方面制造一些矛盾,影响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土地整治的法规政策缺乏系统性
土地整治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涉及到村庄整治、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及道路兴修、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环节多、牵涉部门多,同一整治项目有着不同的审批部门、程序和验收要求,协调工作难度大。尤其是土地整治进程中,涉及的权属调整原则、方法、程序,纠纷处理和整治后的土地分配等,都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亟需建立健全系统化、指导性强的法规、政策体系。
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不顾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简单搞“一刀切”,影响了基层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对农村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违法违规现象,缺乏有效监管;对整治过程中产生的不符合现行政策法规的舆论导向,不能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五是分类指导不够,监管有待加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宣传发动有待加强
首先各项政策没有进行有效宣传讲解,宣传的氛围不浓,乡村干部宣传发动群众,做农民的工作不深、不细,释疑解惑不够,甚至一些人歪曲政策,引起农民误解或敌意;其次农民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村的生活习性的影响,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于务工收入,农民进城劳动技能、岗位竞争力处于劣势,长期生活无保障,认为种田、宅基地是其生活的根本保障,现行保障水平对农民没有吸引力;三是土地整治无配套政策、实施细则、操作办法,或不切实际,盲目大拆大建,无视农民发言权、参与权和个人财产处置权,现行拆迁补偿标准低,农民不满意;四是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就业得不到保障;五是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增值收益分配不规范,农民、村级组织在土地整治不能获取预期的利益。
虽然农村土地整治的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条件已经具备,如果没有广大农民广泛参与、持续支持,土地整治速度就不会快,效果就不会好,甚至无法推进。
三、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制度创新
1.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建设
要把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与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全面发展。一要积极探索农民异地落户后原承包地管理办法和户籍、教育、医疗、计生、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属地管理办法。二要切实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拥有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是农村社区区别于城市社区的最大特点。要把加强集体经济发展和集体资产管理作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的重点,加大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推行力度,让广大农民拥有股权和股份收益权,真正成为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的主人。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要通过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要积极探索农户承包土地量化折股办法,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民分工分业。要通过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妥善处理好行政村撤并时原各村间集体资产、土地资产的关系,避免出现集体资产平调。三要开辟集体物业经济发展新道路。要用足用好“村集体留用地”政策和宅基地整理复垦的用地指标,投资发展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业用房等集体物业项目,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创业就业。
2.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监管制度
首先明确监管责任,建立监管制度。要明确各级相应的监管责任,建立实施进度的日常报告制度、重大问题专门报告制度以及偏差纠正制度,实施项目备案,数据报送、专项稽查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其次要加快建立土地整治动态监测系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土地整治项目的信息平台,对土地整治实施全面、全程有效监管,并运用遥感技术手段,提升监管的效率和水平。三要及时开展绩效评估。通过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对农村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加大注重考核结果的激励运用,将绩效评估结果与土地整治资金分配、计划下达和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等相挂钩,强化土地整治的激励约束机制。
3.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
对于农村土地整治,要引入市场行为,建立评估机制,以便于公开透明。为了保障土地整治规模化,应建立集农村居住用地、农村废弃土地、集体建设用地于一体的基于土地整治需求的农地资源潜力、生产能力、规模利用等评价机制,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质量和不同产权约束下的农地资源价值支撑。对整治成效进行可行性评估,确保整治区内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提高,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四、结束语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是统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服务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必须着力进行制度和机制创新,这是将农村土地整治做大做强的突破口。确保各项中央支农资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土地整治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使之相互协调,形成支农合力,充分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真正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实现富村强民。
参考文献
[1] 杜云生.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10,(14)
[2] 张富刚,刘彦随.农村土地整治中产权改革新思维[J].中国土地,2009,(07).
[3] 刘婷,张文方,黎金钊.土地整治: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路径选择[J].乡镇经济,2008,(07).
论文作者:李新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土地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土地论文; 集体论文; 新农村论文; 农村论文; 建设用地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论文;